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太極丸

小兒太極丸

XIAO ER TAI J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溫疫論》卷下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寒 (0.7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心經 15%
脾經 15%
肺經 12%
胃經 8%
膽經 5%
大腸經 4%
心包經 4%
小腸經 4%
三焦經 4%
肝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膽經
大腸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小兒太極丸中包含天竹黃,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天竹黃為天竹莖髓的乾燥製品,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其具有較強的抗炎作用,可以有效地緩解小兒發熱、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此外,天竹黃還有止咳化痰、利尿通淋的功效,對於小兒咳嗽、痰多、小便不利等症狀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因此,小兒太極丸中加入天竹黃,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以及緩解其他常見小兒疾病的功效。

小兒太極丸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基於其 祛風止痙 的功效。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 解毒消腫止痛祛痰散結止痙 的作用。對於小兒驚風抽搐痰濁壅塞咳嗽喘息 等症,天南星能 疏風解痙化痰止咳,配合其他藥材,可起到 平肝熄風化痰開竅 的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小兒太極丸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其瀉熱通便之功效。

小兒體質嬌嫩,易受外邪侵襲而致熱證,如發熱、便祕等。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

當小兒出現熱證時,大黃可通過清熱瀉火、通利大便,將體內積熱排出,達到退熱通便的效果,同時也可緩解因便祕引起的腹脹、腹痛等症狀。

因此,小兒太極丸中添加大黃,是為了針對小兒熱證,發揮其瀉熱通便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小兒太極丸中含有麝香,主要原因如下:

1. 開竅醒神: 麝香性極辛溫,入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闢穢止痛之效。對於小兒神經系統疾病,如癲癇、抽搐、昏迷等,可起到醒神開竅的作用。

2. 通經活絡: 麝香能通經活絡、消腫止痛,可治療小兒風寒濕邪所致的痺痛、麻木等症狀。

小兒太極丸中加入冰片,主要原因在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

冰片性寒,味辛,入心、肺經,具有 清熱解毒 的作用,可以清熱涼血,對於小兒發熱、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狀有緩解作用。同時,冰片還具有 涼血止痛 的功效,可以緩解小兒熱毒所致的疼痛,例如頭痛、牙痛等。

因此,小兒太極丸加入冰片,可以起到 清熱解毒、涼血止痛 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小兒熱症。

小兒太極丸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定驚:白僵蠶性寒,味甘,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靜安神的作用。對於小兒熱盛、神經興奮、驚厥抽搐等症狀,白僵蠶能有效清熱解毒,鎮靜安神,緩解症狀。

2. 祛風止痙:白僵蠶還能祛風止痙,對於小兒因風邪入體導致的痙攣抽搐、肢體麻木等症狀,白僵蠶可以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因此,小兒太極丸中加入白僵蠶,能夠更好地發揮清熱定驚、祛風止痙的功效,達到治療小兒熱性痙攣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小兒太極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小兒時行疫證(流行性外感熱病),因延誤治療而出現以下重症:

  1. 肝風內動證候:雙目上吊(眼球震顫或直視)、頻繁驚搐(痙攣)、肢體強直、十指彎曲如鉤,甚則角弓反張(背部肌肉痙攣呈弓形),屬中醫「急驚風」範疇。
  2. 病機推論:疫毒熾盛,灼傷津液,引動肝風,兼夾痰熱壅閉心竅,屬「熱極生風」之危候。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配伍分析

  1. 清熱化痰開竅

    • 天竺黃:甘寒,清熱豁痰,涼心定驚,針對疫病痰熱蒙蔽心竅。
    • 膽南星:苦涼,化痰息風,專解小兒痰熱驚癇,合天竺黃共為君藥。
  2. 瀉熱通腑

    • 大黃:苦寒瀉下,通腑泄熱,使疫毒從腸道而解,取「上病下治」之理(熱毒鬱積,腑氣不通則風動更甚)。
  3. 開竅醒神

    • 麝香:辛溫走竄,開竅辟穢,通絡散瘀,助醒神止痙。
    • 冰片:辛涼,協麝香增強開竅之力,兼清熱解毒。
    • 二者為「開關斬將」之使藥,引藥直達病所。
  4. 息風通絡

    • 僵蠶:咸辛平,祛風化痰,息痙止搐,針對經絡拘急。
  5. 配伍要點

    • 朱砂為衣:鎮心安神,兼作防腐。
    • 端午日午時製丸:取陽氣極盛之時,增強方劑辟穢解毒之效(古法信仰與時間醫學概念)。
    • 糯米飯為丸:緩和藥性,顧護脾胃。

(二)治療原理

本方以「清熱化痰、瀉火息風、開竅醒神」為核心:

  1. 直折病勢:大黃、膽星、天竺黃清瀉痰熱,釜底抽薪以熄風。
  2. 開竅啟閉:麝香、冰片速通神機,扭轉昏迷驚厥。
  3. 標本兼治:僵蠶、朱砂針對風動痙攣之標,化痰瀉熱治其本。

(三)方劑特色

  • 攻邪為主:適用於體質尚實、熱毒壅盛之急症,非虛證所宜。
  • 多途徑協同:瀉下通腑(大黃)、化痰(天竺黃、膽星)、開竅(麝香、冰片)、息風(僵蠶)四法並舉,體現「急症須峻藥」思路。

三、現代潛在應用聯想(按傳統理論延伸)

若對應當代疾病,可類比小兒重症感染(如腦炎、腦膜炎早期)引起的熱性驚厥,然須嚴格辨證符合「痰熱動風」病機。

(分析完)

傳統服藥法


天竺黃5錢,膽星5錢,大黃3錢,麝香3分,冰片3分,僵蠶3錢。上為細末,端午日午時修合,糯米飯搗為丸,如芡實大,朱砂為衣。
凡遇疫證,每服1丸,薑湯化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劑性味辛溫,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及過敏體質者慎用。
  • 服用本方劑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腦炎病毒性腦膜炎

相同名稱方劑


小兒太極丸, 出處:《溫疫論》卷下。 組成:天竺黃5錢,膽星5錢,大黃3錢,麝香3分,冰片3分,僵蠶3錢。 主治:小兒時疫,挨延失治,即便二目上吊,不時驚搐,肢體發痙,十指鉤曲,甚至角弓反射。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