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竹黃

天竹黃

TIAN ZHU HUANG

  • 英文名稱:
  • 別名:天竺黃,竹繭,竹膏,竹花,赤團子,竹糖,竹黃
  • 藥品來源: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薄竹等竹節間貯積的傷流液,經乾涸凝結而成的塊狀物質。採收和儲藏:冬季採收,砍取竹竿,剖取竹黃,晾乾。竹黃由於自然產出者較少,大多采取火燒竹林的方法,使竹暴熱後,竹瀝溢在節間凝固而成,然後剖取晾乾。另,用在青皮竹上人工打洞的方法,也能形成竹黃。
  • 道地藥材:雲南, 廣西, 廣東, 華東, 華中
  • 生長環境:河邊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天竹黃的傳統功效


1. 止咳化痰

天竹黃,其止咳化痰之效,古籍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現代醫學觀點雖未完全契合,但其臨牀應用價值值得探討。

《雷公炮製藥性解》中,李中梓認為天竹黃性寒,能瀉少陰之火,火邪去則諸症自愈。此處的「火」應理解為體內虛熱,而非單純的溫度。天竹黃能清熱,而咳嗽、痰多常與肺熱、痰熱有關,故能止咳化痰。

《神農本草經疏》的繆希雍則更進一步指出,天竹黃氣微寒,性緩和,為兒科要藥。它能除熱養心,豁痰利竅,對於小兒驚風、風熱等症,具有清熱、平驚、化痰的功效。此處的「豁痰」指的就是疏通痰濁,使其得以排出。

《本草綱目》的李時珍認為天竹黃與竹瀝功用相似,但無寒滑之害,說明其功效可靠,且副作用較小。《本草匯言》的倪朱謨則強調天竹黃性緩,能清空解熱,並有定驚安神之妙,可用於治療小兒驚風、痰閉等症,甚至大人中風失音等,都顯示其廣泛的應用範圍。

蘇廷琬在《藥義明辨》中則指出,天竹黃入脾經,能豁痰,與竹瀝走經絡而利痰熱有所不同。這暗示天竹黃化痰的機制更偏向於針對脾的運化功能,而非單純的清熱解毒。

總而言之,古籍中對天竹黃止咳化痰功效的描述,皆指向其清熱、化痰、定驚的作用。其性寒而緩,尤其適用於小兒及痰熱壅盛者。但需注意,不同古籍對其功效的側重點略有不同,需結合臨牀實際應用進行判斷。 天竹黃的止咳化痰作用,或許與其清熱解毒、疏通經絡、促進痰液排出等功效相關。

2. 清熱瀉火

天竹黃,其清熱瀉火的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且應用廣泛。其作用機理與現代醫學的某些觀點也存在共通之處。

《雷公炮製藥性解》中李中梓認為天竹黃「寒,專瀉少陰之火」,少陰屬心腎,說明其能清瀉心腎虛火。這與現代醫學中,某些炎症反應導致的發熱,以及心腎功能失調引發的熱象相符。

《神農本草經疏》的繆希雍則更進一步闡述,指出天竹黃「氣微寒而性亦稍緩」,適合小兒,能「除熱養心,豁痰利竅」。這表明天竹黃的清熱作用溫和,且兼具化痰作用,有助於清除體內熱邪和痰濁,對於小兒常見的熱性疾病尤為適用。其“豁痰利竅”也與現代醫學中,某些疾病導致的痰液淤積,以及氣機阻滯的病理狀態相吻合。

《本草綱目》李時珍則將其與竹瀝相比較,認為其功效相似,但「無寒滑之害」,這點突顯了天竹黃溫和的特點,避免了寒涼藥物可能造成的副作用。 《本草匯言》倪朱謨更進一步強調其「清空解熱而更有定驚安神之妙」,說明天竹黃的清熱作用並非單純的瀉火,還具有安神定驚的功效,這在治療熱病伴隨神志不安的症狀上具有重要意義。蘇廷琬則認為天竹黃的豁痰作用更偏向於脾,與竹瀝有所區別。

總而言之,歷代醫家對天竹黃的清熱瀉火功效多有論述,並指出其性味平和,兼具化痰、安神之效,尤其適用於小兒和一些熱病伴隨其他症狀的疾病。其作用機理在現代醫學的病理生理學研究中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3. 清化熱痰

天竹黃,其清化熱痰的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受到歷代醫家重視。其作用機理與寒涼特性密切相關。

《雷公炮製藥性解》中李中梓認為天竹黃「寒,專瀉少陰之火」,少陰屬心,此言點明其清心熱之功。 《神農本草經疏》的繆希雍則更進一步闡述,認為天竹黃「氣微寒而性亦稍緩」,適合兒童使用,能「除熱養心,豁痰利竅」。這說明天竹黃並非峻猛之品,其清熱作用溫和緩慢,且能同時化痰,疏通經絡。 此觀點與《本草匯言》倪朱謨的論述相呼應,倪氏認為天竹黃「清空解熱而更有定驚安神之妙」,尤善治小兒驚風、痰熱等症。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醫家對天竹黃與竹瀝的比較亦有獨到見解。《本草綱目》李時珍認為其功用與竹瀝相似,但「無寒滑之害」,暗示天竹黃的清熱作用相對溫和,避免了竹瀝可能帶來的寒滑副作用。《本草綱目》蘇廷琬則進一步指出,天竹黃「似入脾而豁痰為切」,與竹瀝「走經絡而利痰熱」有所不同,強調其化痰作用更偏重於脾胃。

總而言之,歷代醫家對天竹黃清化熱痰功效的認識,從其寒涼特性出發,著重其清心熱、豁痰、定驚等作用,尤其在兒科疾病的治療中,更受到推崇。其藥性溫和,並非峻猛之品,這也是其臨牀應用廣泛的重要原因。 諸多古籍記載也顯示,天竹黃常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以達到更好的療效,例如與犀角、丹砂配伍以養心除熱,與膽星、貝母配伍以利竅豁痰,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天竹黃的古代典籍


天竹黃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研末,每次0.6-1g。外用:適量,研末敷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無濕熱痰火者慎服,脾虛胃寒便溏者禁服。《本草匯》:「久用亦能寒中。」

天竹黃相關的方劑


天竹黃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胰臟炎癲癇月經不調腦中風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