青黛

青黛

QING DAI

  • 英文名稱: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 Bremek. 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 Bremek. Goldfussia cusia Nees Strobilanthes cusia (Nees) Kuntze Natural Indigo, Common Baphicacanthus Rhizomeand Root
  • 別名:青蛤粉,青缸花,澱花,淀花,靛花,靛沫花,藍露
  • 來源:本品為爵床科植物馬藍、蓼科植物蓼藍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藍的葉或莖葉經加工製得的乾燥粉末或團塊。
  • 道地藥材:雲南, 四川, 河南, 安徽, 江蘇, 江西, 福建
  • 生長環境:潮濕, 林緣, 山地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青黛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青黛,其清熱解毒之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現代藥理研究雖未完全吻合,但從古籍記載中,我們仍能窺見其功效的臨牀應用。

《開寶本草》是最早記載青黛藥效的本草之一,其指出青黛能「解諸藥毒,小兒諸熱,驚癇發熱,天行頭痛寒熱」,並能外用於「熱瘡惡腫,金瘡下血,蛇犬等毒」。這說明青黛不僅能內服清熱解毒,更具外用消腫止血的功效,適用範圍廣泛,從兒科疾病到外傷感染皆可使用。

《備急千金要方》中,青黛被用於「天行寒熱頭痛」,與《開寶本草》記載的天行熱病相呼應,可見其在治療溫病方面的應用歷史悠久。

而《本草求真》與《本經逢原》則更進一步闡述了青黛清熱解毒的機理。《本草求真》認為其「大瀉肝經實火及散肝經火鬱」,點明瞭青黛清熱解毒的主要作用靶點在肝經,針對肝經實火和鬱熱而起效。《本經逢原》則進一步說明青黛能「瀉肝膽,散鬱火,治溫毒發斑及產後熱痢下重」,不僅強調了其瀉火作用,更指出了其在治療溫毒、產後熱病等方面的療效。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青黛的清熱解毒功效多有論述,從解毒、退熱到瀉肝膽實火、散鬱火,其應用範圍廣泛,臨牀療效值得肯定。 古籍記載雖未涉及現代藥理學機制,但其豐富的臨牀經驗,為現代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價值。

2. 止血

青黛,其止血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機理並非單純的凝血作用,而是與其清熱解毒、涼血散瘀的特性密切相關。

《開寶本草》是最早記載青黛功效的本草著作之一,它明確指出青黛能治療「金瘡下血」,這說明古人早已認識到其止血作用。其記載的「摩敷熱瘡惡腫」,也暗示了青黛的止血機制可能與其消腫止痛、清熱解毒的作用相關。 金瘡下血往往伴隨組織損傷和炎症反應,青黛能透過清熱解毒,降低炎症反應,從而間接達到止血的效果。

《備急千金要方》中,青黛被用於「天行寒熱頭痛」的治療,此處雖然並未直接提及止血,但「天行」指瘟疫,瘟疫往往伴隨高熱和出血症狀,青黛的應用可能也包含了止血的考量。

《本草求真》和《本經逢原》則從藥性角度闡釋了青黛的止血機理。兩書都提到青黛能「瀉肝經實火」、「散肝經火鬱」、「瀉肝膽,散鬱火」。肝火過旺常導致血熱妄行,而青黛清瀉肝火,則能使血氣歸於平和,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 因此,青黛的止血作用並非直接作用於血液凝固過程,而是通過調節臟腑功能,清除導致出血的內在病因來實現的。 其針對的是因血熱、火毒等因素引起的出血,而非外傷導致的血管破裂出血。 總體而言,青黛的止血作用是其整體藥效的體現,而非單一功能。

3. 清熱涼血

青黛,其清熱涼血之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其功效與作用機理,可從古代典籍中窺見一斑。

《開寶本草》最早記載青黛能「主解諸藥毒,小兒諸熱,驚癇發熱,天行頭痛寒熱」,顯示其清熱解毒功效廣泛,並非僅限於特定病症,尤其對小兒熱症及傳染性疾病引發的發熱,都有療效。其「摩敷熱瘡惡腫,金瘡下血,蛇犬等毒」的記載,則說明瞭其外用止血消腫的功效,也側面印證了其清熱涼血之性,可有效控制炎症反應。

