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白礬丸中包含白礬,主要基於其收斂止瀉、燥濕止癢的藥性。
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胃經。其收斂作用能固澀腸道,止瀉止痢;燥濕作用可祛除濕邪,止癢止痛。此外,白礬還具有一定殺菌作用,能抑制腸道細菌的滋生,進一步起到止瀉的作用。
因此,白礬丸中加入白礬,旨在利用其收斂、燥濕、殺菌等藥性,治療因濕熱、寒涼等因素引起的腹瀉、濕疹等症狀。
白礬丸中加入蛇蛻,乃因其性味甘平,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痛、解毒之效。
蛇蛻為蛇類蛻下的皮,其質輕柔,能入肝經而達關節,故可治療風濕痹痛,兼具活血化瘀之功效。此外,蛇蛻亦有解毒作用,可治皮膚瘙癢、瘡瘍腫毒等症,與白礬共用,可增強其清熱解毒之效,相輔相成,更能有效治療病症。
白礬丸方劑中加入青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白礬性寒,善於燥濕止癢,但其寒性較烈,易傷脾胃。青黛性涼,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與白礬相配,可緩解白礬寒涼之性,並增強其清熱解毒之功。
- 外敷消腫:青黛具有散瘀消腫的作用,而白礬則善於收斂止癢,二者配合外敷,可有效消腫止痛,治療皮膚濕疹、瘡瘍等症。
因此,白礬丸中加入青黛,不僅能增強其清熱解毒之效,更能緩解白礬寒性,使藥效更加全面。
白礬丸中加入鶴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 鶴蝨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之功效。白礬丸本身以白礬為主藥,性寒燥,偏於燥熱,而鶴蝨的加入可以緩解白礬的燥性,並加強清熱解毒的作用,使藥效更為平和。
- 散結消腫: 鶴蝨具有散結消腫、活血化瘀之效,與白礬的燥濕止癢、消腫止痛作用相輔相成,對於治療濕熱引起的瘡瘍腫毒、口舌生瘡等症狀有良好的效果。
白礬丸中含有硃砂,主要原因有二:
一、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之功效。白礬丸主治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硃砂在此方中起著鎮心安神,平復心緒的作用。
二、解毒消腫: 硃砂亦具解毒消腫之效。白礬丸中含有白礬,性燥,易傷津液,而硃砂則可緩解白礬燥性,並有助於消炎止痛,減輕白礬對人體的副作用。
白礬丸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開竅醒神: 麝香性辛溫,氣味芳香,具有開竅醒神、通經活絡之功效。白礬丸主要用於治療中風昏迷、痰迷心竅等症,而麝香可以有效地開通閉塞的經絡,醒神開竅,協助白礬丸發揮其治療功效。
- 通竅散結: 麝香具有通竅散結之效,可以幫助白礬丸更好的疏通經絡,消除痰濁,緩解瘀阻,進而起到治療中風、昏迷、頭痛等病症的作用。
白礬丸中加入蘆薈,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蘆薈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白礬性寒,味酸澀,善於燥濕止瀉,收斂止血。二者配伍,可增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適用於熱毒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
二、緩和白礬的燥性: 白礬性燥,容易傷陰耗津。蘆薈性寒,可緩解白礬的燥性,避免其對人體造成損傷,提高方劑的安全性。
中藥方劑[白礬丸]的組成中包含[莨菪],因為莨菪具有燥濕化痰、收斂止血的作用。莨菪能夠清除體內的濕氣和痰濁,對於由濕痰引起的症狀有顯著效果。在[白礬丸]中,莨菪的加入能夠增強方劑的燥濕化痰和收斂止血效果,幫助改善相關健康問題。
白扁豆在白礬丸方劑中,主要起着健脾化濕的作用。
白扁豆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和胃、消暑化濕之功效。白礬丸通常用於治療脾胃濕熱引起的腹瀉、嘔吐、腹脹等症狀。白扁豆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幫助消化吸收,並消除濕熱,進而緩解腹瀉等症狀。同時,白扁豆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配合白礬等藥物,可更有效地治療濕熱所致的各種病症。
白礬丸中加入白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相輔相成,增強藥效:白礬性寒,善於燥濕止癢,但容易傷陰耗津。白附子性溫,可溫陽散寒,又能燥濕止癢,與白礬相配,寒溫相濟,既能提高止癢效果,又能避免單用白礬的副作用。
