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黃芷湯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瀉火解毒:黃芷湯主治濕熱蘊結,症狀如口苦咽乾、牙齦腫痛、小便赤澀等。大黃性寒,味苦,能瀉熱通便,清泄濕熱,並能解毒消腫,配合黃芷清熱解毒、利濕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清除濕熱之邪,達到清熱解毒、通利二便的效果。
二、促進藥效:大黃能促進腸道蠕動,加速藥物吸收,提高藥效。黃芷性微寒,較難於腸胃吸收,大黃的瀉下作用可使腸道蠕動加速,幫助黃芷等藥物更有效地發揮療效。
黃芷湯方劑中包含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藥性互補:黃芪性溫,善補氣固表,白芷性溫,善解表散寒,二者藥性相合,既能補氣,又能解表,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 臨牀應用:黃芪白芷二者均為常用中藥,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風濕痺痛、瘡瘍腫毒等病症,臨牀應用經驗豐富,且具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黃芷湯中包含白芷,是經過歷代醫家臨牀驗證的科學配伍,符合中醫藥學的理論基礎和臨牀實踐經驗。
主治功效
黃芷湯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今醫鑑》龔信(或龔信纂輯)記載,黃芷湯主治「魚口瘡」。此方劑組成簡潔,僅有大黃與香白芷二味藥物。其治療原理可從兩藥的功效入手分析:
大黃: 性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瀉下通便、活血化瘀、利尿退黃等功效。在大黃的作用下,可以清除體內鬱熱,促進腸胃蠕動,排除毒素,並改善血液循環。對於某些伴有便祕、黃疸等症狀的「魚口瘡」,大黃的瀉下及利尿作用,能有效緩解症狀。
香白芷: 性味辛溫,具有散風寒、通竅、止痛、消腫排膿的功效。其通竅之功,可以疏通經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散。同時,其消腫排膿的效力,可以針對「魚口瘡」的局部腫痛、膿瘍等症狀發揮作用。
綜上所述,黃芷湯的治療原理是通過大黃清熱解毒、瀉下通便,以及香白芷散風通竅、消腫排膿的協同作用,來治療「魚口瘡」這一病症。 大黃的寒性可以制約白芷的溫性,避免溫熱過度,使藥效更為平和。 二者相配,寒熱並用,攻邪而不傷正,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古籍中「魚口瘡」的具體病症描述並不明確,現代醫學中可能有多種疾病可以符合這一描述。因此,此分析僅基於古籍記載及藥物功效,對其現代臨牀應用價值需進一步研究。 方劑的應用需根據患者具體病情,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傳統服藥法
大黃5錢,香白芷5錢。
水煎,露1宿,次早空心溫服。至午後肚痛,未成者自消;巳成未穿者,膿血從大便中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芷湯,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五。 組成:大黃5錢,香白芷5錢。 主治:魚口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