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荊防解毒湯

JING FANG JIE DU TANG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9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肺經 21%
肝經 18%
胃經 15%
心經 13%
脾經 7%
膽經 7%
大腸經 7%
小腸經 2%
膀胱經 2%
腎經 2%
最後更新日:2022-01-02

主治功效

麻疹見形三日之後,因調攝不謹,或爲風寒所襲,或爲邪穢所觸,以致毒反內攻,1-2日疹即收沒,輕則煩渴譫狂,重則神昏悶亂者。

傳統服藥法

薄荷葉、 連翹(去心)、 荊芥穗、 防風、 黃芩、 黃連、 牛蒡子(炒,研)、 大青葉、 犀角、 人中黃。
用燈心、蘆根為引,水煎服。

方劑組成解釋

薄荷性味辛、涼。主升浮、既可疏散上焦風熱、又可疏理肝氣,用於疏風散熱、疏肝解鬱。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透疹。

連翹性苦、微寒。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用於癰疽、瘰癘、乳癰、丹毒、風熱感冒、溫病初起、溫熱入營、高熱煩渴、神昏發斑、熱淋尿閉。

荊芥性味辛、微苦、性微濕。主治祛風解表、透疹止癢、理血、炒炭止血。治感冒發熱、頭痛、咽喉腫痛、中風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産後血暈、癰腫、瘡疥、瘰癧。

防風性味辛、甘、性微溫。主治袪風解表、除濕、解痙、止癢、止瀉、止血。用於感冒頭痛、風疹瘙癢、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骨節酸痛、腹痛泄瀉、腸風下血、風疹瘙癢等症。

黃芩性味苦、寒。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用於肺熱咳嗽、熱病高熱神昏、肝火頭痛、目赤腫痛、濕熱黃疸、瀉痢;熱淋;吐衄血;崩漏;胎熱不安;癰腫疔瘡

黃連性苦、寒。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於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

牛蒡子性味辛、苦、寒。主治辛散苦泄、疏散風熱、宣肺利咽、更可泄火清熱、用於外感風熱、咽喉腫痛及熱毒瘡瘍證。

大青葉性苦、寒。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用於溫病熱盛煩渴、流行性感冒、急性傳染性肝炎、菌痢、急性胃腸炎、急性肺炎、丹毒、吐血、衄血、黃疸、痢疾、喉痺、口瘡、癰疽腫毒等症。

犀角性酸鹹、寒。主治清熱、涼血、定驚、解毒。治傷寒溫疫熱入血分、驚狂、煩躁、譫妄、斑疹、發黃、吐血、衄血、下血、癰疽腫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麻疹原發性高血壓蕁麻疹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皮疹紅疹口乾口渴怕冷昏迷

相同名稱方劑

荊防解毒湯, 出處:《症因脈治》卷四。 組成:荊芥、防風、薄荷、連翹、枳殼、桔梗、木通、甘草、淡竹葉。 主治:濕熱痢初起,惡寒頭痛,身熱,表未解,脈浮數者。

荊防解毒湯, 出處:《金鑑》卷五十六。 組成:荊芥、防風、赤芍藥、生地黃、甘草(生)、金銀花、木通、桔梗、地骨皮、連翹(去心)。 主治:小兒痘疹,熱在肌表,痘痂宜落不落,其痂一半掀起,一半咬緊,身熱乾燥,肌膚紅赤。

荊防解毒湯, 出處:《片玉痘疹》卷上。 組成:荊芥穗、防風、黃芩、牛蒡子(炒)、酒柏、小甘草、玄參、升麻、知母、人參、石膏、連翹。 主治:解毒,消散斑疹。主治:痘已見形,火毒熏灼於內,夾疹而間有碎密若芥子;或夾斑,而皮膚鮮紅成塊者。

荊防解毒湯, 出處:《金鑑》卷五十九。 組成:薄荷葉、連翹(去心)、荊芥穗、防風、黃芩、黃連、牛蒡子(炒,研)、大青葉、犀角、人中黃。 主治:麻疹見形三日之後,因調攝不謹,或爲風寒所襲,或爲邪穢所觸,以致毒反內攻,1-2日疹即收沒,輕則煩渴譫狂,重則神昏悶亂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散熱消毒飲子

相似度 70%

荊防解毒散

相似度 66%

羌活救苦湯

相似度 66%

清心利膈湯

相似度 63%

九味敗毒湯

相似度 63%

銀荷湯

相似度 63%

清疳解毒湯

相似度 60%

秘傳清咽散

相似度 60%

清喉消毒散

相似度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