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清救苦丹
SAN QING JIU KU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三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寒 (0.27)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胃經 18%
肺經 9%
大腸經 9%
脾經 9%
心包經 9%
小腸經 9%
心經 9%
三焦經 9%
肝經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脾經
心包經
小腸經
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三清救苦丹方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其瀉火解毒之效。
大黃味苦寒,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功。三清救苦丹乃針對熱毒壅盛所致的疾病,大黃在此起到清熱瀉火、排毒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熱毒症狀,如高熱、口渴、便祕、腹痛等。
此外,大黃還能促進腸蠕動,幫助排出積聚的毒素,達到解毒通便的效果,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作用,達到治病的目的。
三清救苦丹中包含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祛風止痙:白僵蠶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痙之效。三清救苦丹常用於治療小兒驚風、抽搐、口噤、角弓反張等症狀,而白僵蠶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 化痰散結:白僵蠶同時具備化痰散結之效,能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通暢,有助於消除痰濁瘀滯,進一步緩解痙攣和抽搐。
綜上所述,白僵蠶在三清救苦丹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其祛風止痙和化痰散結的功效,使其成為治療小兒驚風等症狀的有效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清救苦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耳後腮邊忽然腫痛,屬陽明蘊熱者」,並兼治「發頤」。根據中醫理論,耳後腮邊為足陽明胃經循行部位,腫痛多因熱毒蘊結或風熱上攻所致。「發頤」指頜下腺或腮腺化膿性感染,古稱「汗毒」,亦與陽明胃熱熾盛、氣血壅滯相關。本方針對陽明經實熱證,以清瀉火毒、消腫散結為主要作用。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大黃(君藥):
- 性味苦寒,歸胃、大腸經,功能瀉下攻積、清熱解毒、活血祛瘀。
- 針對陽明蘊熱,通過瀉下通腑使熱毒從腸道而出(「釜底抽薪」法),兼能涼血消腫,直折火勢。
僵蠶(臣藥):
- 性味鹹辛平,歸肝、肺經,功效熄風止痙、化痰散結、解毒利咽。
- 既能疏散風熱(風熱上攻致腫痛),又善通絡散結,化解局部痰瘀腫塊,輔助大黃清熱解毒之功。
枯礬(佐藥):
- 性酸澀寒,具燥濕消痰、解毒殺蟲之效,少量加入可增強斂瘡消腫作用,防止熱毒腐肉成膿。
煉蜜為丸:
- 蜂蜜甘緩制約大黃峻烈之性,使瀉火不傷正;「噙化」之法使藥效持續作用於咽喉腮頰部位,直接清解局部熱毒。
全方配伍思路
大黃與僵蠶相配,一降一散:大黃瀉下導熱下行,僵蠶宣散風熱、透邪外達,共奏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效。枯礬加強局部斂瘡效果,蜜丸緩制藥性,適用於陽明熱毒上攻之實證。此方體現「清熱解毒為主,通散併行」的治法,契合「火鬱發之」與「熱者寒之」的理論原則。
傳統服藥法
大黃2兩,僵蠶1兩。
上為末,加枯礬1錢,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噙化。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腮腺炎唾液腺炎
相同名稱方劑
三清救苦丹,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三。 組成:大黃2兩,僵蠶1兩。 主治:耳後腮邊忽然腫痛,屬陽明蘊熱者;兼治發頤。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