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腸癰煎中加入穿山甲,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消腫排膿:穿山甲性味辛、涼,入肝、胃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排膿之效。腸癰為腸道感染化膿所致,穿山甲可促進膿液排出,加速病竈消退。
- 通絡止痛:穿山甲能通經絡、活血止痛,對於腸癰所致的腹痛、脹痛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有助於整體病症的改善。
總而言之,穿山甲在腸癰煎中扮演著消腫排膿、通絡止痛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治療腸癰病症。
腸癰煎方劑中包含白芷,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疏散風寒,通竅止痛: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疏散風寒、通竅止痛之效。腸癰常伴有寒邪阻滯、氣血不通,白芷能疏散寒邪,通暢氣血,緩解疼痛。
- 引藥入腸,消腫止痛:白芷具引藥入腸之功效,能引導其他藥物直達病竈,加強藥效。同時,白芷亦可消腫止痛,配合其他藥物,共同治療腸癰。
腸癰煎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化痰散結: 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散結之功。腸癰多因熱毒壅滯腸道所致,而川貝母能清熱解毒,化解腸道熱毒,並能化痰散結,使腫脹消退,緩解疼痛。
- 宣肺利咽,通利腸道: 川貝母具有宣肺利咽之效,能利肺氣,通暢呼吸道,並能促進腸道蠕動,有利於排泄毒素,緩解腸癰帶來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因此,腸癰煎中加入川貝母,能夠有效地緩解腸癰的熱毒壅滯、腫脹疼痛等症狀,起到清熱解毒、化痰散結、宣肺利咽、通利腸道的作用。
腸癰煎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化瘀消腫的功效。
白僵蠶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的特性,可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炎症,如腸癰、腫瘍等。同時,白僵蠶還具有化瘀消腫的作用,可有效消散局部瘀血腫脹,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腸癰煎中加入白僵蠶,可有效清除腸道熱毒,消散腫脹,促進傷口癒合,達到治療腸癰的目的。
腸癰煎中包含大黃,其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的功效,可有效清除腸癰積聚的熱毒,促進膿液排出。
- 瀉下通便: 腸癰常伴有便祕,大黃能促進腸道蠕動,瀉下通便,有助於排出積聚在腸道的毒素,緩解便祕,配合其他藥物共同治療腸癰。
總之,大黃在腸癰煎中起到清熱解毒、瀉下通便的作用,幫助消散腸癰,促進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腸癰煎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腸癰毒」,即現代所稱的闌尾炎或腹腔膿瘍等急性感染病症。古籍描述其主症為「腹痛如錐剜,至死不敢著手」,意指腹部劇痛如刀刺,觸碰痛極,甚至拒按。此屬熱毒壅塞腸道、氣血瘀滯成癰的實熱證。服後使膿血從小便排出,乃因古代觀察到利尿或瀉下後症狀緩解,推斷邪毒從下竅而解。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配伍分析
川山甲(炒)
- 性味咸寒,專入血分,穿透力強,古代用於「破瘀排膿」。其炒用可減其峻烈之性,針對腸癰膿成階段,助潰瘍透毒外出。
白芷
- 辛溫芳香,能散風濕、排膿止痛。此方取其「引藥入陽明經」(腸道屬陽明範疇),並协同川山甲加強消腫排膿之效。
貝母(應為浙貝母)
- 苦寒清熱散結,古代用於「消癰腫」。此處用於化解腸道熱毒痰瘀互結,尤適於癰瘍未潰時。
僵蠶
- 咸辛平,既能祛風化痰,又可「軟堅散結」。方中取其通絡解痙之功,緩解腸癰所致之痙攣劇痛。
大黃
- 苦寒瀉下,直折熱毒。此方用量僅2錢(約6克),非單純攻下,而是「瀉熱逐瘀」,使腸道瘀熱從大便出,輔助整體排毒。
(二)組方邏輯
- 攻逐並行:以川山甲、大黃為君,一者破瘀透膿,一者瀉熱通腑,標本兼治。
- 調氣散結:貝母、僵蠶化痰通絡,針對「癰乃痰瘀互結」的病機,防止熱毒凝滯。
- 引經佐使:白芷引藥力至病所,兼顧止痛,使全方集中作用於腸道。
(三)治療原理
此方針對「熱毒瘀滯腸道」之證,通過三途徑發揮作用:
- 直接排膿:川山甲穿透膿壁,配合白芷促膿液消散。
- 通腑泄熱:大黃瀉下降低腸道壓力,減少毒素吸收。
- 利尿祛毒:古人認為「膿血從小便出」可能與部分藥物(如貝母)的利尿作用相關,或為瀉下後炎症減輕之效應。
三、總結
此方體現「急證用峻藥」思路,集中攻逐腸癰熱毒,以破瘀、排膿、瀉下為核心,符合古代對腸癰「膿成當瀉」的治療原則。然其藥性偏峻,需嚴格對證於實熱瘀滯期(如現代醫學之化膿性闌尾炎未穿孔階段),非虛證或晚期壞疽性病變所宜。
傳統服藥法
川山甲(炒)2錢,白芷2錢,貝母2錢,僵蠶2錢,大黃2錢。
水煎,空心服。打下膿血自小便中出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因此應依照患者的具體情況,適當調整用量。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腸癰煎, 出處:《仙拈集》卷四。 組成:川山甲(炒)2錢,白芷2錢,貝母2錢,僵蠶2錢,大黃2錢。 主治:腸癰毒,腹痛如錐剜,至死不敢著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