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僵黃丸
JIANG HUA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東醫寶鑑·雜病篇》卷七引易老方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寒 (0.27)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胃經 18%
肺經 9%
大腸經 9%
脾經 9%
心包經 9%
小腸經 9%
心經 9%
三焦經 9%
肝經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脾經
心包經
小腸經
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僵黃丸中包含白僵蠶,主要源於其祛風止痙的功效。
白僵蠶為家蠶感染白僵菌後的乾燥蟲體,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驅風、止痙、解毒的功效。對於風邪入侵、筋脈拘攣所致的抽搐痙攣,白僵蠶能有效地疏散風邪、緩解痙攣。
此外,白僵蠶還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以治療熱毒壅盛、神志不清等症。因此,白僵蠶的加入可以有效地配合其他藥物,達到祛風止痙、清熱解毒的功效,使僵黃丸在治療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肢體麻木、筋脈拘攣等症方面具有更佳的療效。
僵黃丸中包含大黃,主要是因為大黃具有以下兩個作用:
- 清熱瀉火:僵黃丸主要針對黃疸、發熱等症狀,而大黃性寒,具有清熱瀉火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清除體內積熱,減輕黃疸症狀。
- 通便導滯:黃疸的病因之一是膽汁淤積,而大黃可以促進腸道蠕動,通便導滯,幫助排出體內積存的膽汁,進而減輕黃疸症狀。
因此,僵黃丸中加入大黃,可以起到清熱瀉火、通便導滯的作用,達到治療黃疸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僵黃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僵黃丸」主治「大頭病及喉閉」。
- 大頭病:古代所指「大頭病」,又名「大頭瘟」,多因風熱時毒上攻頭面,導致頭面紅腫熱痛,甚則潰爛,類似於現代醫學的「顏面丹毒」或「流行性腮腺炎」等感染性疾病。
- 喉閉:即喉嚨閉塞不通,多因熱毒壅盛、痰火瘀結,導致咽喉腫痛、吞咽困難,嚴重者可窒息,類似於急性扁桃體炎、喉頭水腫等病症。
此方以清熱解毒、瀉火散結為主要方向,針對熱毒上攻頭面與咽喉之急症。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組成:白僵蠶一兩,大黃二兩。
製法:研末後以生薑汁為丸,如彈子大,每次一丸以井水研服。
白僵蠶(君藥)
- 性味歸經:辛、鹹,平;歸肝、肺、胃經。
- 傳統功效:
- 祛風解痙:緩解風熱上攻引起的喉痺、痙攣。
- 化痰散結:針對痰熱壅滯之咽喉腫痛、大頭瘟。
- 解毒消腫:對熱毒蘊結之頭面紅腫有直接消散作用。
- 原理:白僵蠶能上行頭面咽喉,既疏散風熱,又可化痰通絡,為治「風熱上壅」要藥。
大黃(臣藥)
- 性味歸經: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
- 傳統功效:
- 瀉火解毒:清泄內在實熱,導火毒從大便而下。
- 活血祛瘀:改善熱毒壅滯導致的氣血瘀阻。
- 推陳致新:通過瀉下使上焦熱毒有外泄之路。
- 原理:大黃苦寒沉降,能引火下行,與白僵蠶一升一降,共奏「上病下治」之效。
三、配伍與方劑邏輯
- 升降相因:
- 白僵蠶「升散」以解頭面風熱,大黃「降瀉」以通腑泄熱,兩者協同,使上焦熱毒得散,內在火邪得泄。
- 解毒協同:
- 白僵蠶偏重局部解毒散結,大黃偏重全身清熱瀉火,合用以標本兼顧。
- 佐使配合:
- 生薑汁:既可緩和大黃寒性,防止過瀉傷胃,又能辛散助白僵蠶宣通藥力。
- 井水送服:井水性涼,助清熱解毒,加強降火之效。
四、推論主治拓展
此方適用於「熱毒壅盛」之實證,凡頭面腫痛、咽喉腫塞、便秘、舌紅苔黃者,均可考慮。由於大黃用量較重,推測古代用於急症,需快速瀉火以緩解熱毒上攻之危候。
總結:「僵黃丸」以清熱瀉火為主,結合祛風化痰,體現了中醫「上病下取」與「內外分消」的治療思路,針對風熱痰火膠結之頭面咽喉疾患,具有簡潔而犀利的配伍特色。
傳統服藥法
白僵蠶1兩,大黃2兩。上為末,生薑汁為丸,如彈子大。
每服1丸,井水研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僵黃丸, 出處:《東醫寶鑑·雜病篇》卷七引易老方。 組成:白僵蠶1兩,大黃2兩。 主治:大頭病及喉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