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青膏

天青膏

TIAN QING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仙拈集》卷三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2.4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43%
心經 12%
膽經 11%
胃經 11%
脾經 5%
膀胱經 4%
腎經 4%
肺經 4%
肝經
心經
膽經
胃經
脾經
膀胱經
腎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天青膏中包含青黛,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 青黛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天青膏常用於治療外傷感染、皮膚炎症等,青黛的清熱解毒作用能有效抑制細菌病毒的滋生,促進傷口癒合。
  2. 消腫止痛: 青黛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減輕因外傷引起的腫脹疼痛。天青膏中加入青黛,可增強其消腫止痛的效果,加速傷口的恢復。

總之,青黛在天青膏中發揮着重要的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作用,有助於治療外傷感染、皮膚炎症等,提高療效。

天青膏中包含天麻,主要原因有二:

  1. 舒筋活絡,止痛定驚: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息風止痙、平肝潛陽、舒筋活絡、止痛定驚的功效。天青膏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麻木等症狀,天麻的加入可有效緩解疼痛,促進癒合。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天青膏中其他藥物如骨碎補、乳香、沒藥等,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而天麻則能與之協同作用,增強活血化瘀、舒筋活絡的功效,達到治療效果的最佳化。

天青膏中加入白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腫止痛: 白附子性溫,具有祛風散寒、消腫止痛的功效。天青膏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症,白附子可以幫助消腫止痛,促進傷處恢復。
  2. 活血化瘀: 白附子還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有利於傷處消腫和癒合。

白附子在治療外傷方面具有較好的效果,因此被列入天青膏的組成成分,以增強其治療效果。

天青膏中添加麝香,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通經活絡,消腫止痛: 麝香性溫通開竅,能快速穿透肌膚,直達病竈,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對於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症,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2. 闢穢解毒,止癢生肌: 麝香具有芳香闢穢之效,可以殺菌消毒,防止傷口感染。同時,它還能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加速傷口癒合,對於皮膚潰爛、瘙癢等症,起到止癢生肌的效果。

天青膏中添加天竹黃,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天竹黃為天竹莖部的乾燥汁液,味苦性寒,入肝經。其清熱解毒之力,能有效抑制炎症反應,消散瘀血,減輕腫脹疼痛。在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燒燙傷、瘡瘍腫毒等症狀時,天竹黃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能發揮協同作用,提高療效。

因此,天竹黃是天青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藥效,為膏藥的療效提供了重要保障。

天青膏中加入全蠍,主要源於其具有解毒消腫、止痛止癢的功效。

全蠍性寒,入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通絡止痛的作用。在治療皮膚病方面,全蠍能有效清除因外邪侵襲引起的熱毒,並促進血液循環,消散腫脹,緩解疼痛和瘙癢。

此外,全蠍還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能抑制炎症反應,進一步促進傷口癒合。因此,天青膏中加入全蠍,能有效地改善皮膚病症狀,達到治療效果。

天青膏中包含烏梢蛇,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藥性。

烏梢蛇性甘平,入肝經,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痺痛的功效。其毒性較低,且經過炮製後毒性更低,在方劑中可發揮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此外,烏梢蛇與天青膏中其他藥材如蜈蚣、全蠍等,共同發揮活血化瘀、通經絡、止痛消腫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風濕痺痛、瘡瘍腫毒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天青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天青膏主治「小兒急、慢驚風,咳嗽喘急」,屬小兒風痰壅盛之證。

  1. 急驚風:多因外感熱邪引動肝風,症見高熱抽搐、目睛上視、牙關緊閉,屬實熱風動。
  2. 慢驚風:多因脾虛肝亢或久病陰傷,症見手足蠕動、神疲嗜睡,屬虛風夾痰。
  3. 咳嗽喘急:此處咳嗽非單純外感,乃風痰上擾肺絡,痰阻氣逆所致,其咳聲多痰鳴、喘息急促。

此方結合「熄風、化痰、開竅」三法,適用於小兒體質稚嫩、易虛易實,風痰相搏之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配伍分析

  1. 熄風定驚
    • 天麻:平肝熄風,為治驚風要藥,無論急慢驚風均可配伍。
    • 全蠍烏梢蛇:搜風通絡,止痙力強,針對搐搦、筋脈拘急。
  2. 清熱化痰
    • 青黛:清肝瀉火,涼血解毒,善治熱盛動風。
    • 天竺黃:清熱豁痰,涼心定驚,主治痰熱壅塞之咳喘。
  3. 開竅醒神
    • 麝香:芳香走竄,開竅通閉,助醒神止搐。
  4. 祛風化痰
    • 白附子:祛風痰、定驚搐,尤善治頭面風痰。

(二)組方邏輯

本方以「風痰同治」為核心:

  • 急驚風:青黛清熱、天麻熄風、全蠍止痙,佐麝香開竅速效。
  • 慢驚風:天麻柔肝、烏梢蛇通絡,天竺黃化痰而不傷正。
  • 咳喘:白附子祛風痰、天竺黃化痰熱,標本兼顧。

(三)劑型設計

「蜜調為膏」取其甘緩護胃,適合小兒服用;薄荷湯送服加強宣散風熱、疏泄肝氣之效。

三、辨證關鍵

此方適用於風痰夾熱之證,若見以下症候可考慮:

  • 驚風抽搐伴痰鳴氣粗。
  • 咳嗽痰黃黏稠,呼吸急促。
  • 舌紅苔膩,指紋青紫或脈弦滑。

全方偏涼,若慢驚風屬純虛寒者(肢冷便溏、面白無華)則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青黛1錢,天麻1錢,白附子1錢半,麝香2分,天竺黃1錢半,全蠍5分,烏梢蛇(酒浸,去骨,瓦上焙乾)5分。
上為末,密調為膏,密貯於瓷器中。
大兒服1分,小兒服半分,薄荷湯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天青膏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但是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相關疾病


咳血肺氣腫咳嗽氣喘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四肢抽搐

相同名稱方劑


天青膏, 出處:《仙拈集》卷三。 組成:青黛1錢,天麻1錢,白附子1錢半,麝香2分,天竺黃1錢半,全蠍5分,烏梢蛇(酒浸,去骨,瓦上焙乾)5分。 主治:小兒急、慢驚風,咳嗽喘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