《備急千金要方》中提到青黛用於「天行寒熱頭痛」,再次強調其在治療外感熱病,尤其頭痛發熱方面的應用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方劑中多以水研服之,說明其有效成分易於水溶解。

《本草求真》則從臟腑角度闡述青黛功效:「大瀉肝經實火及散肝經火鬱」。 這點明確指出青黛清熱涼血的作用主要針對肝經實火及肝火鬱結,這也解釋了其能治療某些因肝火旺盛所引起的炎症或出血症狀。

《本經逢原》則進一步指出青黛「瀉肝膽,散鬱火,治溫毒發斑及產後熱痢下重」。此處更突顯了其瀉火解毒的特性,並指出其在治療溫病熱毒所致的斑疹,以及產後感染所引起的發熱腹瀉等方面的應用。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青黛清熱涼血功效的記載,從臨牀應用到臟腑歸經,從內服到外敷,多角度闡述了其藥理作用。其清熱之力主要針對肝膽實火,並兼具解毒、止血、消腫等功效,使其成為治療多種熱性疾病的有效藥物。

4. 清熱瀉火

青黛,其「清熱瀉火」之功,古籍多有記載,功效顯著。其作用機理主要體現在瀉肝火、散鬱火,並能清解外感熱毒。

《開寶本草》是最早記載青黛藥用的本草著作之一,其記載青黛「主解諸藥毒,小兒諸熱,驚癇發熱,天行頭痛寒熱」,說明青黛具有廣泛的清熱解毒功效,尤其對小兒發熱、外感熱病等有顯著療效。文中提及「煎水研服之,亦摩敷熱瘡惡腫」,更顯示其內服外用皆可,可清解內熱,亦可消散局部熱毒。

《備急千金要方》中,藍青丸的配方使用了青黛,用於治療「天行寒熱頭痛」,佐證了青黛在治療外感熱病,尤其是頭痛發熱等症狀上的應用價值。此處強調水研服用的方法,也間接說明瞭青黛的藥性與使用方法。

而後世醫家對其功效更加深入闡述。《本草求真》明確指出青黛「大瀉肝經實火及散肝經火鬱」,精準地概括了其清熱瀉火的主要作用目標,即肝經實火和肝火鬱結。肝火是導致許多熱症的重要病機,《本草求真》的論述,突顯了青黛在疏肝清熱方面的獨特作用。

《本經逢原》則進一步指出青黛「瀉肝膽,散鬱火,治溫毒發斑及產後熱痢下重」,不僅說明青黛能瀉肝膽之火,更擴展了其臨牀應用範圍,例如溫毒發斑以及產後熱痢等,這些都與肝膽火盛、鬱火內熾相關。

總而言之,歷代醫家對青黛的「清熱瀉火」功效皆有肯定,其作用機理主要在於瀉肝膽之火,散鬱火,並能清解外感熱毒,臨牀應用廣泛。

青黛的古代典籍


青黛的現代功效


1. 抗腫瘤

青黛中的有效抗腫瘤成分為靛玉紅。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靛玉紅對動物移植性腫瘤具備中等強度的抑制作用。

具體而言,在動物實驗中,以200mg/kg的劑量皮下注射或腹腔注射靛玉紅,對大鼠W256癌肉瘤的抑制率分別達到47%~52%和50%~58%。腹腔注射時,靛玉紅的化療指數為2.23。

然而,靛玉紅的給藥途徑顯著影響其抗腫瘤效果。當以500mg/kg的劑量灌胃給藥時,對大鼠W256癌肉瘤的抑制率僅為23%~33%。儘管如此,灌服靛玉紅仍能延長腹水型W256大鼠的生存時間。

針對特定類型的腫瘤,500mg/kg灌胃的靛玉紅對Lewis肺癌的抑制率約為43%,對小鼠乳腺癌也顯示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靛玉紅對小鼠淋巴細胞白血病Ll210、P388、L1210等腫瘤並無明顯的抑制效果。

