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梅丸

Wu Me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其他名稱:烏梅丹,烏梅安胃丸,殺蟲烏梅丸,安胃丸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11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7%
脾經 16%
肝經 13%
肺經 12%
腎經 11%
胃經 8%
膀胱經 7%
大腸經 5%
膽經 4%
心包經 2%
心經
脾經
肝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3-10-29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脈象弦脈

舌象舌苔淡薄白

疼痛坐骨神經痛,頭頂痛,頭痛,肩痛(肩前部),腰痛,背痛,肋間神經疼痛,肚臍周圍腹痛,上腹胃脘痛,下腹部痛(小腹痛),三叉神經痛,心絞痛

症狀皮疹紅疹,嘔吐,大便秘結,氣喘,皮膚搔癢,食慾不振,口乾口渴,幼兒蛔蟲症,口吐蛔蟲,嘴裡發苦,身體發熱四肢冰冷,忽冷忽熱,手腳冰冷,身體消瘦,腹瀉

現代疾病睡眠時磨牙,三叉神經痛,帶狀疱疹,腦炎,蕁麻疹,梅尼爾氏病,膽囊炎,大腸激擾綜合症,腸炎,麻疹,阿米巴病,細菌性食物中毒,志賀桿菌病,痢疾,嗜眠症(嗜睡症)

方劑介紹


烏梅丸

烏梅丸出自於《傷寒論》,其主要功效是「蛔厥證」,也就是肚子因為蛔蟲導致的疾病。

原文是這樣描述:「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當吐蚘。今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蚘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蚘。蚘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事實上,烏梅丸不是只有用來治療蛔蟲,而是可以改善任何因為體內「寒熱錯雜」所產生的疾病

古代運用烏梅丸的主治症狀是:病人腹部陣痛,心情煩悶,嘔吐反覆發作,吃東西就吐,嚴重時甚至吐出蛔蟲,手腳冰冷,或慢性腹瀉。

古人認為,蛔蟲喜溫而惡寒,故有「遇寒則動,得溫則安」之說,蛔蟲喜歡鑽竄,寄生於腸中。

當胃腸寒熱並存時,不利於蛔蟲的生存,就會出現擾動不安,不時上擾,所以腹部疼痛、煩困、嘔吐,甚至會嘔吐蛔蟲。

古人認為腹部寒濕熱容易生長蛔蟲
古人認為腹部寒濕熱容易生長蛔蟲

由於腹部又寒又熱,所以「腹痛」與「嘔吐」反覆出現,手腳冰冷,出現慢性腹瀉,這是因為寒熱錯雜,導致體內正氣虛弱。

從烏梅丸的組成可以發現,有酸斂的烏梅、醋,也有極為苦寒的黃連、黃柏,同時又具有火熱的附子、乾薑、桂枝、細辛、蜀椒,兼具有補的當歸、人參。

既然體內寒熱錯雜,所以調整寒熱。方中重用烏梅,因其酸溫,既能安蛔,又能止痛、澀腸、止瀉止痢。

運用蜀椒、細辛,都是辛溫之熱藥,能溫熱腹部,又可以殺蟲。黃連、黃柏味苦性寒,可以清熱又止瀉。

配合附子、乾薑、桂枝溫暖腹部,人蔘、當歸補養氣血,以扶助正氣,全方配伍,可以去寒、清熱、安蛔、止痛、止瀉。

烏梅丸在古今是一個謎,因為事實上此中藥殺蟲的力道並不強,沒有運用太多後代發現的殺蟲藥,為什麼可以驅蟲呢?

