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痹散

五痹散

WU BI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極寒 (0.1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7%
胃經 17%
大腸經 9%
脾經 9%
心包經 9%
小腸經 9%
心經 9%
三焦經 9%
肺經 7%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脾經
心包經
小腸經
心經
三焦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五痹散中包含白僵蠶,乃因其具有以下兩點作用:

  1. 祛風止痙: 白僵蠶性寒,味辛,入肝經,能驅散風寒濕邪,止痙攣,對於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症,如肢體麻木、疼痛、屈伸不利等,有較好的療效。
  2. 通絡止痛: 白僵蠶具有通經活絡的作用,能疏通經脈,改善氣血循環,從而減輕痺痛症狀。

因此,白僵蠶在五痹散中起到祛風止痙、通絡止痛的作用,是治療痺症的重要藥物之一。

五痹散中加入大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瀉熱通絡: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涼血、消腫之效。痹症多因寒濕阻絡、氣血瘀滯所致,而大黃可瀉熱除濕,通利關節,幫助舒筋活絡,緩解疼痛。
  2. 活血化瘀:大黃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消除瘀血,減輕腫脹,促進組織修復,進一步緩解痹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五痹散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五痹散主治「咽喉腫閉不通」,即因熱毒壅盛或風熱上攻所致的咽喉腫痛、吞咽困難,甚則閉塞不通的急症。此證常見於風熱喉痹或熱毒熾盛之喉閉,屬中醫「喉風」「喉痹」範疇。古代醫家取其散結消腫、瀉火通閉之效,針對急性咽喉腫塞之急症。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白僵蠶

  • 性味歸經:辛、鹹,平,歸肝、肺經。
  • 傳統功效:祛風定驚、化痰散結、解毒利咽。
  • 在本方作用
    • 散結消腫:其辛散之性可開泄喉痹壅塞,化解痰熱結聚。
    • 祛風通絡:咽喉為肺胃之門戶,風熱上攻時,僵蠶能疏風邪、通經絡,緩解腫痛。
    • 炒用減其峻性,增其散結之力。

2. 大黃(生用)

  • 性味歸經: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
  • 傳統功效:瀉火解毒、攻下積滯、活血逐瘀。
  • 在本方作用
    • 瀉火解毒:生用性猛,直折上焦熱毒,從下焦泄熱,治「火鬱發之」之喉閉。
    • 釜底抽薪:咽喉腫閉多因肺胃熱熾,大黃通腑瀉熱,使火毒從大便而出,緩解上部壅滯。

3. 配伍邏輯

  • 升降相因
    • 僵蠶性升,辛散上行,專攻咽喉;大黃性降,苦泄下行,引熱外泄。二者一升一降,既散局部結熱,又通腑泄毒,形成「上病下治」之勢。
  • 剛柔互濟
    • 僵蠶散結偏柔,大黃攻堅偏剛,合用以防大黃瀉下過猛傷正,亦助僵蠶增強消散之力。
  • 薑汁與蜜水調服
    • 生薑汁辛散,助僵蠶開宣氣機;蜜水甘緩,制大黃峻瀉之性並護胃。二者調和藥性,使攻邪不傷正。

4. 可能功效延伸

  • 清熱化痰:除咽喉腫閉外,對痰熱互結之癰腫、瘰癧(如淋巴結腫大)或風熱咳痰黏稠者,亦有潛在應用空間。
  • 活血通絡:大黃活血、僵蠶通絡,若喉痹兼血瘀(如喉嚨黯紅、刺痛),可間接改善血行。

總結

五痹散以「清泄」與「散結」為核心,通過瀉下熱毒、消散痰結,針對熱毒壅閉咽喉之急症。其方簡力專,體現中醫「通因通用」「上病下取」的治療思維,對實熱喉閉有速效之潛力。

傳統服藥法


白僵蠶(直者去頭,微炒)1兩,大黃(生) 1兩。
上為細末。
每服5錢,生薑自然汁3分,溫蜜水7分調勻,細細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咽喉痛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五痹散, 出處:《禦藥院方》卷九。 組成:白僵蠶(直者去頭,微炒)1兩,大黃(生)1兩。 主治:咽喉腫閉不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