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體法
YU TI FA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86)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中,將天麻加入浴體法,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止痙,改善肢體麻木: 天麻性平,味甘,歸肝經,具有疏風止痙、平肝熄風的功效。對於因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肢體麻木、麻痺、震顫等症狀,天麻能有效改善,與浴體法相輔相成,促進藥力滲透至患處,提升療效。
- 活血通絡,促進血液循環: 天麻具有一定的活血通絡作用,能改善微循環,促進血液循環。配合浴體法,藥力經由皮膚吸收,可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藥效發揮,達到緩解疼痛、消除炎症等效果。
浴體法方劑中使用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通經絡,活血止痛: 全蠍性寒,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止痛消腫的功效。浴體法常用於治療因寒溼阻滯經絡引起的疼痛,全蠍可有效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 驅風止癢: 全蠍具有驅風止癢的作用。浴體法中加入全蠍,可以有效緩解皮膚瘙癢、風疹等症狀,並起到消炎止癢的作用。
因此,全蠍在浴體法方劑中發揮着疏通經絡、活血止痛、驅風止癢等重要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中藥方劑中的浴體法常用來治療皮膚病、風濕病等,而硃砂(即天然的一種含汞礦物)在這些方劑中的使用,主要是基於其特有的藥理作用和傳統醫學理論。硃砂性寒,味甘,能夠清熱解毒,鎮靜安神,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皮膚症狀,如紅腫、癢痛等,具有良好的緩解效果。此外,硃砂在中醫理論中被視為一種重鎮的藥物,具有一定的驅邪作用。
然而,使用硃砂需謹慎,因為其含有汞成分,長期或過量使用可能對人體造成毒害。因此,在臨牀應用中,醫師會根據病情、患者體質及舊病史等方面來調整劑量及用法,以求達到最佳療效而不致產生副作用。總之,硃砂在浴體法中的組成主要是基於其清熱解毒及鎮靜效能,並需要在專業指導下使用。
浴體法中使用烏梢蛇,主要基於其藥性與功效:
- 祛風濕、通經絡: 烏梢蛇性溫,具有祛風濕、通經絡之效。浴體法常用於風濕痹痛、筋骨疼痛、麻木等症,而烏梢蛇能有效舒筋活絡、消腫止痛,改善患者的症狀。
- 活血化瘀: 烏梢蛇亦有活血化瘀之效,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對於因風寒濕邪入侵導致的瘀血阻滯,烏梢蛇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可更有效地消除瘀血,緩解疼痛。
中藥方劑中使用白礬作為浴體法藥材,主要原因有二:
一、收斂止癢:白礬性寒,具有收斂、止癢的功效。對於濕疹、皮炎等皮膚病引起的瘙癢,白礬能有效抑制炎症反應,減輕瘙癢症狀。
二、殺菌消毒:白礬本身具有殺菌、消毒的作用。在浴體法中,白礬可以幫助清除皮膚表面的細菌和真菌,預防感染,促進傷口癒合。
中藥方劑中,浴體法使用麝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通經活絡,溫通經脈: 麝香性溫,味辛,入心、肝、脾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止痛、通經活絡的功效。浴體法中,麝香可透過皮膚吸收,達至溫通經脈、促進血液循環的效果,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障礙,緩解疼痛。
- 驅風散寒,消腫止痛: 麝香還具有驅風散寒、消腫止痛的功效。在一些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症狀中,麝香可透過浴體法,將藥力滲入肌膚,達到驅散寒邪、消腫止痛的效果。
方劑中加入青黛,其原因可從兩方面分析:
一、清熱解毒: 青黛性寒,味苦,入肝、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對於外感熱毒、濕熱瘡瘍、毒蛇咬傷等症狀,青黛能有效清熱解毒,消炎止痛。
