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羌活救苦湯的組成中包含羌活,主要因為其寒性和解表功效。
羌活味辛、苦,性寒,歸膀胱、肝經。其具有祛風解表、散寒止痛、升散發汗之功效,主治風寒感冒、頭痛發熱、肢體疼痛等症。
羌活救苦湯中包含羌活,正是利用其寒性清熱解表,並散寒止痛,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解表散寒、清熱利濕的功效,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兼夾濕熱的疾病。
羌活救苦湯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相輔相成,增強功效: 羌活辛溫,善於祛風寒,止痛,而防風性溫,善於解表散寒,止痛。兩者合用,可加強祛風解表,止痛止癢之效,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2. 協同作用,調和藥性: 羌活性偏燥烈,防風性較爲平和,二者搭配,可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燥烈傷津,更利於臨牀應用。
羌活救苦湯中包含荊芥,主要源於其疏散風熱之效。
荊芥味辛、性微溫,入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疹之功效。羌活救苦湯主治風寒濕邪阻絡,兼有風熱之症,如頭痛發熱、惡寒無汗、鼻塞流涕、肢體痠痛等。
加入荊芥,可輔助羌活、獨活等藥物疏散風邪,並能清熱解表,促進汗出,進一步緩解患者的風熱症狀,達到解表散寒、祛風止痛之目的。
羌活救苦湯中加入白芷,乃因其與羌活、柴胡等藥材具有相輔相成的作用。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祛風散寒、通鼻竅、止痛之功效。其與羌活、柴胡共同作用,可加強散寒解表、疏風止痛之效,且白芷能通鼻竅,可助羌活疏風止痛,更有利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鼻塞等症狀。因此,白芷在羌活救苦湯中,發揮著重要的協同作用,以增強藥效。
羌活救苦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黃芩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方中羌活、獨活等辛溫藥性較烈,易於引發熱邪,而黃芩可起到清熱解毒,平衡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熱,防止傷陰的作用。
- 抗炎止痛: 黃芩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抑制炎症反應,減輕疼痛。方中羌活、獨活等藥物雖可祛風散寒,但對於某些炎性疼痛也有一定作用,黃芩的加入可增強其抗炎止痛效果,促進疼痛消退。
羌活救苦湯中加入連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散風止痛: 連翹味苦性寒,善於清熱解毒,散風止痛。與羌活、獨活等藥材配合,可有效清除風熱邪毒,緩解頭痛、鼻塞、咽痛等症狀,對於風熱感冒、風濕痺痛等病症有較好的療效。
- 疏散風邪,利咽消腫: 連翹具有疏散風邪,利咽消腫的功效,可以有效緩解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與其他藥材配合,可以更好地改善風熱侵襲導致的咽喉不適。
羌活救苦湯中加入牛蒡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牛蒡子性寒,味辛,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此方用於治療風熱感冒、頭痛發熱、咽喉腫痛、齒齦腫痛等症,牛蒡子可清熱解毒,消散熱邪,緩解疼痛症狀。
- 疏散風熱,宣肺利咽:牛蒡子還具有疏散風熱、宣肺利咽的作用,可幫助清除肺熱,緩解咽喉腫痛、咳嗽等症狀。羌活救苦湯中羌活、獨活、柴胡等藥物散風解表,配合牛蒡子清熱解毒,共奏疏風清熱、宣肺利咽之功。
羌活救苦湯中加入薄荷,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表,疏散風熱: 薄荷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表、疏散風熱、利咽止痛之效。與羌活、獨活等藥材配合,可更有效地發揮清熱解表作用,緩解風熱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咽痛等症狀。
- 宣通鼻竅,通利氣血: 薄荷能宣通鼻竅,改善鼻塞症狀,並能疏散風熱,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治療風熱感冒引起的頭昏腦脹、胸悶等症狀。
羌活救苦湯中加入蔓荊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蔓荊子性味辛平,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的功效。與羌活、川芎等藥物相配伍,可加強疏風散熱、清熱解毒之力,有效治療因風熱上擾所致的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等症狀。