- 針對病症,治療更全面:白附子除了燥濕止癢外,還能解毒消腫,對於濕熱毒邪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等,有較好的治療效果。白礬則能收斂止癢,與白附子合用,可以更好地祛風止癢,消腫止痛,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白礬丸中添加天麻,其主要原因有二:
- 平肝熄風: 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之功效,能有效緩解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症狀,與白礬的燥濕止癢、解毒消腫之效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風濕痺痛、頭風眩暈等目的。
- 增強藥效: 天麻能有效促進白礬的藥效吸收和發揮,並減少白礬對胃腸道的刺激,提高藥物安全性。
因此,天麻在白礬丸中起着重要的輔助作用,與白礬共同發揮治療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礬丸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小兒脊疳,下利羸瘦」。脊疳為小兒疳疾之一,多因脾胃虛弱、蟲積內生,導致氣血耗損,症見消瘦、脊骨凸顯、腹脹泄瀉等;「下利羸瘦」更提示久瀉傷陽、形體虛弱。全方以溫陽固澀、殺蟲止瀉為核心,針對虛寒性泄瀉伴蟲積的證候。
組成與方義解析
白礬灰(1兩)
- 性味酸澀寒,煅後(灰)增強收斂燥濕之效。
- 《本草綱目》載其能「燥濕殺蟲,止瀉止血」,適用於久痢脫肛、濕瘡蟲積。
- 機理:收澀腸道以止瀉,兼殺腸道寄生蟲(古謂「疳蟲」)。
炮附子(2兩)
- 大辛大熱,溫補脾腎之陽,散寒止痛。
- 主治「沉寒痼冷」,能改善下焦虛寒所致的冷痢、腹冷痛。
- 機理:補火助陽以溫煦中焦,化解寒濕停滯,與白礬灰協同固澀而不留邪。
狗頭骨灰(2兩)
- 苦溫澀斂,古代用於虛寒久痢、瘡瘍不斂。
- 《藥性論》言其「主崩中止血,止久痢」,具溫澀固脫之效。
- 機理:加強止瀉作用,兼能緩解氣血虧虛之消瘦。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 溫澀並用:附子溫陽散寒,白礬灰、狗頭骨灰收澀止瀉,三者合力針對「虛寒滑脫」之證。
- 標本兼顧:
- 治標:止瀉(白礬灰、狗頭骨)、殺蟲(白礬)。
- 治本:附子溫補脾腎,助陽氣化以改善長期虛冷。
- 劑型設計:以軟飯製丸,取其甘緩護胃;粥飲送服,助藥力溫和下行。
總結:此方適用於小兒疳積或成人久瀉,屬陽虛寒濕者,症見四肢不溫、下利清穀、形瘦神疲。然須辨證明確,非溫熱證所宜。
傳統服藥法
白礬灰1兩, 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 狗頭骨灰2兩。
補虛退冷,暖血海。
上為末,以軟飯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食前以粥飲送下。
忌生冷、毒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白礬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六。 組成:白礬2兩,鉛丹2兩。 主治:赤白痢久不止。
白礬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八。 組成:白礬(燒令汁盡)1分,鉛白霜1分。 主治:消渴煩熱。
白礬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六。 組成:白礬(研)1分,鉛丹(研)1分,硇砂(研)1分,硫黃(研)1分。 主治:久痢膿血,日夜不止。
白礬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三。 組成:白礬(燒灰)1兩,赤石脂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半。 主治:五痔連年不癒,及瘻下膿血不止。
白礬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一。 組成:白礬(炭火燒令汁盡,候冷研爲末)1兩,黃耆(細銼)2兩,枳實(去瓤,麸炒)2兩。 主治:牝痔下血不止。
白礬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九。 組成:白礬(枯)1兩,熟乾地黃(焙)1兩,玄參1兩,知母(焙)1兩,貝母(炒)1兩,訶黎勒皮1兩。 主治:止喘嗽,化痰涎,利胸膈,定煩渴。主治:肺壅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