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熱瀉火湯

QING RE XIE HU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會約》卷六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9%
肝經 16%
心經 14%
胃經 9%
脾經 9%
小腸經 5%
膽經 5%
膀胱經 5%
大腸經 3%
三焦經 3%
心包經 3%
腎經 3%
肺經
肝經
心經
胃經
脾經
小腸經
膽經
膀胱經
大腸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清熱瀉火湯中包含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生地黃味甘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生津的功效。其能清瀉心火,涼血止血,對於因心火亢盛導致的口舌生瘡、心煩失眠、血熱妄行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滋陰降火:生地黃滋陰潤燥,能補益陰液,降低體內熱度,對於因陰虛火旺導致的虛熱、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清熱瀉火湯中加入生地黃,既能清熱瀉火,又能滋陰降火,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清熱瀉火湯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涼血活血,清熱解毒: 赤芍味苦甘,性微寒,入肝經,具有涼血活血、清熱解毒之功效。可用於熱毒壅盛,血分瘀滯所致的目赤腫痛、咽喉腫痛、齒齦腫痛等症,與清熱瀉火湯的功效相輔相成。
  2. 疏肝解鬱,調和氣血: 赤芍還可疏肝解鬱,調和氣血,對於肝鬱氣滯導致的胸脅脹痛、煩躁易怒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清熱瀉火湯常用於治療熱病後期,肝鬱氣滯的情況也較爲常見,加入赤芍可進一步改善患者症狀。

在中藥方劑「清熱瀉火湯」的組成中,包含「白芷」,「白芷」性溫,味辛,具有散風解表、止痛的功效。「白芷」能夠緩解頭痛、牙痛等症狀,適用於風寒感冒、頭痛鼻塞等疾病。

清熱瀉火湯中包含川芎,看似與清熱瀉火功效無直接關聯,但實則有其巧妙之處。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行氣、止痛的功效。方中加入川芎,旨在緩解因熱邪熾盛,導致氣血瘀滯而出現的頭痛、頭暈、面紅耳赤等症狀。同時,川芎還可以疏通經絡,促進藥物流通,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清熱瀉火的功效。

因此,川芎在清熱瀉火湯中的作用,並非直接清熱瀉火,而是通過活血行氣,輔助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療效。

清熱瀉火湯中加入荊芥,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疏散風熱: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疹之效,可針對因風熱入侵導致的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起到清熱解表作用。
  2. 宣通鼻竅: 荊芥亦能宣通鼻竅,對於風熱所致的鼻塞不通、流鼻涕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清熱瀉火湯中加入荊芥,能有效幫助清熱瀉火、疏散風熱,並改善因風熱導致的鼻塞等症狀。

清熱瀉火湯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瀉火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瀉下焦濕熱之效。清熱瀉火湯用於治療熱邪熾盛、內蘊熱毒所致的各種熱症,大黃能有效地瀉熱通便,將體內積存的熱毒排出體外。
  2. 引藥下行: 清熱瀉火湯中常用一些寒涼藥物,如黃芩、黃連等,這些藥物多偏於上焦,而大黃性沉降,能引導藥力下行,使藥物直達下焦,並促進熱毒排出,達到清熱瀉火之目的。

清熱瀉火湯中加入薄荷,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暑: 薄荷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表、疏散風熱、利咽透疹的功效。在清熱瀉火湯中,薄荷可以幫助清泄體內熱邪,緩解暑熱症狀,達到清熱解暑的效果。
  2. 疏風散熱: 薄荷的揮發油成分,可以刺激汗腺分泌,促進散熱,並具有疏風散熱的作用。對於因風熱導致的口渴、咽痛、牙齦腫痛等症狀,薄荷可以起到緩解作用。

因此,薄荷在清熱瀉火湯中發揮著清熱解暑、疏風散熱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熱證的目標。

在中藥方劑「清熱瀉火湯」的組成中,包含「羌活」,「羌活」性溫,味辛苦,具有散風寒、止痛解表的作用。「羌活」能夠驅風散寒、緩解關節疼痛,適合用於治療風寒濕痹、頭痛肢痛等症狀。