- 通竅止痛,改善鼻塞:蔓荊子具有一定的通竅止痛作用,可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狀。與羌活、獨活等藥物配合,可加強通竅止痛之力,有效緩解鼻竅不通、嗅覺減退等症狀。
在中藥方劑「羌活救苦湯」中加入人中黃,主要是根據傳統醫學理論,認為人中黃具有清熱解毒、開竅醒腦的功效。人中黃被認為可以幫助清熱解毒、開竅醒腦,對於治療熱毒內盛所致的神昏、抽搐等症狀有一定的效果。然而,現代醫學並不常見將人中黃作為藥用成分,且存在衛生及安全上的考量。
羌活救苦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個作用: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減低毒副作用的作用。羌活救苦湯中包含多味辛燥之藥,甘草可以調和其燥烈之性,避免傷陰耗氣,使藥效更平和,服用更安全。
- 增強療效: 甘草有解毒、抗炎、止痛的作用,與羌活、柴胡等藥物共同作用,可以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濕痹、頭痛發熱等症狀,達到更好的療效。
主治功效
羌活救苦湯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古籍文獻,羌活救苦湯主要針對痘疹發病初期,邪毒壅盛,導致頭面腫大的症狀,其治療原理可歸納如下:
一、主治病證:
- 大頭瘟: 多本古籍均提及「大頭瘟」,明確指出此方為治療此病的首選。大頭瘟是指痘疹初期,因疫癘之氣侵襲,導致頭面預先腫大的病症,其毒性猛烈,若不及時治療,預後不良。
- 痘疹初期頭面腫大: 痘疹在發病過程中,若出現頭面先腫,甚至如「瓜瓢」、「錫餅」狀,且皮色赤豔,則提示邪毒壅盛。此時,羌活救苦湯為治療的關鍵方劑。
- 蛤蟆瘟: 有醫家認為,腮頰預先腫脹者,為蛤蟆瘟,亦屬疫毒侵襲,可選用羌活救苦湯治療,但此症多凶少吉。
- 毒邪有餘,不受正制: 當痘瘡發病時,若頭身肌肉先腫,皮色赤豔,但痘瘡本身不腫,則屬於毒邪過盛,不受正氣約束。此時也適合使用羌活救苦湯。
二、治療原理:
- 疏散風邪,解表散寒: 方中羌活、防風、荊芥、薄荷等藥材,皆具有疏散風邪、解表散寒的功效。痘疹發病初期,多因外感風邪,邪氣鬱積於肌表,導致頭面腫脹。此類藥材能將邪氣從體表疏散,緩解腫痛。
- 清熱解毒,瀉火燥濕: 黃芩、連翹、人中黃等藥材,具有清熱解毒、瀉火燥濕的作用。痘疹的發病往往伴隨熱毒內蘊,導致身體發熱、腫痛。此類藥材能清除體內熱毒,減輕炎症反應,改善痘疹的病理進程。
-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白芷、川芎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頭面腫脹,往往伴隨氣血瘀滯。此類藥材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改善腫脹。
- 潤肺止咳,明目利咽: 牛蒡子、蔓荊子具有潤肺止咳、明目利咽的功效。可輔助改善因熱毒導致的咽喉腫痛,及肺熱咳嗽等症狀。
- 升舉陽氣,透發邪毒: 升麻具有升舉陽氣、透發邪毒的作用。可以促進體內氣機的升發,將邪毒從內向外排出,加速病情的恢復。
三、綜合分析:
羌活救苦湯的組方,體現了中醫「治病求本」的原則。其並非單純的消腫止痛,而是針對痘疹初期邪毒壅盛、氣機不利的病機,採取疏散、清熱、活血、透邪的綜合治療手段。
- 邪毒壅盛是關鍵: 古籍反覆強調「毒邪有餘」、「惡毒之氣上侵清虛之府」,說明邪毒壅盛是導致頭面腫大的關鍵因素,也是羌活救苦湯的治療重點。
- 早期幹預的重要性: 醫家明確指出,頭面預腫是病情轉重的徵兆,需「急用羌活救苦湯解之」。強調早期用藥的重要性,可有效控制病情,避免併發症的發生。
- 辨證論治: 古籍中也提到,若皮色淡紅,則屬氣血不足,不宜使用羌活救苦湯,而應選用參歸大補湯,說明瞭辨證論治的重要性。在使用此方時,需仔細辨別患者的體質和病證,方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 標本兼治: 此方在祛邪的同時,兼顧了扶正。如選用升麻,促進氣機的升發,使邪氣由內而外透出。
總之,羌活救苦湯並非單純的解毒方劑,而是針對痘疹初期邪毒壅盛所導致的頭面腫大,具有疏散風邪,清熱解毒,活血通絡,升舉陽氣等多重功效的複方,能有效緩解症狀,控制病情,是治療大頭瘟等痘疹早期重症的重要方劑。
傳統服藥法
羌活、白芷、川芎、蔓荊子、防風、桔梗、黃芩、連翹、升麻、大力子、人中黃各等分。
上銼細。
加薄荷葉7片,水1盞,煎7分,去滓,食後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痘疹邪火傷陰證,若屬於風寒外感者,則不宜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羌活救苦湯, 出處:《痘疹會通》卷四。 組成:羌活、防風、荊芥、白芷、黃芩、連翹、牛蒡子、薄荷、蔓荊子、人中黃、甘草。 主治:痘疹邪火傷陰之症。
羌活救苦湯, 出處:《痘疹心法》卷二十二。 組成:羌活、白芷、川芎、蔓荊子、防風、桔梗、黃芩、連翹、升麻、大力子、人中黃各等分。 主治:惡毒之氣上侵清虛之府,痘未起發,頭面先腫,皮光色豔如瓠瓜之狀,初腫之時。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