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疹難治且複雜?從中醫經絡型態,證候與中藥理解!

- 最後更新:2022-06-11

從現代醫學觀點看皮疹紅疹


皮疹紅疹

皮膚起疹子是相當常見的症狀,現代醫學認為只要是皮膚出現發紅、發癢、疙瘩等等的病徵,一律皆可以「皮疹」稱之。

而依照皮疹的形狀,又可以分為平的斑塊、突起的丘疹、內含透明組織液的水皰、內含黃色液體的膿皰、囊腫以及蕁麻疹。

常見的皮疹有:濕疹(各種皮膚炎)、痱子,因為過敏所引起的接觸性皮膚炎。有些人會對特定藥物(例如抗生素、止痛藥)出現過敏現象,服藥之後出現斑塊或突起的丘疹,停止用藥之後,疹子就會逐漸消退。

病毒感染之後也有機會出現皮疹,過去常見的是水痘與帶狀皰疹。而現代醫學發現,在新冠疫情期間發現,竟然有21%新冠患者唯一症狀是紅疹!

最常見的就是「蕁麻疹」(風疹塊),大部分是是急性發作,身上會有紅疹而且非常養並且容易發癢難耐,通常會自然消失,然而有些人會出現「慢性蕁麻疹」,長期間反覆發作。

造成皮疹的原因多數原因不明,通常與複雜的「免疫系統」有關,因此可以誘發的原因很多,例如:情緒、壓力、環境冷熱變化、藥物、過敏...等等。

被誘發時體內免疫系統開始釋放組織胺,使得血管通透性變大,身上出現一塊塊的疹子。以蕁麻疹為例,治療通常以口服或注射「抗組織胺藥物」來緩解。

許多人在出現皮疹後感到很困擾也不出原因,因為這源自於人體神秘的免疫系統,這其實可以從觀察經絡來看出原因。由於經絡本身也是一種神秘的概念,或許可以提供你一個新的參考方向。

從中醫的觀點看皮疹紅疹


相關疼痛:

皮疹絕對是困擾中國人千年以上的症狀,疹,在古代古稱「胗」。《黃帝內經》提到:「…少陰司天,客勝則丹胗外發。」與現代醫學一樣,中國古代描述皮疹的名稱非常多,例如「疫疹」、「疫痧」...等等。

傳統中醫對於皮疹的記載內容非常豐富,諸多名詞抽象難懂,治療起來也很複複雜。若要從經絡來研究皮疹其實很容易,只要直接幫皮疹病患進行經絡檢測,直接觀察造成皮疹的經絡型態不就最直接了當嗎?

麻煩的是,依照一些較專業的會員長期觀察後發現,不觀察還好,持續觀察就會發現,皮疹患者的經絡型態還真的很亂,背後的原因果然相當複雜,一張經絡圖至少也有6-8異常經絡,這必須還要加以拆解分析才能夠順利理解。

以下依照引導,逐步拆解為以下6種經絡型態:

一、肺經、大腸經與三焦經異常

傳統中醫經常提到「肺主皮毛」、「癢屬風」,反正提到皮膚的問題,就離不開「肺經」及互為表裡的「大腸經」以及「風」的概念,因此這會是第一個下手處。

在炎熱的季節裡很「熱」,所以會因為受到「風熱」而出現皮膚病,在寒冷的季節很「寒」,所以會因為受到「風寒」而出現皮膚病

而這都可以透過觀察肺經、大腸經的能量變化來看出趨勢。由於三焦經與大腸經具有連動性,因此這3條經絡經常一起同步異常。

肺經、大腸經與三焦經異常具有連動性
肺經、大腸經與三焦經異常具有連動性

每年到了5-6月進入夏天開始,多數人體內的這3條經絡自動成為實證。進入冬天之後尤其是整個春天,這3條經絡自動成為虛證,不論虛證實證時,都有機會出現皮疹,而且處理的法還不一樣

一位住在馬來西亞的會員在2022年曾分享,在炎熱天氣下三焦經與大腸經嚴重實證的時候,甚至皮膚會紅腫龜裂,當時他的太太就是出現三焦經與大腸經能量爆表的現象。

炎熱天氣下的皮疹,如果去看中醫就會說這是「火毒血熱」,溫病派中醫師經常會運用清熱解毒的中藥例如「銀翹散」加減防風、荊芥、生地黃之類的中藥來去風、去熱,在夏天服用效果特別好。