至於靛玉紅的抗癌機制,目前有多種觀點。主流觀點認為,靛玉紅通過影響細胞的核酸代謝,直接殺傷癌細胞。但也有一種觀點認為,靛玉紅並不直接破壞核酸大分子。其他青黛成分,如靛藍、靛棕以及吲哚醌等,目前未見有抑瘤作用的報導。

2. 保護肝臟

青黛作為傳統中藥,其保護肝臟的功效,主要歸因於其主要活性成分靛藍(Indigo Blue)在現代藥理研究中的表現。研究指出,靛藍對於四氯化碳(CCl₄)等化學物質引起的肝損傷,能有效減輕肝細胞的病變程度。

其保肝機制可從以下幾方面闡述:首先,靛藍展現出減少肝細胞損傷的能力,並能降低肝臟的炎症反應,這對於抑制肝細胞的進一步損害至關重要。其次,它被認為能夠促進肝臟本身的解毒功能,協助清除或轉化體內的毒性物質,從而減少這些有害物質對肝細胞的直接破壞和累積。再者,靛藍還具備抗氧化作用,能夠有效清除自由基,這些自由基是導致肝細胞氧化應激損傷的重要因素。透過減少自由基的生成和累積,靛藍有助於保護肝細胞的完整性。

總體而言,基於上述機制,靛藍可能具有潛在的保肝效果,對於緩解因化學因素導致的肝損傷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有助於維護肝臟健康。

3. 調節免疫

青黛多醣提取物(IIP)對免疫系統展現多面向的調節功效。其能顯著提升正常小鼠的免疫細胞活性,表現為脾臟重量增加、外周血淋巴細胞及白細胞數量上升,並有效對抗氫化可的松所致的免疫抑制作用。IIP亦能抑制正常及免疫低下小鼠的過敏反應,提高ANAE陽性細胞比例,且能保護其免受氫化可的松的降低影響。然而,IIP並未觀察到能增加ConA誘導的小鼠脾細胞淋巴細胞轉化率。在體液免疫方面,IIP能顯著增強抗體生成細胞(PFC)活性,提升機體免疫應答能力,並顯著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加強對病原體的防禦。此外,青黛在實驗性腎小球腎炎模型中顯示保護作用,能顯著減少蛋白尿,降低腎小球毛細血管壁G免疫複合物沉積,並具潛在預防腎纖維化的效益。

4. 抗菌

中藥青黛的抗菌功效,在現代藥理研究中顯示出一定的活性。體外試驗結果表明,青黛煎劑對於多種細菌具有抑制作用,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炭疽桿菌、志賀氏痢疾桿菌、以及霍亂弧菌。此外,青黛的乙醇浸膏也顯示出對肺炎桿菌和白色葡萄球菌的明顯抑制效果。

青黛中所含的色胺酮被確認為一種抗皮膚真菌的活性成分。藥理實驗證實,色胺酮對於多種致病性真菌,包括羊毛狀小孢子菌、斷髮癬菌、石膏樣小孢子菌、紫色癬菌、石膏樣癬菌、以及絮狀表皮癬菌等,都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5. 預防心血管疾病

青黛所含蒽醌類化合物及黃酮類化合物,展現多元心血管保護作用。黃酮類成分能透過提升內皮一氧化氮生物利用度達血管舒張,改善血流動力學;其抗氧化特性可抑制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並降低血管炎症反應。蒽醌類物質則可能干預脂質代謝途徑,促進膽固醇排泄,從而有效降低血脂。此外,兩者協同作用,直接或間接抑制血小板活化與凝集,預防血栓形成。這些機制共同作用,有助維護血管內皮功能完整性,綜合防治動脈粥樣硬化及其他心血管疾病。