清熱瀉火湯中加入防風,看似與清熱瀉火功效無直接關聯,實則別有深意。

防風性味辛溫,善於解表散寒,能祛風止痛,並具有疏散風熱的作用。此方以清熱瀉火為主,但若患者體內寒邪未除,或因外感風寒而引起內熱,則單純清熱瀉火,容易導致寒邪內伏,加重病情。

故加入防風,可疏散風熱,使邪氣外解,避免寒熱交爭,加強清熱瀉火之效。同時,防風亦可助於藥物通達營衛,提高藥效。

清熱瀉火湯中加入連翹,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的功效。

連翹味苦性寒,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效。其性寒,能清解肺熱,並能散結消腫,對於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毒、咽喉腫痛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清熱瀉火湯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肺胃熱盛所致的各種熱證,如高熱、口渴、咽痛、便祕等。連翹的加入,可以有效清熱解毒,並能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清熱瀉火、消腫散結之目的。

清熱瀉火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 清熱瀉火湯多以寒涼藥物為主,性偏寒涼,易傷脾胃。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藥性、緩解寒涼藥物對脾胃的損傷作用。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與其他藥物相互作用,增強藥效。例如,甘草能與黃芩、梔子等清熱瀉火藥物協同作用,增強其清熱瀉火之力,並能緩解藥物的毒性。

總之,甘草在清熱瀉火湯中起著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重要作用,使藥效更加平衡有效。

清熱瀉火湯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的功效。其可瀉肺熱、胃熱、心火、肝火,並能清熱解毒,適用於熱症所致的發熱、口渴、煩躁、咽喉腫痛等症狀。
  2. 降火除煩: 黃芩能清降心火,對於心火亢盛所導致的心煩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同時,其還能清肝火,對於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腫痛、頭暈目眩等症狀亦有一定作用。

清熱瀉火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梔子味苦寒,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其性寒涼,能降伏心火、肝火,對於因熱毒上炎導致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2. 緩解燥熱之症:梔子除了清熱瀉火之外,還兼具利濕之效,對於因熱毒內蘊導致的皮膚乾燥、便祕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因此,在清熱瀉火湯中加入梔子,不僅可以清熱解毒,還能緩解燥熱,使治療效果更佳。

在中藥方劑「清熱瀉火湯」的組成中,包含「獨活」,「獨活」性微溫,味辛苦,具有袪風除濕、散寒止痛的功效。「獨活」適合用於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疼痛等症狀,加入方中能增強袪風除濕的效果。

主治功效


清熱瀉火湯的成分

  • 蒲黃: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
  • 赤芍: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補腎、清熱利尿、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
  • 白芷: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
  •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濕、補血、強筋骨。
  • 荊芥: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
  • 大黃: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
  • 薄荷:發汗解表、清利咽喉、透疹、止血、降氣、透疹、疏肝解鬱、清熱解毒、消暑。
  • 羌活: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
  • 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
  • 連翹:清熱瀉火、散風熱、清熱解毒、散結、排膿、利水消腫、止嘔。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
  • 梔子: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
  • 獨活:發汗解表、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活血化瘀。

清熱瀉火湯的功效

清熱瀉火湯具有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透疹、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等功效。

清熱瀉火湯的適應症

清熱瀉火湯適用於經受暴曬導致疼痛、皮膚赤紅腫脹、畏光。

結論

清熱瀉火湯是由甘草、白芷、薄荷、赤芍、川芎、荊芥、大黃、羌活、防風、連翹、黃芩、梔子、獨活組成的中藥方劑。它具有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透疹、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等功效。清熱瀉火湯適用於經受暴曬導致疼痛、皮膚赤紅腫脹、畏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瀉火、消腫明目的功效,適用於日暴痛、赤腫羞明等症狀。但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清熱瀉火湯, 出處:《會約》卷六。 組成:生地1錢半,赤芍1錢2分,白芷1錢,川芎8分,荊芥7分,大黃(酒炒)1錢半,薄荷7分,羌活7分,防風8分,連翹8分,甘草8分,黃芩1錢,山梔(炒黑)1錢,獨活8分。 主治:日暴痛,赤腫羞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