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黛蛤散中包含青黛,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 青黛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黛蛤散多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青黛能有效清熱解毒,消散熱毒,緩解炎症。
- 活血化瘀: 青黛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黛蛤散中常與其他活血化瘀藥物配伍,共同發揮活血化瘀的作用,促進傷口癒合。
黛蛤散中包含蛤蚧,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宣肺化痰,止咳平喘: 蛤蚧性溫,味甘鹹,入肺經,具有宣肺化痰、止咳平喘之效。對於肺氣不宣、痰濕阻肺所致的咳嗽、喘息等症狀,蛤蚧能有效改善。
- 溫腎壯陽,補益精氣: 蛤蚧同時具有溫腎壯陽、補益精氣的作用。對於腎虛陽痿、腰膝酸軟等症狀,蛤蚧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效果。
黛蛤散中加入蛤蚧,旨在綜合其宣肺化痰、止咳平喘及溫腎壯陽等功效,以更全面地治療相關疾病。
主治功效
黛蛤散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黛蛤散,由青黛和蛤蚧組成,是一首經典的中藥方劑。根據古代醫籍記載和現代臨床應用,其主要功效和治療原理如下:
主治功效
綜合多位醫家的醫案和論述,黛蛤散的主治功效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清肝瀉肺,化痰止咳: 這是黛蛤散最主要的功效,適用於肝火犯肺所致的咳嗽。症見咳嗽痰多,甚至痰中帶血,同時伴有心煩易怒、眩暈耳鳴、舌紅苔黃、脈數等肝火旺盛的表現。如《醫學體用》中提到「脅痛吐血者肝氣逆也(化肝煎去青皮加黛蛤散)」,即是以黛蛤散來治療肝氣逆、肝火上炎導致的脅痛吐血。
清熱解毒,涼血消斑: 青黛本身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的功效,因此黛蛤散也可用於熱毒壅盛所致的相關病症。例如,《丁甘仁醫案》中將黛蛤散用於治療「骨槽風穿腮落齒,膿水臭穢」等熱毒症狀。
滋陰潤肺,平喘止咳: 蛤蚧具有補肺益腎、定喘止咳、滋陰養血的功效。因此,黛蛤散也適用於肺虛或肺腎兩虛導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特別是久咳不止、肺元自虛的情況,如《劍慧草堂醫案》中多個病案都以黛蛤散治療久咳、肺虛火盛等症。
存陰清熱: 《經方實驗錄》指出黛蛤散可作為存陰清熱之法使用,這說明黛蛤散在清熱的同時,還能滋養陰液,避免過度清熱而傷陰。
降肺理胃: 《劍慧草堂醫案》中數次以黛蛤散配合他藥來達到降肺理胃的效果,如與蘇子、旋覆花等同用。
治療原理
黛蛤散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其組成的藥物配伍上:
青黛: 性寒,味鹹,歸肝、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瀉火定驚的功效。在本方中主要起到清瀉肝火、涼血止血的作用,針對肝火犯肺的病機。
蛤蚧: 性平,味鹹,歸肺、腎經。具有補肺益腎,納氣平喘,助陽益精的功效。在本方中主要起到補益肺腎、止咳平喘的作用,針對肺虛或肺腎兩虛的病機。
二者合用,一清一補,標本兼顧。 青黛清瀉肝肺之火,蛤蚧滋補肺腎之陰,使邪熱得清,正氣得復,從而達到止咳平喘、化痰止血的治療目的。同時,蛤蚧的滋陰作用也能制約青黛的寒涼之性,避免過度清熱而傷陰,體現了中醫學「清中有補,補中有清」的配伍原則。
臨床應用
根據古文記載,黛蛤散在古代臨床上主要用於以下疾病:
- 支氣管擴張、氣管炎、百日咳、肺結核等屬肝火犯肺者: 這些疾病常表現為咳嗽、咳痰、氣喘等症狀,且多伴有肝火旺盛的表現,與黛蛤散的主治病機相符。
- 骨槽風穿腮落齒,膿水臭穢: 此類病症可能與現代醫學的牙周炎、口腔潰瘍等相關,屬於熱毒壅盛所致,可應用黛蛤散清熱解毒。
- 腫脹(附黃疸): 《曹滄洲醫案》中將黛蛤散用於治療腫脹(附黃疸),可能取其清熱利濕、滋陰的功效,用於濕熱黃疸的治療。
- 鎖喉痰毒: 《曹滄洲醫案》中記載以黛蛤散治療「鎖喉痰毒」,顯示其在喉科疾病中也有應用,可能與其清熱解毒、化痰的功效有關。
- 失血咳嗆: 《劍慧草堂醫案》中記載黛蛤散治療「失血咳嗆」,可能取其涼血止血、潤肺止咳的功效。
總之,黛蛤散作為一首經典方劑,其應用廣泛,療效確切。其配伍精妙,兼顧標本,既能清瀉肝肺之火,又能滋補肺腎之陰,對於肝火犯肺、肺虛咳嗽等病症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1、古代用法:用淡齏水,滴麻油數點調服。 2、現代用法:以上二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即得。一日1次,一次6g,布包水煎服,或溫水調服,或隨處方入煎劑。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藥性寒涼,脾虛便溏及肺腎陰虛者慎用,寒證忌服。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