6. 降血糖

青黛(Indigo Naturalis)在現代藥理研究中展現出潛在的降血糖作用。其關鍵活性成分被認為是蒽醌類化合物。這些化合物透過多種途徑協同作用,達到降低血糖水平的效果。首先,青黛能夠促進胰臟β細胞分泌胰島素,這是通過影響胰島素合成與釋放途徑實現的,有助於調節血糖動態平衡。其次,它能顯著提高周邊組織細胞對葡萄糖的吸收與利用效率,可能涉及增加細胞膜上葡萄糖轉運蛋白(如GLUT4)的表達或活性,從而促進葡萄糖從血液進入細胞內被利用或儲存。此外,青黛還具備抑制肝臟葡萄糖合成(糖質新生)的能力,減少內源性葡萄糖的產生。同時,部分研究指出其可能透過抑制腸道對葡萄糖的吸收,例如影響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SGLT)或α-葡萄糖苷酶,從而減緩餐後血糖的升高。這些機制共同作用,為青黛作為一種潛在的血糖調節劑提供了現代藥理學依據,其確切作用靶點與臨床應用價值亟待更多深入研究闡明。

7. 防癌抗腫瘤

青黛作為中藥,其防癌抗腫瘤功效主要源於活性成分靛玉紅(Indirubin)。靛玉紅具中等強度抗腫瘤活性,已在多種動物模型中證實。例如,大鼠W256癌肉瘤模型顯示,皮下或腹腔注射200mg/kg靛玉紅可達47-58%抑制率,腹腔注射化療指數為2.23;口服500mg/kg抑制率則僅23-33%。

在小鼠腫瘤方面,靛玉紅能延長腹水型W256大鼠生存期,並對Lewis肺癌(口服500mg/kg,約43%抑制率)及小鼠乳腺癌具抑制作用。然而,對小鼠淋巴細胞白血病(如L1210、P388)未見明顯效果,顯示其作用選擇性。其他化合物如靛藍、靛棕等則無顯著抗腫瘤活性。

靛玉紅的抗癌機制主要推測為影響細胞核酸代謝,直接殺傷癌細胞。但亦有研究表明,其作用可能非直接破壞核酸大分子,暗示存在其他抗腫瘤途徑。

青黛的炮製


青黛處理步驟

  1. 揀去雜質: 將青黛中雜質挑選出來。
  2. 過羅: 將青黛過篩,去除較大的雜質。
  3. 飛青黛:
    • 將青黛篩去雜質。
    • 放入乳缽中,加入適量清水,充分研磨至細粉。
    • 加入清水,輕輕攪拌,使細粉懸浮在水中。
    • 將懸浮液傾入另一容器中,靜置沉澱。
    • 倒去上層清水。
    • 將沉澱的粉末倒入鋪上白紙的篩中。
    • 曬乾粉末。
    • 研磨成細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青黛注意事項

  1. 中寒者勿用:青黛性寒,中寒體質者使用恐加重寒症。
  2. 孕婦禁用:青黛可能對胎兒造成影響,孕婦應避免使用。
  3. 脾胃虛寒者忌用:青黛性寒,會耗傷脾胃元氣,脾胃虛寒者不宜使用。
  4. 體質過於陰寒者勿用:青黛性寒,體質過於陰寒者使用恐加重寒症。
  5. 出血傾向患者禁用:青黛具有止血作用,出血傾向患者使用恐加重出血癥狀。
  6. 與抗凝血藥物併用慎用:青黛具有止血作用,與抗凝血藥物併用可能發生不良反應。

青黛相關的方劑


青黛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三叉神經痛腮腺炎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面部疼痛咳嗽胸悶胸痛吐血頭痛嘔吐咳血腦中風流鼻血痄腮疼痛低血糖肺癌

青黛含有的化學成分


靛玉紅(Indirubin), 靛藍(Indigotin (Indigo)), 異靛藍(isoindigo), N-苯基-2-荼胺(N-phenyl-2-naphthylamine),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蟲漆蠟醇(lac-cerol), 靛甙(Indoxyl-β-glucoside), 松藍甙B(isatan B), 色氨酮(tryptanthren), 青黛酮(qigdainone), 靛紅(isatin), 正二十九烷(n-Nonacosan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