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敗毒丸

升降敗毒丸

SHENG JIANG BAI D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寒 (0.5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6%
肺經 13%
胃經 13%
脾經 13%
大腸經 6%
心包經 6%
小腸經 6%
心經 6%
三焦經 6%
肝經
肺經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心包經
小腸經
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升降敗毒丸中包含大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瀉下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升降敗毒丸用於治療溫熱病,其毒邪常蘊結於腸胃,導致便祕、腹痛、發熱等症狀。大黃可以清熱瀉火,通暢大便,幫助體內毒素排出,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2. 引藥下行,促進藥效: 升降敗毒丸中,一些藥物如黃芩、連翹等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但其性較寒,不易下達病所。大黃可以引藥下行,促進藥效直達腸胃,更有效地清除腸胃中的熱毒。

升降敗毒丸中加入薑黃,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清熱解毒: 薑黃性溫,味辛、苦,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可針對外感風熱、濕熱所致的發熱、咳嗽、咽痛、口苦等症狀,與方中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如黃芩、連翹等相輔相成,增強藥效。
  2. 行氣止痛: 薑黃還具行氣活血、消腫止痛之效。可改善因熱毒瘀滯所致的胸悶、腹痛、脅肋脹痛等症狀,與方中其他行氣活血藥物如柴胡、川芎等協同作用,促進氣血運行,解除疼痛。

升降敗毒丸中包含蟬蛻,主要源於其清熱解毒、透疹止癢、疏風止痙的功效。

蟬蛻,性寒,味甘,歸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透疹止癢之效。其清熱解毒之性,可有效抑制毒邪入侵,並加速排泄毒素;透疹止癢作用,有助於麻疹、風疹等疹出不暢時,促進疹透,緩解瘙癢;疏風止痙功效,則有助於緩解風熱之邪引起的痙攣、抽搐等症狀。

因此,蟬蛻在升降敗毒丸中,起到清熱解毒、透疹止癢、疏風止痙的輔助作用,提升整體療效。

升降敗毒丸中添加白僵蠶,主要是基於其 解毒消腫清熱解痙 的功效。白僵蠶性寒,味甘,入肝經,具有解毒消腫、清熱解痙、止痛止癢等作用。

在升降敗毒丸中,白僵蠶主要用於 治療熱毒壅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以及風熱痰濁,咳喘痰多 等症。其解毒消腫的作用可以清熱解毒,消散咽喉腫痛;而清熱解痙的作用可以緩解風熱痰濁引起的咳嗽、喘息。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升降敗毒丸為清代醫家針對瘟疫熱毒所創之方,其功效主治及組成分析如下: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解析

此方主攻「瘟毒挾火邪上壅下結」之證,適用範圍廣泛,涵蓋三焦熱毒病機:

  • 上焦熱熾:口瘡、牙痛、咽喉腫痛(火毒上攻);眼瞼赤爛、翳障(肝肺熱壅於目)。
  • 中下焦濕熱瘀結:腹滿脹痛(氣滯熱鬱)、淋濁帶下(濕熱下注)、二便不通(熱結腑實)。
  • 外發性毒邪:瘟疫斑疹(疫毒外透)、時毒發頤(熱毒聚於頜面)、花柳毒(穢濁之毒)。
  • 伏邪內擾:小兒胎毒(先天熱毒蘊積)。

其核心病機為「熱毒壅滯三焦,氣血升降失常」,故以「清降火毒、透邪通滯」為治法。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分析

  • 君藥|野大黃(8兩)
    大黃苦寒沉降,瀉火解毒、通腑逐瘀,為「降毒」主力。重用之,既泄陽明腑實(通便),又清血分熱毒(涼血消斑),更導火邪下行。

  • 臣藥|薑黃(4兩)
    辛散苦泄,善行氣活血。一則助大黃破滯(協調氣血),二則借其升散之性「透毒外達」,與蟬退、僵蠶共成「升散毒邪」之力,制衡大黃純降之性,構成「升降相因」格局。

  • 佐使藥|蟬退、僵蠶(各4兩)
    二藥皆輕清宣透,具「升浮解毒」之效。蟬退疏風熱、透疹止癢(針對斑疹皮膚症);僵蠶化痰散結、熄風定驚(緩解熱毒動風之兆)。二者協同薑黃,引藥性上行外透,使邪有出路。

2. 組方特點

  • 升降並舉
    「大黃降火,薑黃蟬蠶升散」,一降一升,既可疏泄三焦鬱火,又避免單用寒涼致邪氣冰伏。此設計呼應方名「升降」之意。

  • 毒邪分消
    上透(蟬僵散表邪)、中疏(薑黃行氣)、下泄(大黃通腑),使熱毒從汗、便雙解,契合「敗毒」目標。

3. 治療原理推論

全方通過:

  1. 通腑瀉熱:大黃直折火勢,釜底抽薪。
  2. 透表解毒:輕揚之品疏風透邪,防內陷。
  3. 氣血雙調:薑黃行氣活血,助毒邪消散。
  4. 標本兼顧:既清已成之熱,又杜傳變之路(如斑疹內陷、熱極動風)。

針對斑疹、發頤等症,尤重「透散伏火」;對二便不通、淋濁帶下,則側重「通利濕熱」。蜜丸緩制大黃峻猛,元酒(黃酒)送服增強活血行藥之力,冷服以護胃陰,皆為增強療效之細節。


三、總結

此方體現「給邪出路」的治疫思想,結合通下、透表、行氣三法,以調節氣機升降為樞紐,化解熱毒壅滯之勢,適用於火毒挾濕、氣血鬱閉之實熱證。組方簡峻,輕重有度,為古代治瘟毒之典型範例。

傳統服藥法


野大黃8兩,薑黃4兩,蟬退4兩,僵蠶4兩。
清瘟毒,祛邪熱。
上為極細末,煉蜜為丸,2錢重。
每服1丸,元酒2鐘,調蜜1匙,冷服。病重者,三小時後如法續服。
忌發火物。孕婦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苦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膀胱炎下腹脹氣牙齦腫脹痛麻疹陰道炎前列腺炎肺炎白帶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唾液腺炎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腎盂腎炎尿道膿傷子宮頸炎皮疹紅疹咽喉痛胃腸脹氣

相同名稱方劑


升降敗毒丸,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沈陽方)。 組成:野大黃8兩,薑黃4兩,蟬退4兩,僵蠶4兩。 主治:清瘟毒,祛邪熱。主治:瘟疫斑疹,時毒發頤,毒火上升,口瘡牙痛,咽腫,眼胞赤爛,翳障,花柳毒,腹滿脹痛,男淋濁,女帶下,小兒胎毒,二便不通等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