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喉痹散中加入白僵蠶,乃取其解痙止痛之效。白僵蠶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散寒、化痰止痙之功。其對喉痹所致的咽喉腫痛、聲嘶失音、呼吸困難等症狀,能起到緩解作用。
白僵蠶能抑制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從而達到止痛解痙的效果。同時,其亦可化解痰濁,利於喉嚨恢復通暢。因此,白僵蠶在喉痹散中扮演重要角色,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療效。
喉痹散中加入大黃,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 清熱解毒: 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對於喉痹所引起的咽喉腫痛、口渴、便祕等症狀,大黃能有效清熱解毒,緩解炎症。
- 通便瀉火: 大黃能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排泄宿便和毒素,降低體內火氣,對於因熱毒壅盛而引起的喉痹,大黃能起到瀉火通便的作用,從而減輕喉部的炎症反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喉痹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大頭病及喉痹」,屬中醫外科及喉科範疇。
- 大頭病:指頭面紅腫熱痛之症,類似於現代「丹毒」「頭面部蜂窩組織炎」或「流行性腮腺炎」等,多因風熱或疫毒上攻頭面所致。
- 喉痹:泛指咽喉腫痛閉塞,甚者呼吸困難,常見於急性扁桃體炎、咽喉炎等,病機多屬肺胃熱盛、痰火壅滯。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中僅兩味藥,配伍簡峻,攻邪力強:
僵蠶(1兩):
- 性味歸經:辛、咸,平,入肝、肺經。
- 功效:祛風化痰、散結消腫、解毒利咽。
- 作用:
- 疏散頭面風熱,瓦解痰毒結聚,針對「大頭病」之腫脹;
- 開喉痹、緩解咽喉阻塞,尤擅治熱毒上攻之喉症。
大黃(2兩,為主藥):
- 性味歸經:苦,寒,入胃、大腸、肝經。
- 功效:瀉火解毒、通腑泄熱、活血祛瘀。
- 作用:
- 瀉肺胃實火,釜底抽薪,使上炎之熱毒從大便而解;
- 配合僵蠶,一清上焦風熱痰結,一瀉中下焦積滯,上下分消病勢。
三、配伍與劑型特點
- 生薑汁為丸:
- 生薑辛溫,既能佐制大黃寒峻之性,防其傷胃,又可助僵蠶宣散風邪,增強化痰散結之力。
- 井花水調蜜送服:
- 井花水性甘涼,清熱生津;蜂蜜潤燥解毒,緩和大黃瀉下之猛,兼護咽喉黏膜。
- 丸劑緩圖:
- 丸劑作用較湯劑緩和,適用於熱毒壅滯需持續攻邪之證,避免大黃瀉下過峻。
四、整體治療思路
此方體現「上病下治」「通裏攻外」之法:
- 針對熱毒壅盛:以僵蠶開泄上焦痰火,大黃通瀉中焦實熱,使火降則腫消。
- 標本兼顧:痰火風熱為標,腑實為本,大黃通腑以斷熱毒之源,僵蠶治標以解急症。
此方藥簡力專,宜於實熱證,對於體虛或寒證喉痹則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僵蠶1兩,大黃2兩。
上為末,生薑汁為丸,如彈子大。
井花水調蜜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喉痹散, 出處:《雜類名方》。 組成:僵蠶1兩,大黃2兩。 主治:大頭病及喉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