當代名醫倪海廈提出,這個中醫延用了近2000年的殺蟲藥,一般中醫只知用此丸來驅蟲,很少人知道其真正功能所在。

如果體內屯積了過多的痰,或過溼的津液在胃腸中或胸腔中,而此津液停留過久,造成寄生蟲的溫床,如果能改變此一體內環境,就不會有寄生蟲發生。

除了去熱、去濕、去痰之外,還要加一些保護小腸的藥,使其順利自大腸排出,運用此方不但可以用來驅蟲,且可用來預防心臟病復發,同時治療暈眩,可以立刻減輕心臟的壓力,是不可缺的心臟病藥

小腸的火熱與心臟健康密切相關
小腸的火熱與心臟健康密切相關

烏梅丸還有很多妙用,都是在改變身體的「內環境」之後,達到驅蛔蟲的目的。某會員就分享,他以前肚子很寒,果然很容易有蛔蟲,後來經常吃熱性中藥之後,確實容易有蛔蟲的現象消失了。

古人秦伯未提出:「本方治肝臟正氣虛弱而寒熱錯雜之證....能治久病腹痛、嘔吐、下利、蛔厥等證,但性原畢竟偏溫,以寒重者為宜。」

可見這是從肝論治,伴隨體內寒熱錯雜,偏向於寒症之體質現象,非常適合現代人的經絡體質,也因此可以治療的疾病清單非常多,不是只有蛔蟲而已。

加減法,本方著重在調整體內熱,驅蟲力其實很弱,臨床又加上使君子、苦楝皮、榧子、檳榔等中藥殺蟲驅蟲。嘔吐嚴重者,可加生薑、半夏、吳茱萸以降逆止嘔。腹痛甚者,可加白芍、甘草以緩急止痛。爲加速驅蟲之力,亦可加瀉下的大黃、芒硝等。

現代應用於:腹痛、失眠、肺炎,氣喘,慢性膽囊發炎,神經性頭痛、血管性頭痛、美尼爾氏綜合症、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帶狀皰疹、乙型腦炎後遺症膽道蛔蟲、蛔蟲性腹痛、慢性腸胃炎、心絞痛、慢性腸炎、慢性結腸炎、慢性痢疾、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口瘡、掉髮、蕁麻疹,更年期綜合證...等等。

傳統服藥法


上藥各爲末,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納臼中,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前以飲送下,一日二次。稍加至二十丸(現代用祛:烏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打爛,和餘藥打勻,烘於或曬乾,研末,加蜜制丸,每服9g,是3次,空腹溫開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質偏於溫熱,以寒重者爲宜。《傷寒論》提到:「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烏梅丸的經絡型態


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中發現,現代人普遍體內「寒熱夾雜」可以說多數人體內都有「烏梅丸證」的可能性,只是嚴重程度差異而已。

烏梅丸可是為改善體內「寒熱夾雜」的經典重要方劑,適合「綜合經絡體質」的人。

相同名稱方劑


烏梅丸, 出處:《慈幼新書》卷十。 組成:槐花1兩,柿餅5個(燒存性)。 主治:大便下血。

烏梅丸, 出處:《痘疹傳心錄》卷十八。 組成:烏梅30個,細辛1錢,桂枝1錢,黃柏1錢,乾薑1錢,黃連1錢,當歸、蜀椒。 主治:蛔蟲動痛。

烏梅丸, 出處:《保嬰撮要》卷十八。 組成:烏梅30個(酒浸,肉研爛),細辛1兩,乾薑1兩,附子(炮)1兩,蜀椒4兩,黃連1兩,當歸4兩。 主治:痘瘡。

烏梅丸, 出處:《雞峰》卷十四。 組成:烏梅肉2兩,黃連3兩,吳茱萸1兩,當歸1兩,酸石榴皮2兩。 主治:痢下純血,臍腹絞痛,脈急大而散者;膿血痢,食入即註下不安。

烏梅丸, 出處:《雞峰》卷二十。 組成: 烏梅丸(《雞峰》卷二十。)出處:《雞峰》卷二十。組成:烏梅、巴豆,丁香7個,半夏7枚(制)。主治:下痰,消食。 。 主治:下痰,消食。

烏梅丸, 出處:《丹溪心法》卷三。 組成:烏梅1斤,半夏8兩,白礬8兩,生薑1斤,神曲4兩,麥芽4兩,陳皮4兩,青皮4兩,莪朮4兩,枳殼4兩,丁皮4兩,大腹子4兩。 主治:消食化痰。主治:酒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