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天竺黃散以天竹黃為名,其組成中自然包含天竹黃,這是因為:
- 藥方命名由來: 天竺黃散以其主要藥材「天竹黃」命名,如同「黃連解毒湯」以「黃連」為名,直觀地反映了方劑的核心成分。
- 藥效主導作用: 天竹黃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在該方劑中起著主要作用,故以其命名,凸顯其重要性。
天竺黃散中加入大黃,主要是取其瀉熱通便之效。
天竺黃性寒,善清熱解毒,但其止痛作用較弱。大黃苦寒,具有瀉熱通便、涼血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與天竺黃相輔相成,增強其清熱解毒之效,同時也可防止藥物積滯於腸胃,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此外,大黃的瀉下作用可以促進排毒,進一步降低體內毒素水平,有助於病情的恢復。
天竺黃散方中加入蟬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蟬蛻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止咳化痰的功效。天竺黃散用於治療風熱痰火上炎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蟬蛻的加入可加強方劑的清熱解毒功效,使療效更顯著。
- 透疹止癢,生肌斂瘡: 蟬蛻具有透疹止癢、生肌斂瘡的功效,可促進瘡瘍的癒合。天竺黃散用於治療風熱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等,蟬蛻的加入可以緩解瘙癢、促進皮膚恢復。
天竺黃散中包含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白僵蠶性寒,味甘鹹,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天竺黃散中加入白僵蠶,有助於清熱解毒,化解痰熱,緩解咳嗽等症狀。
- 息風止痙:白僵蠶還具有息風止痙的功效,可以緩解因痰熱內擾、肝風內動引起的驚厥、抽搐等症狀。天竺黃散中的白僵蠶可以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息風止痙的效果。
總而言之,白僵蠶在天竺黃散中的加入,既能清熱解毒、化痰止咳,又能息風止痙,有助於治療因痰熱內擾、肝風內動引起的各種病症。
天竺黃散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羌活味辛、苦,性溫,具有疏散風寒、祛風止痛、止癢的功效。天竺黃散主要治療風寒濕痺、肢節疼痛、皮膚瘙癢等症,羌活能有效疏解風寒,緩解疼痛和瘙癢,提高藥效。
2. 配合天竺黃,增強止痛效果: 天竺黃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止痛消腫的功效。羌活的溫性可以中和天竺黃的寒性,避免寒涼之性損傷脾胃,同時也能促進藥物流通,增強止痛效果,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天竺黃散中含有全蠍,主要原因如下:
- 全蠍性寒,入肝經,具有息風止痙、通絡止痛之效。天竺黃散作為治療小兒驚風的方劑,全蠍能有效平息肝風、鎮痙止搐,緩解因肝風內動所致的抽搐、痙攣等症狀。
- 全蠍與方中其他藥物相配伍,可增強療效。全蠍與天竺黃、琥珀等藥物相配伍,可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共同發揮清熱解毒、鎮驚止搐、安神定志之功效,更全面地治療小兒驚風。
天竺黃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天竺黃性寒,甘草性甘平,能緩和天竺黃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傷脾胃。甘草亦能調和諸藥,使藥性更加協調,發揮最佳功效。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氣益脾、緩解疼痛、解毒等功效,能配合天竺黃清熱解毒、止血生肌的作用,增強藥效。同時,甘草還有保護胃黏膜、減輕藥物毒副作用的作用,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主治功效
天竺黃散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多部醫書的記載,天竺黃散主要針對小兒風熱證候,其治療範圍廣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清熱解毒,瀉火通便:
- 多部醫書如《奇效良方》、《聖濟總錄》提及,天竺黃散用於治療「臟腑積熱」、「煩躁多渴」、「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狀,說明此方具有清熱解毒、瀉火的功效,直指熱邪積聚。
- 《世醫得效方》中提到朴硝(芒硝)燒過後,與甘草同用,也具有清熱瀉火的作用,可以推斷天竺黃散亦具有類似功效,可解熱毒。
- 方中若有大黃,則可進一步加強通便瀉火的功效。
2. 息風止痙,鎮驚安神:
- 《聖濟總錄》記載天竺黃散多次用於治療「小兒風熱驚風」、「小兒驚熱」、「手足掣縮」、「精神妄亂」、「筋脈抽掣」、「夜臥驚悸」等症狀,明確指出其具有息風止痙、鎮驚安神的作用。
