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防解毒湯

JING FANG JIE D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5

熱/寒比例

(0.2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肝經 18%
胃經 15%
心經 13%
大腸經 7%
膽經 7%
脾經 7%
小腸經 2%
腎經 2%
膀胱經 2%
肺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大腸經
膽經
脾經
小腸經
腎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荊防解毒湯中加入薄荷,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清熱解表,疏散風熱:薄荷性涼,味辛,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解毒消腫的功效。對於風熱感冒引起的發熱、頭痛、鼻塞、咽喉腫痛等症狀,薄荷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2. 配合荊芥、防風,增強解表功效:荊防解毒湯以荊芥、防風為君藥,主治風熱感冒。薄荷與荊芥、防風相配伍,共同起到疏風散熱的作用,並能增強藥效,使藥力直達病所。

因此,薄荷的加入,既能清熱解表,又能配合其他藥物增強解表功效,對於風熱感冒的治療起到重要的作用。

荊防解毒湯中加入連翹,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連翹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散風熱,解毒消腫。與荊防、防風等藥材共同作用,可有效清除外感風熱之邪,並減輕熱毒對人體的傷害。
  2. 疏散風熱:連翹善於疏散風熱,並能解毒消腫,與荊芥、防風等藥材相輔相成,可有效促進汗出,散發體內熱邪,達到清熱解毒的功效。

因此,連翹在荊防解毒湯中發揮著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重要作用,使其成為治療外感風熱邪毒的常用藥物之一。

荊防解毒湯中包含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疏散風熱: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疹的功效。對於外感風熱,症見發熱、頭痛、惡寒、鼻塞、流涕等,荊芥可起到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的作用。
  2. 消腫止痛:荊芥亦可消腫止痛,對於因風熱引起的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荊芥能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因此,荊防解毒湯中包含荊芥,是為了加強其疏散風熱、解表透疹、消腫止痛的功效,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荊防解毒湯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寒,解表透邪: 防風性溫,具有祛風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與荊芥、柴胡等藥物配合,可有效疏散風寒邪氣,解除表證,達到解毒止痛的效果。
  2. 兼具止癢止痛作用: 防風除了解表功效外,還具有止癢、止痛的功效。對於因風寒濕邪所致的皮膚瘙癢、疼痛等症狀,防風可以起到緩解作用,有助於改善整體療效。

荊防解毒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可有效清除外感熱毒,尤其針對風熱感冒、溫病初起、熱毒壅盛等病症。
  2. 涼血止血: 黃芩還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能降低血熱,止血消腫,對熱毒入血、血熱妄行、外傷出血等症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黃芩在荊防解毒湯中,既可清熱解毒,又可涼血止血,與其他藥物配合,共同發揮治療外感風熱、熱毒壅盛等症的功效。

荊防解毒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黃連味苦寒,入心、胃經,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可針對外感熱毒所致的發熱、咽痛、口渴等症狀。
  2. 瀉火燥濕:荊防解毒湯主要治療溫病初起,熱毒蘊結於肺衛,導致表證不甚明顯,內有熱盛之象。黃連可瀉火燥濕,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清熱解毒、宣肺止咳的效果。

總之,黃連在荊防解毒湯中發揮著清熱解毒、瀉火燥濕的重要作用,有助於治療溫病初起,熱毒蘊結於肺衛的病症。

荊防解毒湯中加入牛蒡子,主要是基於其疏散風熱、解毒消腫的功效。牛蒡子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咽止痛的功效。

在荊防解毒湯中,牛蒡子與荊芥、防風等藥物配合,可以加強疏散風熱之力,並針對風熱犯肺、咽喉腫痛等症狀進行治療。同時,牛蒡子還能清熱解毒,配合其他藥物共同消腫散結,達到治療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癤腫瘡毒等病症的效果。

荊防解毒湯中加入大青葉,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的功效。

大青葉性寒,味苦,入肺、肝、膽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的功效。其藥性偏於清熱解毒,能有效地清除體內熱毒,對於外感風熱、溫病初起、熱毒壅盛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

此外,大青葉還能涼血消斑,對於熱毒引起的斑疹、瘡瘍等有明顯的治療作用。在荊防解毒湯中,大青葉與其他藥物配合,共同發揮清熱解毒、疏風散邪的作用,有效地治療外感風熱、溫病初起等病症。

荊防解毒湯的組成中,原本確實含有犀角,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 犀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在古籍中被認為是治療熱毒、瘟疫的特效藥。
  2. 鎮驚安神: 犀角還具有鎮驚安神的作用,能緩解發熱、神志不清等症狀,與荊防解毒湯的解毒功效相輔相成。

