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散

升降散

SHENG JIA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寒 (0.5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脾經 14%
胃經 13%
肺經 11%
大腸經 7%
心包經 7%
小腸經 7%
心經 7%
三焦經 7%
肝經
脾經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心包經
小腸經
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升降散中包含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痙: 白僵蠶性寒,味辛,具有祛風止痙、化痰散結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痰阻絡引起的抽搐、痙攣、口眼歪斜等症。升降散本身主治小兒驚風、痰熱內擾,白僵蠶的加入有助於清熱化痰,平息痙攣,增強方劑的止痙效果。
  2. 疏散風熱: 白僵蠶具有疏散風熱、解毒消腫的作用,可用於治療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等症。升降散中也含有其他疏散風熱的藥物,如薄荷、荊芥等,白僵蠶的加入可以加強方劑的疏散風熱作用,提高療效。

升降散中加入蟬蛻,主要有以下原因:

  1. 疏風散熱,通竅利咽:蟬蛻性涼,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有效治療風熱犯肺、咽喉腫痛等症狀。
  2. 透疹止癢:蟬蛻能透發疹痘,促進疹子順利排出,並可止癢消腫,對於麻疹、風疹等皮膚疾病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升降散中加入蟬蛻,有助於清熱解毒、疏風散熱、透疹止癢,進一步增強其治療效果。

升降散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通腑: 大黃味苦寒,性急,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功效。升降散中以大黃瀉熱通腑,可解除因熱邪壅滯所致的胸膈滿悶、脘腹脹痛、便祕等症狀。
  2. 引藥下行: 大黃性寒,可引藥下行,助其他藥物發揮其藥效。升降散中其他藥物如柴胡、枳殼等,具有升清降濁、疏肝理氣之效,大黃的加入,可以引導這些藥物向下運行,更好地發揮其療效。

綜上,升降散中加入大黃,既能瀉熱通腑,又能引藥下行,可有效改善因熱邪壅滯所致的胸膈滿悶、脘腹脹痛、便祕等症狀。

升降散中加入薑黃,主要基於其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的功效。

薑黃性溫,味辛苦,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作用,可緩解氣滯血瘀所致的胸腹脹痛、脅肋疼痛等症狀。同時,薑黃亦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能改善因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瘀血腫痛

升降散旨在調和脾胃、升降氣機,而薑黃的加入則有助於疏通氣血、消除瘀阻,進一步促進氣機升降,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升降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出自《傷寒溫疫條辨》,主治溫熱、瘟疫等邪熱壅滯、氣機逆亂之證,其核心病機為「熱毒夾穢濁,升降失司」。具體表現可分三層:

  1. 表裡熱熾:邪熱充斥內外,見頭面腫赤(大頭瘟)、丹毒發斑,甚則神昏谵語,反映熱毒攻沖上焦、內擾心神。
  2. 氣機痞塞:濁陰不降則嘔吐腹痛、胸膈滿悶;清陽不升則頭脹昏聵,屬中焦升降樞機窒礙。
  3. 穢濁蘊結:疙疸瘟、哈蟆瘟等局部腫毒,乃熱毒夾痰瘀膠結之象,與「絞腸痧」吐瀉不出同屬穢濁阻滯氣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升降氣機」為綱,兼顧「透泄熱毒」,構成動態調節系統:

  1. 白僵蠶(酒炒)

    • 性味鹹辛平,酒炒後增其上行透邪之力。
    • 取「質輕升散」之性,宣透頭面咽喉鬱熱(對應大頭瘟、咽喉腫痛),兼化痰散結以消疙疸腫毒。
  2. 全蟬蛻(去土)

    • 甘寒質輕,能升能降。
    • 外開皮毛透疹(如麻疹案),內熄風定驚(治谵語狂亂),尤善清疏上焦風熱,協僵蠶成「輕靈透達」之對藥。
  3. 川大黃(生用)

    • 苦寒沉降,為方中降濁樞紐。
    • 生用取其峻下熱結,導火毒從腸腑出(治發斑出血、絞腸痧),且與薑黃一降一調,復中焦升降。
  4. 廣薑黃(非片薑黃)

    • 辛溫行氣破滯,專入中焦。
    • 其性橫散,能「斬關奪隘」開鬱通閉(解胸膈滿悶、腹痛),與大黃形成「縱橫降泄」之勢,調暢三焦氣機。

配伍精髓

  • 升降相因:僵蠶、蟬蛻升清透邪,大黃、薑黃降濁泄熱,構成「欲降先升,欲升先降」的圓運動藥勢。
  • 氣血並調:薑黃行氣活血,大黃涼血化瘀,針對熱毒夾瘀之發斑、丹毒,體現「透熱轉氣」思維。
  • 輕重有度:重用大黃(4錢)瀉熱為君,佐以微量薑黃(3分)防苦寒冰伏氣機,深合「以瀉為通」之旨。

現代應用啟示
如麻疹案中,醫師以升降散為底方,去大黃之峻(小兒體弱),加蘆根清肺透疹、鈎藤熄風,改為代茶頻飲以順應小兒服藥特性,展現古方「病機相合,靈活化裁」的運用邏輯。

傳統服藥法


白僵蠶(酒炒)2錢,全蟬蛻(去土)1錢,川大黃(生)4錢,廣薑黃(去皮,不用片薑黃)3分。
上為細末,合研勻。病輕者分四次服,
每服重1錢8分2釐5毫,用冷黃酒1杯,蜂蜜5錢,調勻冷服,中病即止。病重者與3次服,每服重2錢4分3釐3毫,黃酒1杯半,蜜7錢5分,調勻冷服。最重者分2次服,每服重3錢6分5釐,黃酒2杯,蜜1兩,
服藥後半日不可喝茶、抽煙、進飲食。若不能忌,即不效。
麻疹:孫某某,男,2歲。於1975年3月診治。患兒發熱已4-5天,咳嗽氣嗆,兩目流淚,大便略稀,指紋紫而至氣關。兩手脈象弦滑而數,舌苔厚,舌質紅。夜寐不安,心煩啼哭。此乃風濕蘊熱,又與積滯互阻不化,乃營衛合邪,勢將發疹。治宜疏衛涼營,清透升降兩解之法,選用升降散加減:蟬衣3克、蘆根20克、鈎藤6克、僵蠶3克、片薑黃3克。水煎,代茶頻飲。並囑其不吃葷腥之味。俾藥後熱解疹透為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脾胃虛弱者慎用。
  • 長期服用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頭皮脫屑大便秘結腹痛肺炎胰臟炎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丹毒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嘔吐咽喉痛多痰皮膚瘀血斑疹噁心反胃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升降散, 出處:《傷暑全書》卷下。 組成:白僵蠶(酒炒)2錢,全蟬蛻(去土)1錢,川大黃(生)4錢,廣薑黃(去皮,不用片薑黃)3分。 主治:溫熱、瘟疫,邪熱充斥內外,阻滯氣機,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致頭面腫大,咽喉腫痛,胸膈滿悶,嘔吐腹痛,發斑出血,丹毒,譫語狂亂,不省人事,絞腸痧(腹痛),吐瀉不出,胸煩膈熱,疙疸瘟(紅腫成塊),大頭瘟(頭部赤腫),哈蟆瘟(頸項腫大),以及丹毒、麻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