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此足陽明、足厥陰藥也。蚘得酸則伏,故以烏梅之酸伏之,蚘得苦則安,故以連蘗之苦安之,蚘因寒而動,故以桂附薑椒溫其中臟而以細辛當歸潤其腎肝,人參用以助脾,烏梅兼以歛肺。
從烏梅丸的組成可以發現,有酸斂的烏梅、醋,也有極為苦寒的黃連、黃柏,同時又具有火熱的附子、乾薑、桂枝、細辛、蜀椒,兼具有補的當歸、人參。 吐蚘為胃寒之故,則成蚘厥,宜理中湯,加炒川椒五粒,檳榔五分,吞烏梅丸。
程郊倩曰:烏梅丸於辛酸入肝藥中,微加苦寒,納上逆之陽邪而順之使下也。名曰安蚘,實是安胃,故併主久痢,見陰陽不相順接,而下利之證皆可以此方括之也。
經曰:凡陰陽不相順接,便為厥。方時行曰:經曰手之三陰,從腹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是三陰三陽俱相接于手足者也。
陽氣內陷,不與陰氣相順接,故手足逆冷也。 本方以烏梅為君,重用烏梅、苦酒之酸,斂肝陰而制木火之橫逆上亢;伍人參可培土以御木侮;伍細辛、蜀椒疏肝用而不使過亢;伍黃連、黃柏,酸苦湧泄以泄肝火;伍當歸可養肝血而滋肝體,以固厥陰之本。
從清上溫下的功用看,黃連、黃柏苦寒,清泄上攻之木火;附子、乾薑、細辛、蜀椒辛開厥陰氣機,疏通陽氣而溫下寒。兩隊藥寒溫並行,清上溫下,辛開苦降,相反相成。
本方主治傷寒厥陰證,寒厥吐蚘。亦治胃腑發欬,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亦主久痢。
現代應用於:肺炎,氣喘,慢性膽囊發炎,神經性頭痛、血管性頭痛、美尼爾氏綜合症、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帶狀庖疹,腹痛、乙型腦炎後遺症膽道蛔蟲、蛔蟲性腹痛、慢性腸胃炎、慢性腸炎、慢性結腸炎、慢性痢疾、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見心煩嘔吐,腹痛時發時止,脈弦者。
桂枝性辛甘溫、主治發汗解表、調和營衞、溫經通脈止痛、助心陽且通陽利水、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
當歸性味甘辛、苦、溫。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用於血虛諸證、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症瘕結聚、崩漏、虛寒腹痛、痿痹、肌膚麻木、腸燥便難、赤痢後重、癰疽瘡瘍、跌撲損傷等症。
附子性辛甘熱。主治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除濕。主治心腹冷痛、脾虛腹瀉、腳氣水腫、風寒濕痹、陽萎、疽瘡漏及一切沈寒痼冷之疾。
乾薑性味辛、性熱。主治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溫肺化飲。常用於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微、痰飲喘咳、四肢冰冷、寒飲喘咳、寒濕痹痛等症。
黃柏性苦、寒。主治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用於陰虛火旺、濕熱瀉痢、黃疸、帶下、熱淋、腳氣、痿{闢}、骨蒸勞熱、盜汗、遺精、瘡瘍腫毒、濕疹瘙癢盜汗骨蒸。
黃連性苦、寒。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於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
人參性甘、微苦、微溫。主治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用於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熱消渴、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烏梅性味酸、平。主治收斂生津、安蛔驅蟲。治久咳、虛熱煩渴、久瘧、久瀉、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嘔吐、鉤蟲病、牛皮癬、胬肉。
細辛性辛、溫、小毒。主治祛風、散寒、溫肺化痰、鎮咳通鼻竅、行水、開竅。治風冷頭痛、鼻淵、齒痛、痰飲咳逆、風濕痹痛。少陰引經藥、治少陰頭痛牙痛。
花椒性辛溫,主治溫中止痛、除濕止瀉、殺蟲止癢。用於主脾胃虛寒之脘腹冷痛、蛔蟲腹痛、嘔吐泄瀉、肺寒咳喘、肺寒咳喘、齲齒牙痛、陰癢帶下、濕疹皮膚瘙癢等症。
性酸,甘,溫。主治消食開胃,散瘀血,收斂止血,安蛔;解毒。主產後血暈;症瘕積聚;吐血;衄血;便血;蟲積腹痛;魚肉菜毒;癰腫瘡毒,油膩食積,消化不良,喜食酸物,或腹瀉;積聚痞塊,腹痛;咽喉腫痛;吐血、便血等;食魚肉、蕈類引起的腸胃不適。
烏梅丸, 出處:《慈幼新書》卷十。 組成:槐花1兩,柿餅5個(燒存性)。 主治:大便下血。
烏梅丸, 出處:《痘疹傳心錄》卷十八。 組成:烏梅30個,細辛1錢,桂枝1錢,黃柏1錢,乾薑1錢,黃連1錢,當歸、蜀椒。 主治:蛔蟲動痛。
烏梅丸, 出處:《保嬰撮要》卷十八。 組成:烏梅30個(酒浸,肉研爛),細辛1兩,乾薑1兩,附子(炮)1兩,蜀椒4兩,黃連1兩,當歸4兩。 主治:痘瘡。
烏梅丸, 出處:《雞峰》卷十四。 組成:烏梅肉2兩,黃連3兩,吳茱萸1兩,當歸1兩,酸石榴皮2兩。 主治:痢下純血,臍腹絞痛,脈急大而散者;膿血痢,食入即註下不安。
烏梅丸, 出處:《雞峰》卷二十。 組成: 烏梅丸(《雞峰》卷二十。)出處:《雞峰》卷二十。組成:烏梅、巴豆,丁香7個,半夏7枚(制)。主治:下痰,消食。 。 主治:下痰,消食。
烏梅丸, 出處:《丹溪心法》卷三。 組成:烏梅1斤,半夏8兩,白礬8兩,生薑1斤,神曲4兩,麥芽4兩,陳皮4兩,青皮4兩,莪朮4兩,枳殼4兩,丁皮4兩,大腹子4兩。 主治:消食化痰。主治: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