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祕傳敗毒散」中使用穿山甲,主要源於其在中醫理論中的兩大作用:
1. 解毒散結:穿山甲性味微寒、氣味腥,入肝、胃經,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排膿之效。古籍記載其能「治癰疽發背,無頭瘡瘍,乳癰,瘰癧,惡瘡,疥癬」,可理解為其能將體內毒素排出,有助於消散局部腫塊、化解膿毒。
2. 行血通絡:穿山甲能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因毒素淤積導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因此,穿山甲在「祕傳敗毒散」中扮演著解毒散結、行血通絡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治療因毒素積聚導致的各種病症。
祕傳敗毒散中包含白芷,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解毒消腫: 白芷味辛、性溫,入肺、胃經,具有解毒消腫、止痛止癢的功效。對於外感風寒、熱毒引起的發熱、頭痛、鼻塞、咽痛、皮膚紅腫等症狀,白芷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 通鼻竅: 白芷性溫,能通鼻竅,對於鼻塞、流涕、鼻淵等鼻部疾病有較好的療效。祕傳敗毒散中加入白芷,能增強其通鼻竅、解毒散寒的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祕傳敗毒散中加入大黃,主要是為了其 瀉熱解毒 的功效。
大黃味苦寒,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在敗毒散中,大黃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 清熱解毒、瀉火通便,幫助機體排出毒素,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此外,大黃還有 活血化瘀 的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傷口癒合,進一步提升敗毒散的療效。
「祕傳敗毒散」方中包含龜板,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滋陰降火: 龜板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滋陰降火之效。對於因熱毒熾盛、陰虛火旺所致的各種瘡瘍腫毒、熱病發熱、口舌生瘡等症狀,能起到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的功效,有助於緩解病情。
- 固本培元,滋養筋骨: 龜板富含膠質蛋白,能滋養筋骨,對於因氣血虧虛、筋骨失養導致的腰膝痠軟、骨質疏鬆等症狀,能起到固本培元、滋養筋骨的作用,提高患者的抵抗力。
因此,「祕傳敗毒散」方中包含龜板,是為了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滋陰降火、固本培元的功效,全面治療患者的疾病。
主治功效
秘傳敗毒散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文內容,秘傳敗毒散見於《松崖醫徑》中,作者程玠列舉了兩種不同的藥物組成,但皆以「秘傳敗毒散」命名,顯示該方劑可能存在不同版本或加減應用。本文將基於古文提供的兩種組成,分析其主治功效和治療原理。
主治功效
古文指出秘傳敗毒散主治:發背,癰疽,疔腫,瘰疬,便毒。 這些病症均屬於中醫外科範疇,主要表現為皮膚或皮下組織的紅、腫、熱、痛,甚至化膿潰爛。
治療原理
分析兩種組成,皆以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為主要治療原則。
組成一:
- 當歸尾、穿山甲: 活血化瘀,通經活絡,有助於消散瘀血腫塊。
- 金銀花、皂角刺: 清熱解毒,消癰散結。金銀花尤擅清解熱毒,皂角刺則善於托毒外出。
- 陳皮: 行氣化滯,協助消腫。
- 防風、白芷: 祛風散邪,疏散局部鬱結。
- 貝母: 化痰散結,尤其適用於瘰疬(淋巴結腫大)等病症。
- 乳香、沒藥: 活血止痛,消腫生肌,加速創口癒合。
- 甘草: 調和諸藥,並具清熱解毒之效。
此方以水酒煎服,並於去滓後加入乳香、沒藥,且強調「得微汗良」,顯示其兼有透邪外出之意。
組成二:
- 穿山甲: 活血通經,消腫排膿,為君藥。
- 白芷: 祛風解表,消腫止痛,兼有排膿之效。
- 川大黃: 瀉下通便,清熱瀉火,導熱毒從大便而出。
此方組成較為簡潔,更側重於活血破瘀、清熱瀉火。穿山甲用量較大,且以火煆存性或炒制,增強其活血破瘀之力;白芷生用與炒制各半,兼顧解表與消腫;大黃同樣生用與煨制各半,既能瀉下通便,又能清熱涼血。
總結
秘傳敗毒散的兩種組成雖有差異,但均體現了中醫外科「瘍科」的治療原則,即通過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等方法,促進氣血流通,消除腫痛,加速膿腫消散或促使膿液排出,最終達到治癒目的。方中穿山甲、白芷、大黃等藥物的應用,體現了古人對於外科疾病病機的深刻認識和豐富的治療經驗。
以上分析基於古文提供的有限信息,具體臨床應用仍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辨證論治。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秘傳敗毒散, 出處:《松崖醫徑》卷下。 組成:穿山甲(火煅存性,或炒)1兩,白芷5錢(一半生,一半炒),川大黃5錢,(一半生,一半煨),(1方有酒炙敗龜版1兩,)主治:發背,癰疽,疔腫,瘰癧,便毒。 。 主治:發背,癰疽,疔腫,瘰癧,便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