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毒湯

祛毒湯

QU D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回春》卷八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極寒 (0.1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6%
胃經 16%
心經 12%
小腸經 9%
心包經 9%
三焦經 9%
脾經 9%
大腸經 9%
肺經 6%
肝經
胃經
心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脾經
大腸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祛毒湯」中加入「川貝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化痰: 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對於由熱毒引起的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症狀,川貝母可有效緩解,配合其他藥材,能更有效地祛除毒素,清熱解毒。
  2. 宣肺解表: 川貝母還具有宣肺解表的功效,能疏散肺氣,使之通暢,對於外感風寒引起的咳嗽、鼻塞、發熱等症狀,川貝母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祛毒湯」方劑中含有「穿山甲」,主要原因如下:

  1. 通絡活血,排膿解毒: 穿山甲性味辛、微寒,歸肝、胃經,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排膿之功效。其藥性可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並能將體內毒素、膿液排出體外,達到祛毒的效果。
  2. 治療瘡瘍腫毒: 穿山甲常用於治療各種瘡瘍腫毒,如癰疽、疔瘡、乳癰等。其能消散局部腫脹、化解毒素,促進傷口癒合,有助於治療膿毒性疾病。

因此,穿山甲在「祛毒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治療毒邪入侵所致的瘡瘍腫毒的重要藥物。

祛毒湯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解毒消腫:白僵蠶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其能有效化解毒素,消除因毒素入侵引起的腫脹、疼痛等症狀,對於外感熱毒、癰疽疔瘡等病症具有良好的療效。
  2. 疏散風熱:白僵蠶還有疏散風熱、止痙定驚的功效。其能有效緩解風熱邪氣入侵引起的發熱、咳嗽、咽痛等症狀,並能平息驚厥、抽搐等症狀。

因此,祛毒湯中加入白僵蠶,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並能疏散風熱,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祛毒湯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因熱毒內蘊引起的各種症狀,如發熱、口渴、便祕、腹痛等,大黃可以起到清熱瀉火、排毒通便的作用。

2. 推動毒邪外出:大黃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加速毒素的排泄,達到祛毒的目的。同時,大黃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毒素的代謝,從而達到整體的排毒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祛毒湯」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一切無名腫毒,疼痛初起」,即泛指皮膚或肌肉間的急性化膿性感染,如癰、疽、疔瘡等初起階段,局部紅腫熱痛尚未潰破者。其作用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為主,配合酒行藥勢,加速藥效發揮,促使邪毒從內而解或從下而泄。

二、組成與治療邏輯分析

(一)藥物組成與配伍意義

  1. 貝母(1錢)

    • 傳統功效:清熱化痰、散結消腫。
    • 方中作用:針對「腫毒」之痰熱互結,貝母(以浙貝母為佳)能清泄熱毒,化痰散結,抑制局部腫脹。
  2. 穿山甲(土炒成珠,1錢)

    • 傳統功效:活血消癥、通經下乳、消腫排膿。
    • 方中作用:土炒後減其峻性,專攻「腫毒」之瘀滯,藉其走竄之性通絡散結,促進腫塊消散。
  3. 殭蠶(1錢)

    • 傳統功效:祛風定驚、化痰散結。
    • 方中作用:協同貝母化痰,兼能熄風止痙(適用於腫毒伴隨熱極動風之兆),並增強穿山甲透散之力。
  4. 大黃(半生半熟,3錢)

    • 傳統功效:生者瀉下攻積,熟者緩瀉兼活血。
    • 方中作用:
      • 生大黃:瀉熱通便,引火毒從腸道而出。
      • 熟大黃:減緩瀉下之峻,兼活血化瘀,助穿山甲散結。
      • 半生半熟之製,既清解熱毒,又避免過度傷正。

(二)輔助用藥與服法

  • 酒(生酒1盞)
    酒性辛熱,能行藥勢、通血脈,助諸藥快速達病所,增強散結消腫之效。
  • 空心熱服
    空腹時吸收藥力更速,熱服助發散,符合「火鬱發之」的治療原則。
  • 以利為度
    提示本方含瀉下成分(大黃),需觀察大便通利與否作為療效指標,避免過瀉傷正。

三、方劑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組合體現「清熱解毒、活血散結、通腑泄濁」三法並用:

  1. 攻逐有形之邪
    大黃通腑,穿山甲透絡,使熱毒瘀血從二便或局部消散。
  2. 化解無形之結
    貝母、殭蠶化痰散結,針對腫毒背後的痰熱膠結病機。
  3. 酒引藥達病所
    借酒之辛散,加速藥力透達皮肉腠理,適宜初起腫毒未潰者。

總結:「祛毒湯」以通瀉、透散為主,適用於體質壯實、熱毒壅盛之實證腫瘍初起。方中穿山甲與大黃配伍,一透一瀉,為古代外科「速攻邪毒」思路的體現。

傳統服藥法


貝母1錢,穿山甲(土炒成珠)1錢,僵蠶1錢,大黃3錢(半生半熟)。
上銼作劑。
水煎,入好生酒1盞攪勻,空心熱服。滓再煎服。以利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因此脾胃虛弱、大便溏泄者慎用。

相關疾病


肛門裂痰核流注

相同名稱方劑


祛毒湯, 出處:《回春》卷八。 組成:貝母1錢,穿山甲(土炒成珠)1錢,僵蠶1錢,大黃3錢(半生半熟)。 主治:一切無名腫毒,疼痛初起。

祛毒湯, 出處:《瘍科選粹》卷六。 組成:土茯苓2斤,防風1兩,荊芥1兩,五加皮1兩,白鮮皮1兩,木瓜1兩,威靈仙1兩,白芍藥1兩,當歸(酒洗)1兩,川芎1兩,生地黃(酒洗)1兩,牛膝1兩,白茯苓1兩,杜仲(炒)1兩,地骨皮1兩,白芷1兩,青藤1兩,槐花1兩,黃連1兩。 主治:遠年楊梅風瘻,筋骨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