- 《奇效良方》中亦有提到小兒驚熱、驚風等證,可用天竺黃散治療,強調其能治療小兒因驚而致的熱證。
- 全蠍、白殭蠶的加入,更能加強鎮痙熄風的作用。
3. 疏散風邪,透疹止癢:
- 《聖濟總錄》中提及治療「小兒風熱」及「小兒風癇」,說明天竺黃散具有疏散風邪的功效。
- 蟬蛻的加入,可以增強疏散風熱、透疹止癢的作用。
4. 化痰散結,利咽消腫:
- 《証治準繩‧幼科》及《活幼心書》提到天竺黃散主治「咽膈不利,涎壅、滯氣不通暢」,說明此方具有化痰散結,利咽消腫的作用。
- 天竺黃本身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功效。
5. 治療口瘡、目疾:
- 《証治準繩‧幼科》、《活幼心書》以及《幼幼新書》中都提到天竺黃散可用於治療「口鼻生瘡」、「兩目赤腫」、「口內白爛」、「口外糜潰」等症狀,說明此方具有治療口瘡和目疾的功效。
- 《幼幼新書》中提及天竺黃散可治鵝口瘡等口部疾病。
6. 治療其他症狀:
- 《奇效良方》提到天竺黃散可治療「上關黑,並眼下黑」等症狀,以及「身體壯熱」、「大腸流」等症狀,說明其應用範圍廣泛。
- 《聖濟總錄》中提及天竺黃散可治「肺臟壅熱吐血」及「鼻衄不止」,說明此方亦有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
治療原理分析:
天竺黃散的治療原理基於中醫「風、熱、痰、驚」的病機理論,主要通過以下方式發揮作用:
- 清熱解毒,瀉火涼血: 方中天竺黃、大黃、山梔子等藥物,可以清除體內熱邪,降低體溫,緩解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症狀。
- 疏風散邪,透達肌表: 蟬蛻、羌活等藥物可以疏散侵入體表的風邪,解除因風邪引起的肌表不適。
- 息風止痙,鎮驚安神: 白殭蠶、全蠍等藥物可以平息內風,鎮定驚厥,安撫神經,緩解抽搐、驚悸等症狀。
- 化痰散結,理氣通絡: 部分方劑中可能加入鬱金等藥物,可化痰散結,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順暢。
- 調和脾胃,扶正祛邪: 甘草可以調和諸藥,補益脾氣,增強身體的抵抗力。
綜合來看,天竺黃散以清熱解毒、息風止痙為核心,兼顧疏風、化痰、安神等多重功效,可以治療多種小兒風熱證候,尤其適用於由風熱引起的驚厥、抽搐、口瘡、目疾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天竺黃、蟬蛻(去土)、山梔子仁(微炒)、甘草(微炒)、鬱金、白僵蠶(炒,去絲嘴)、龍齒各等分。
上為細末。
每服半錢,煎薄荷湯調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清熱解毒、祛風通絡的功效,因此在使用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 本方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孕婦、小孩、哺乳期婦女、脾胃虛弱者慎用。
- 本方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胃痛等副作用,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天竺黃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四。 組成:天竺黃半兩,馬牙消半兩,鉛霜半兩。 主治:驚熱。
天竺黃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五。 組成:瓜根、甘草、鬱金、天竺黃、連翹、防風、牙消(别研)各等分。 主治:退潮熱,理驚。主治:小兒驚風、潮熱,唇紅面赤,煩躁焦啼。
天竺黃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八。 組成:天竺黃1兩(研),牡蠣粉半兩,白芍藥半兩,犀角屑半兩,白附子半兩,天麻半兩,乾蠍半兩,人參(去蘆頭)半兩。 主治:驚癇啼叫。
天竺黃散,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二十二。 組成: 天竺黃散(《丹溪心法附餘》卷二十二。)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二十二。組成:天竺黃7分,大黃3分,蟬蛻3分,白僵蠶2分,川羌活5分,全蠍(去毒)5分,甘草5分。主治:涼膈,退潮熱。 。 主治:涼膈,退潮熱。
天竺黃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 組成:天竺黃(真者)2錢,天南星(炮)2錢,草烏(尖面者,炮)1分,馬牙消2錢,丁香1錢(不見火),膩粉半錢,龍腦(真者)2錢,川鬱金1錢,白僵蠶(去絲,炒)2錢,腦子半字,麝香半字。 主治:小兒急驚風候,搐搦發作,常方療治不堪者。
天竺黃散,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天竺黃半兩,鬱金(無,以山梔仁代)半兩,茯神(去皮)半兩,甘草半兩,硼砂2錢半,牙消2錢半,白芷2錢半,川芎2錢半,僵蠶(去絲)2錢半,枳殼(麸炒)2錢半,朱砂(水飛)2錢,麝香1字,蟬殼15個(洗,去泥土嘴足)。 主治:上焦風熱,口鼻生瘡,兩目赤腫,咽膈不利,痰涎壅滯,氣不通暢,驚搐煩悶,神思昏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