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追毒潰膿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發背已成或未成者」。「發背」乃中醫癰疽重證,多因熱毒壅滯、氣血瘀結於背部而成,其「已成」指癰腫已化膿,「未成」則為初期腫硬未潰。方名「追毒潰膿」,即具透膿外出、解毒散結之效,旨在促進膿毒排出,無論癰疽初起或膿成未潰皆可應用。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活血透膿,通絡散結
- 穿山甲(土炒):性善走竄,為「潰癰透膿」要藥,能通透經絡,引藥直達病所,破散膿瘀。
- 皂角刺(炒):銳利辛散,專攻「托毒排膿」,助穿山甲穿透膿壁,促癰瘡早潰。
- 白僵蠶(炒):化痰散結,兼搜絡中風熱,輔助消散腫硬。
(2) 行血止痛,消腫生肌
- 乳香、沒藥(均焙炙):二者相須為用,既能活血散瘀,又可止痛生肌,調和氣血以減瘡瘍痛楚。
- 當歸(煎湯調服):補血活血,為「瘡家聖藥」,既助行血通滯,又防攻伐過甚傷正。
(3) 清熱解毒,瀉火導滯
- 大黃(重用4錢):瀉下攻積,清泄血分熱毒,使壅滯之毒從二便而解,防熱毒內陷。
- 白芷:辛散消腫,善治陽明經頭面瘡毒,兼能排膿止痛,與穿山甲協力透散。
- 甘草:調和諸藥,緩和大黃峻下之性,兼清熱解毒。
(4) 服法與配伍深意
以當歸酒水同煎調藥,取其「酒行藥勢」以增強活血透散之力,輔以「水制其烈」,使藥性緩行;空腹服用則使藥力速達病所。服後「利膿血3-5次」即停,再以粥補益胃氣,防瀉下傷正,體現「攻邪不傷正」之思。
三、整體治療思路
此方以**「通、透、清」**為核心:
- 通:穿山甲、皂角刺、當歸、乳沒暢通氣血,破積滯。
- 透:借辛香走竄之品(白芷、僵蠶)透達肌表,促膿潰外泄。
- 清:大黃、甘草清解熱毒,從內導滯外出。
全方攻邪為主,兼顧養血,適用於熱毒壅盛、氣血瘀阻之癰瘡,透過內服使膿毒速潰,縮短病程。然須注意「膿出即止」,轉以調補收功,符合中醫「祛腐生新」之治瘍原則。
傳統服藥法
白芷2錢,川山甲2錢(土炒成珠),石乳香1錢(焙,炙),沒藥1錢(焙,炙),白僵蠶1錢5分(炒,去皮),甘草1錢半,大黃4錢,皂角刺1錢(炒)。
上為極細末。
用當歸4錢(銼碎),將半酒、半水3盞同煎,調前藥末,空心通口盡服。如當歸酒不足,加好酒調服。以利膿血3-5次為度,利後用粥補即止服。
藥後忌用油膩、生冷、煎炒及諸發物。且慎勿行動勞碌,須靜坐六七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追毒潰膿散, 出處:《外科百效》卷三。 組成:白芷2錢,川山甲2錢(土炒成珠),石乳香1錢(焙,炙),沒藥1錢(焙,炙),白僵蠶1錢5分(炒,去皮),甘草1錢半,大黃4錢,皂角刺1錢(炒)。 主治:發背已成或未成者。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