由於夏天的風熱,通成會伴隨濕氣,這也是多數夏天的皮膚病(濕疹)的主要證候,傳統中醫經常運用「消風散」加減。

而在天氣寒冷下的皮疹,外表看起來雖然也是紅腫,但是改善的方法完全相反,甚至運用熱性藥物也可以改善。這常常就是《傷寒論》所說的太陽風寒束表,營衛不和,而出現發癢紅疹,運用「桂枝麻黃各半湯」這類中藥微出汗通常就可以改善一大半。

有時候根本也不需要吃藥,有些人直接就用熱吹風機去吹肺經、大腸經與三焦經這三條經絡,溫暖讓經絡暢通,完全不吃藥就讓皮疹消失了。這就是為什麼運用經絡療法(針灸、推拿、按摩)也可以治療皮膚病的原理。

事實上,依照一一些會員長期的觀察下來發現,皮疹幾乎可以說就是一種典型的「感冒後遺症」,如果一個人從小到大每次感冒都運用《傷寒論》經方治感冒的話,在第一時間就斬斷了皮膚病的發展可能性,效果不但快、準、狠,也斬斷了多數的後遺症。

二、肝經、脾經、膀胱經異常

以上的分析是單純的模型,多數的時候沒有這麼簡單。上面提到肺經、大腸經與三焦經異常,有可能一張經絡圖就只有這三條經絡異常嗎?這是完全不可能的!

絕大多數的時候,腳部的經絡也會出現異常,依照季節有不同的變化。當這3條經絡實證時,通常配合腳部的「鐵三角」經絡型態。虛證時配合的就是「倒鐵三角」經絡型態。

配合鐵三角經絡型態,皮疹的模性更加完整
配合鐵三角經絡型態,皮疹的模性更加完整

所謂的鐵三角經絡型態,就是由肝經、脾經與膀胱經這三條經絡來組成,依照一些會員長期的觀察,這幾乎就是人體免疫系統的核心模型,幾乎多數「自體免疫疾病」的病患,經絡都會呈現鐵三角型態

如果皮膚病就是長期免疫系統失調的結果,那慢性皮膚病,通常離不開鐵三角經絡型態。在治療上還要加上傳統中醫的肝臟、脾臟的概念,就不是單純從肺、大腸來去治療了。

絕大多數的時候,炎熱季節下的鐵三角經絡型態可以運用「疏肝清熱」的方法,最常運用的是「龍膽瀉肝湯」配合上面的清熱解毒中藥,可以看出這已經從中醫的肝臟為核心下手改善。

而遇到冬天的倒鐵三角經絡型態時,就需要運用「疏肝養肝血」的方法,最常運用的是「小柴胡湯」加上養血的「四物湯」。

傳統中醫經常提到「血虛」造成皮膚癢的現象,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論,最常被運用的方劑就是「當歸飲子」。

然而有一點必須注意:在炎熱的季節裡,鐵三角經絡型態很難解除,而在寒冷的季節裡,倒鐵三角經絡型態也僵固不變,所以服用單純中藥效果不會很快,配合經絡療法效果較好。

三、心經與心包經異常

以上還只是皮疹的基本模型,這還沒有講到更複雜處。《黃帝內經》自古以來都提到「諸痛癢瘡,皆屬於心」,所以全身皮疹在中醫理論上與「心臟」有關係。

由於心主火,所以古籍如《醫宗金鑒》就運用「瀉心湯」這類苦寒性藥物治療濕疹。

奇妙的是,當大腸經與三焦經在夏天出現實證時,通常心包經與心經會出現虛證。反過來,心包經與心經會出現實證,這兩種狀況下都有機會出現皮疹,出現面皰或皮膚潮紅、灼熱、瘙癢、水皰、糜爛、滲液...等等。

炎熱與寒冷天氣下,心經與心包經狀態不同
炎熱與寒冷天氣下,心經與心包經狀態不同

 