然而,由於犀牛是瀕危物種,現今醫藥界已不再使用犀角,改用其他藥材替代。

荊防解毒湯中加入人中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人中黃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荊防解毒湯主治溫熱病邪毒,症見發熱、頭痛、咽喉腫痛、口渴、便祕等。人中黃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有助於減輕患者的熱毒症狀,並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液循環不良造成的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
  2. 輔助荊防、柴胡等藥物: 人中黃可以輔助荊防、柴胡等藥物,增強其清熱解毒、疏風散寒的效果。荊防解毒湯中荊防、柴胡等藥物擅長疏風散寒,但對於熱毒較重的患者,僅靠疏風散寒不足以完全清除熱毒,人中黃的加入可以有效增強藥物的清熱解毒功效,使藥效更佳。

主治功效


荊防解毒湯主治功效分析

荊防解毒湯主要用於治療麻疹、痘疹等疹類疾病,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1. 疏風解表,透疹外出

  • 從多篇古文內容中可以看出,荊防解毒湯常被用於麻疹見形後迅速收沒的情況,這通常是由於「風寒所襲」或「邪穢所觸」,導致「毒反內攻」。
  • 方中荊芥、防風等藥物具有辛溫發散的作用,可以疏散外邪,使內遏之疹毒得以透發。這與古文中提到的「外用胡荽酒熏其衣被,使疹透出」的治療方法相輔相成,都是為了促進疹毒的外透。
  • 同時,薄荷的加入進一步增強了疏風解表的作用。

2. 清熱解毒,涼血消斑

  • 疹毒內攻,常伴有「煩渴譫狂」、「神昏悶亂」等熱毒熾盛的表現。
  • 方中的黃芩、黃連、大青葉等藥物具有良好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清除體內的熱毒。
  • 連翹、牛蒡子的加入不僅能清熱解毒,還能疏散風熱,有助於疹毒的消退。
  • 針對疹毒引起的斑疹,方中雖未明言使用犀角和人中黃,但從原始組成來看,這兩味藥也起到了清熱涼血,解毒化斑的作用。而多篇文獻中提到的“元參”也具有相近的功效。

3. 調和營衛,促進恢復

  • 麻疹、痘疹等疾病的發生與機體的營衛失調有關。
  • 多篇文獻中提到荊防解毒湯可以與四物湯、柴胡四物湯等方劑合用,這些方劑具有調和營血的作用,有助於調節機體的陰陽平衡,促進疾病的恢復。
  • 此外,一些文獻還提到可以根據具體病情加入其他藥物,如枳殼、卜子、神麯等,以針對傷食內伏的情況,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

總結

荊防解毒湯通過疏風解表、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等多重作用,達到透疹外出、消退熱毒、調和營衛的目的,從而治療麻疹、痘疹等疹類疾病。其配伍精妙,既能針對病因病機,又能根據具體病情進行加減變化,體現了中醫的靈活性和有效性。在不同醫家的使用經驗中,荊防解毒湯也展現出了良好的療效,“余用之屢試屢效”的評價便是明證。

傳統服藥法


薄荷葉、 連翹(去心)、 荊芥穗、 防風、 黃芩、 黃連、 牛蒡子(炒,研)、 大青葉、 犀角、 人中黃。
用燈心、蘆根為引,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麻疹初起,疹未透出時服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 本方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麻疹原發性高血壓蕁麻疹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皮疹紅疹口乾口渴怕冷昏迷

相同名稱方劑


荊防解毒湯, 出處:《症因脈治》卷四。 組成:荊芥、防風、薄荷、連翹、枳殼、桔梗、木通、甘草、淡竹葉。 主治:濕熱痢初起,惡寒頭痛,身熱,表未解,脈浮數者。

荊防解毒湯, 出處:《金鑑》卷五十六。 組成:荊芥、防風、赤芍藥、生地黃、甘草(生)、金銀花、木通、桔梗、地骨皮、連翹(去心)。 主治:小兒痘疹,熱在肌表,痘痂宜落不落,其痂一半掀起,一半咬緊,身熱乾燥,肌膚紅赤。

荊防解毒湯, 出處:《片玉痘疹》卷上。 組成:荊芥穗、防風、黃芩、牛蒡子(炒)、酒柏、小甘草、玄參、升麻、知母、人參、石膏、連翹。 主治:解毒,消散斑疹。主治:痘已見形,火毒熏灼於內,夾疹而間有碎密若芥子;或夾斑,而皮膚鮮紅成塊者。

荊防解毒湯, 出處:《金鑑》卷五十九。 組成:薄荷葉、連翹(去心)、荊芥穗、防風、黃芩、黃連、牛蒡子(炒,研)、大青葉、犀角、人中黃。 主治:麻疹見形三日之後,因調攝不謹,或爲風寒所襲,或爲邪穢所觸,以致毒反內攻,1-2日疹即收沒,輕則煩渴譫狂,重則神昏悶亂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