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甘草瀉心湯

Gan Cao Xie Xing Tang

出處典籍: 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14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肺經 21%
脾經 21%
胃經 21%
心經 18%
肝經 8%
膽經 4%
大腸經 4%
最後更新日:2022-02-28

主治功效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

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現代用於急慢性胃腸炎,見胃脘痞滿,乾嘔,心煩不得安,腹瀉完穀不化,腹中雷鳴,胃氣虛弱,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狐惑病、白塞氏綜合症等、産後口糜,瀉痢。舌質淡,苔黃膩,脈弦數重按無力者。

要了解「甘草瀉心湯」,可以參考「半夏瀉心湯」之介紹(點選閱讀)。

傳統服藥法

以水一斗(2L),煮取六升(1.2L),去滓,再煎取三升(600cc),溫服一升(200cc),日三服。

方劑組成解釋

人參性甘、微苦、微溫。主治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用於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熱消渴、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大棗性甘、溫。主治補中益氣、解藥毒、養血安神。用於脾虛食少、乏力便溏、婦人臟躁、氣管炎、腸炎、痢疾、崩漏、外用治外傷出血。

半夏性味辛、溫。主治降逆止嘔,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用於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

乾薑性味辛、性熱。主治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溫肺化飲。常用於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微、痰飲喘咳、四肢冰冷、寒飲喘咳、寒濕痹痛等症。

黃連性苦、寒。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於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

黃芩性味苦、寒。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用於肺熱咳嗽、熱病高熱神昏、肝火頭痛、目赤腫痛、濕熱黃疸、瀉痢;熱淋;吐衄血;崩漏;胎熱不安;癰腫疔瘡

本證為寒熱錯雜,中焦升降失司致痞,但因脾胃虛甚,故方以半夏瀉心湯加重炙甘草而成。重用炙甘草,並以之為名,其甘溫補中,健脾和胃,以緩客氣之上逆。

佐人參、大棗,更增其補中之力;乾薑、半夏溫中散寒,辛降和胃,芩連苦寒清熱消痞,合而使脾胃健而中州得復,陰陽調而升降協和,故痞利乾嘔諸證除。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口臭口瘡嘴破口角炎經常疲勞想睡食慾不振腹中有鳴叫聲上腹胃脘痛睡眠障礙皮膚搔癢動脈粥樣硬化嗜眠症(嗜睡症)痢疾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嘔吐心胸煩熱皮疹紅疹胃腸脹氣

相同名稱方劑

甘草瀉心湯, 出處:《聖惠》卷十。 組成:甘草1兩(炙微赤,銼),黃芩半兩,黃連半兩(去須),乾薑半兩(炮裂,銼),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木通半兩(銼)。 主治:傷寒中風下之後,日數多,腹中雷鳴,心下痞堅而滿,乾嘔而煩,非是結熱,是胃中虛氣上逆。

甘草瀉心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甘草4兩(炙),黃芩3兩,乾薑3兩,半夏半升(洗),大棗12枚(擘),黃連1兩。 主治:益氣和胃,消痞止嘔。主治:傷寒痞證,胃氣虛弱,腹中雷鳴,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狐惑病;常用於急慢性胃腸炎症、白塞氏綜合症等;産後口糜,瀉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半夏瀉心湯

相似度 100%

生薑瀉心湯

相似度 93%

黃連湯

相似度 85%

六物黃芩湯

相似度 76%

進退黃連湯

相似度 76%

柴陷湯

相似度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