二、涼血止癢: 青黛具有涼血止癢的作用,能有效緩解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對於濕疹、皮炎、蟲咬等皮膚病,青黛能起到清熱止癢、消炎止痛的作用。
因此,方劑中加入青黛,可以針對症狀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癢的效果,達到治療的目的。
主治功效
浴體法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分析
浴體法由以下中藥組成:
- 天麻:平肝熄風、止癲瘧。
- 全蠍:活血化瘀、解毒消腫。
- 硃砂:安神定志、鎮靜催眠。
- 烏梢蛇:祛風通絡、止痛散結。
- 白礬:燥濕殺蟲、收斂生肌。
- 麝香:開竅醒腦、行氣活血。
- 青黛:涼血解毒、清熱利咽。
古代功效主治
根據古籍記載,浴體法主要用於治療:
- 胎肥:嬰兒出生時肌肉豐厚,遍身血色紅,滿月後漸漸消瘦,眼白呈粉紅色,五心煩熱,大便困難,時常流涎。
- 胎熱:嬰兒出生時有血色,時常啼哭,身體發熱,顏色淡黃,眼睛多赤,大便色黃,急欲食乳。
- 胎怯:嬰兒出生時面無精光,肌肉薄,大便呈白水樣,身無血色,時常哽氣、打嗝,眼睛無神。
- 小兒百日內發搐:嬰兒出生後百日內出現抽搐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從古文內容和藥物組成來看,浴體法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疏通腠理,祛風散邪:
- 多篇古文提到「外傷風冷」或「傷風發搐」是導致小兒發搐的原因之一,而浴體法通過外用沐浴的方式,利用藥物溫熱之性,可以疏通腠理,發散風邪。
- 方中天麻、全蠍、烏梢蛇等藥物均有祛風通絡的作用,有助於緩解因風邪引起的抽搐、疼痛等症狀。
清熱解毒,涼血安神:
- 胎肥、胎熱的病機多與「母食甘肥濕熱太過」或「母受熱而傳於胎」有關,導致嬰兒體內積熱。
- 方中青黛具有涼血解毒、清熱利咽的功效,硃砂有安神定志的作用,可以針對性地治療熱證和驚搐。
活血化瘀,行氣通絡:
- 全蠍、麝香等藥物具有活血化瘀、行氣通絡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嬰兒體內的氣血運行,促進其健康發育。
燥濕收斂,固護肌表:
- 白礬具有燥濕收斂的作用,可以幫助收斂嬰兒體表的濕氣,增強其抵抗外邪的能力。
溫補扶正:
- 在治療胎怯時,雖然古文主要強調浴體法的應用,但並未明確指出其溫補作用。然而,結合胎怯的症狀(面無精光、肌肉薄、大便白水、身無血色等),可以推測浴體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通過溫熱的藥性起到溫補扶正的作用,但這需要結合其他方劑和治療方法來綜合調理。例如在《明醫指掌》提到,胎寒腹痛用白姜散、當歸散,在《保嬰撮要》中提到胎怯可以參考「異功散」,這二方都有溫中補虛的功效。
總結
浴體法是一個以外用沐浴為主要應用方式的中藥方劑,主要針對嬰兒的胎肥、胎熱、胎怯以及百日內發搐等症狀。其治療原理綜合了祛風散邪、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燥濕收斂等多種作用機制,旨在改善嬰兒的氣血運行,促進其健康發育。然而,古代醫學對疾病的認識和治療方法具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現代臨床應用時應當結合現代醫學的診斷和治療手段,辨證施治,才能更好地發揮其療效。
傳統服藥法
天麻末2錢,全蠍(去毒,為末)5錢,朱砂5錢,烏蛇肉(酒浸,焙乾)2錢,白礬2錢,麝香1錢,青黛3錢。上為細末。
每用3錢,水3碗,桃枝1握,葉5-7枚,同煎至10余沸,溫熱浴之。勿浴背。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只適用於小兒100日內發搐的症狀,其他症狀不宜使用。
- 本方使用時,應根據小兒的具體情況,調整用藥的劑量和頻次。
- 本方使用時,應注意觀察小兒的用藥反應,如果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
相同名稱方劑
浴體法,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天麻末2錢,全蠍(去毒,爲末)5錢,朱砂5錢,烏蛇肉(酒浸,焙乾)2錢,白礬2錢,麝香1錢,青黛3錢。 主治:胎肥、胎熱、胎怯。小兒100日內發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