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毒丸

化毒丸

HUA D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0.2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胃經 18%
肺經 9%
大腸經 9%
脾經 9%
心包經 9%
小腸經 9%
心經 9%
三焦經 9%
肝經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脾經
心包經
小腸經
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化毒丸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白僵蠶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痙之效。其可清熱解毒,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瘡瘍腫毒、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2. 息風止痙: 白僵蠶對於因風熱或熱毒引起的抽搐、痙攣、口眼歪斜等症狀,也有較好的療效。其能夠平息肝風、解痙止搐,達到止痙止痛的效果。

因此,白僵蠶作為化毒丸的組成藥物,能夠有效地發揮清熱解毒、息風止痙的功效,進一步提升化毒丸的療效。

化毒丸中加入大黃,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解毒: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解毒、通便瀉下的功效,可清熱解毒,驅散體內積熱,適用於熱毒壅盛、便祕腹脹等症。
  2. 瀉火通便: 化毒丸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火毒內攻的疾病,大黃可促進腸道蠕動,加速毒素排出,起到瀉火通便的作用,有助於緩解便祕,降低毒素對人體的損害。

因此,化毒丸中加入大黃,可有效發揮其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此方劑「化毒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為「天行瘟疫,及喉痹,頸面暴腫」,即用於治療流行性疫病(天行瘟疫)及咽喉腫痛閉塞(喉痹)、頭頸面部突然腫脹(頸面暴腫)等症狀。此類病症在中醫理論中多歸因於「熱毒壅盛」或「風熱上攻」,治法宜清熱解毒、散結消腫。

組成藥物分析及其邏輯推理:

  1. 綠豆粉
    性甘寒,傳統用於清熱解毒、消暑利水,尤善解熱毒、藥毒及酒毒。在此方中為君藥,主導清解熱毒。

  2. 刺蝟皮
    味苦平,功用收斂止血、解毒散結,古方多用於痔瘡、癰腫等症。此處取其散結消腫之力,助綠豆粉化解熱毒鬱結。

  3. 生大黃
    苦寒瀉下,能瀉火涼血、逐瘀通經,導熱毒從大便而出。與綠豆粉配伍,增強清熱瀉火之效,為方中重要輔藥。

  4. 槐角
    苦寒入肝經,清肝火、涼血止血,善治痔瘡腫痛。其涼血功效可助大黃清泄血分熱毒。

  5. 細茶葉
    微寒,清頭目、解毒利尿,能引熱下行。在此方中協同綠豆粉清上焦熱邪。

  6. 瓜子仁(冬瓜子)
    甘涼,清肺化痰、排膿消腫,尤適用於痰熱壅滯之證。可能取其潤肺散結之效,緩解喉痹腫痛。

  7. 全蠍
    辛平有毒,具熄風止痙、通絡解毒之效。此處少量用之,意在通絡散結,治風熱上攻之喉痹腫痛。

  8. 制乳香
    辛溫活血,止痛生肌,與刺蝟皮、全蠍同用,可散瘀消腫,緩解熱毒所致之瘀滯疼痛。

  9. 甘草粉
    甘平,調和諸藥、緩急解毒,亦能潤喉,減輕咽喉腫痛。

  10. 炒薏苡仁
    甘淡微寒,健脾滲濕、清熱排膿,既可防寒涼藥傷胃,又能助消腫散結。

方劑整體治療原理:

  • 清熱解毒為主:綠豆粉、生大黃、槐角協力清泄熱毒,直折火勢。
  • 散結消腫為輔:刺蝟皮、全蠍、乳香通絡散瘀,化解局部腫脹;瓜子仁、薏苡仁排膿利濕,助消腫。
  • 兼顧標本:大黃導熱下行,茶葉引藥上行,全蠍熄風,甘草調和,使熱毒得清、腫結得散,而疫病或喉痹自愈。

此方組合體現「清解」與「消散」並行的思路,適用於熱毒壅盛或風熱挾毒上攻之實證,尤其對咽喉腫痛、頭面暴腫等症,通過多通道(利尿、通便、散結)驅邪外出。

傳統服藥法


綠豆粉2兩,刺蝟皮2兩,生大黃1兩,槐角1兩,細茶葉1兩,瓜子仁1兩(另研),全蠍21只(微炒),制乳香5錢,甘草粉5錢,炒薏苡5錢。
上藥各為細末,和勻,煉糊為丸,如綠豆大。
每早服3錢,患在上部,白開水送下;中部,杜仲湯送下;下部,如下疳、痔瘡,淡鹽湯送下。均服至全愈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扁桃腺炎急性咽喉炎坐骨神經痛肺炎腳氣病膀胱炎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癤和癰鏈球菌性咽喉炎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膀胱惡性腫瘤(膀胱癌)四肢麻痺癱瘓下身癱瘓(截癱)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

相同名稱方劑


化毒丸, 出處:《腳氣鉤要》卷上。 組成:薰陸1兩,大黃3兩,雞冠3兩,雄黃3兩,亂發霜3兩,生生乳1兩。 主治:痿躄不能起者。

化毒丸, 出處:《古方匯精》卷一。 組成:直僵蠶1兩(炒,爲末),川大黃2兩(酒拌曬,爲末)。 主治:天行瘟疫,及喉痹,頸面暴腫。

化毒丸, 出處:《梅癧新書》。 組成:白面8錢,大黃4錢,雄黃2錢4分,反鼻1錢6分,蜈蚣1錢6分,血竭1錢6分,乳香1錢,沒藥1錢。 主治:梅瘡結毒。

化毒丸, 出處:《醫學入門》卷八。 組成:大黃、牽牛、槐花、白芷、穿山甲、蜈蚣、僵蠶、全蠍、雄黃、朱砂、蟾酥、明礬、鉛丹各等分。 主治:發汗。主治:癰疽初起。

化毒丸, 出處:《經驗奇方》卷上。 組成:綠豆粉2兩,刺蝟皮2兩,生大黃1兩,槐角1兩,細茶葉1兩,瓜子仁1兩(另研),全蠍21隻(微炒),制乳香5錢,甘草粉5錢,炒薏苡5錢。 主治:一切癰腫,陽症大毒,楊梅結毒,日久不能全癒者。

化毒丸, 出處:《醫級》卷八。 組成:人乳粉2兩,發膏2兩,地榆2兩,槐米2兩,胡連2兩,石決明3兩,當歸兩,黃蠶繭5個,白芷5錢,蜣螂(去翅)5對,防風1兩,粉草1兩,葵花(紅白各20朵),生地4兩。 主治:臟毒腸痔,膿血淋漓,經年不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