在炎熱夏天裡,真正反應「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的現象,其實是透過大腸經與三焦經實證來展現,這代表的是體內火熱現象,可以運用瀉心湯之類的中藥瀉火,效果就很快。

中醫溫病派的「熱入營血」也提到類似的概念,在溫病過程中溫熱之邪,內陷營血,熱傷血絡,外溢而發疹,這也是可以透過觀察這種經絡型態來理解。

而在寒冬裡,真正反應「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就是實實在在的心包經與心經實證,這時候你去瀉火短期間內會有效。但是要知道,大腸經與三焦經虛證,在本質上就是陽虛,瀉火藥物吃多了也不會好。

所以這一方面要溫陽,一方面又要去火,這已經開始進入寒熱夾雜的階段了,開始要運用「半夏瀉心湯」之類又寒又熱的中藥來加減。

四、少陽經、陽明經寒熱夾雜

最後,也就是探討皮膚病最難治的一個階段,那就是「寒熱夾雜」,絕大多數難治性的皮膚病都會是落在這裡,你會發現服用中藥都只會有部分效果,或是沒有效果!

寒熱夾雜是什麼狀態,這其實很容易看出來。上面一直提到三焦經與大腸經實證時體內火熱,這2條經絡就是「少陽經」與「陽明經」。

透過觀察少陽經陽明經理解上熱下寒
透過觀察少陽經陽明經理解上熱下寒

然而,腳部的少陽經就是膽經,陽明經就是胃經。體內寒熱夾雜的人,手部三焦經、大腸經實證,腳部膽經與胃經虛證

有些會員運用這像「烏梅丸」這類中藥加減在這種寒熱夾雜的人身上,得到奇特的效果,因為「烏梅丸」就是專門改善體內寒熱夾雜的現象。依照這種思路,也可以從「甘草瀉心湯」來加減運用

五、綜合型態

閱讀到這裡,就會知道皮膚病是很複雜的,如果把上面所有的經絡型態組合起來,所有難治型的經絡型態,就會長得像下面幾張圖一樣,是不是看了眼花撩亂。

所有難治型皮膚病的複雜經絡現象
所有難治型皮膚病的複雜經絡現象

然而,如果你依照順序閱讀本文,就可以清楚拆解其中的原理,多數人的皮疹只會出現其中一部分,或是從經絡型態可以難出趨勢,只是沒這麼嚴重,但多數不會脫離這些型態。

既然皮疹的經絡型態這麼複雜,其實要改善也不難,針對所有紅色的經絡運用經絡療法(針灸、指壓、拍打...等等),至少可以緩解其嚴重性,之後依照寒熱配合相關中藥調整,只要具備一些中藥的知識,大方向確認了,就可以迎刃而解!

相關的8個中醫證候與中藥方劑


載入中...

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皮疹相關的經絡型態分析,已經於本文提出,在此列出一些常見的經絡型態:

載入中...

改善皮疹紅疹的31個中藥方劑清單


關於皮疹紅疹之相關中醫典籍


  • 《外感溫熱篇》:「若夾斑帶疹,皆是邪之不一,各隨其部而泄。然斑屬血者恒多,疹屬氣者不少,斑疹皆是邪氣外露之象,發出宜神情清爽,為外解裡和之意。如斑疹出而昏者,正不勝邪,內陷為患,或胃津內涸之故。」
  • 《中醫臨證備要》:「溫熱病身熱不退,發出紅色小點,稱為"疹"與發斑原因相同。但斑最重,疹稍輕,斑屬肌肉為深,疹在血絡較淺,雖然也能同時出現,不可混為一種。」
  • 《諸病源候論》:「此由游風在於皮膚,逢寒則身體疼痛,遇熱則湛癢。」「夫人虛,風邪中千榮衛,溢於皮膚之間,與虛熱並,故游奕遍體,狀若蟲行也。」「邪氣客於肌,則令肌肉虛,真氣散去,又被寒搏皮膚,皮外發,膝理閉,毫毛淫,邪與衛氣相搏,陽勝則熱,陰勝則寒,寒則表虛,虛則邪氣往來,故肉癢也。凡癢之類,逢熱則癢,逢寒則痛。」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