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

CU

  • 英文名稱: Vinegar
  • 別名:米醋,酰,苦酒,淳酢
  • 來源:為以米、麥、高粱或酒、酒槽等釀成的含有乙酸的液體。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醋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醋,其清熱解毒之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酸性物質的特性密切相關。

《名醫別錄》簡潔地指出醋能「消癰腫,散水氣,殺邪毒」,奠定了其清熱解毒的基礎。 《本草綱目》更進一步闡述:「大抵醋治諸瘡腫積塊,心腹疼痛,痰水血病……殺魚肉菜及諸蟲,素養氣中無非取其酸收之意,麗又有散瘀、解毒之功。」 這說明醋的清熱解毒功效並非單一作用,而是通過酸收、散瘀等多方面協同作用達到的。

《本草求真》則深入分析了醋的酸收與散毒的關係:「醋既酸(收),又雲能散癰腫者,以消則內散,漬則外散,收處即是散處故耳。」 此處指出醋的「收」斂作用並非簡單的收縮,而是藉由消腫、散瘀,從而達到內外兼治的效果。 例如,它可以治療產後血暈,這與《千金食治》記載的「治血運」相呼應,說明醋能調節血氣運行,避免瘀血積滯而引起熱毒。

《本草匯言》更進一步指出醋能「解熱毒,消癰腫,化一切魚腥水菜諸積之藥也」,並提到醋常被用於炮製藥物,以增強藥效,這說明醋的清熱解毒作用不僅僅侷限於單獨應用,還能作為輔助藥物發揮作用。 多部醫籍中提及醋能殺魚肉菜毒,則說明醋具備一定的殺菌作用,也間接佐證了其解毒功效。 總而言之,古籍記載中醋的清熱解毒功效,與其酸性收斂、散瘀解毒、殺菌等特性密不可分,實踐中也多有驗證。

2. 解毒

醋,在古代中醫典籍中被廣泛記載,其解毒功效尤為突出。諸多古籍皆從不同角度闡述了醋的解毒機理。

《名醫別錄》簡潔地指出醋能「消癰腫,散水氣,殺邪毒」,這點在其他典籍中也多有呼應。《本草綱目》認為醋「殺魚肉菜及諸蟲素,養氣中無非取其酸收之意,麗又有散瘀、解毒之功」,說明醋能殺死食物中的有害物質,並具有散瘀解毒的雙重作用。其「酸收」之性,在《本草求真》中得到更詳細的解釋:「醋既酸(收),又雲能散癰腫者,以消則內散,漬則外散,收處即是散處故耳。」意思是醋的收斂作用能使腫脹消散,內外兼顧。

《本草衍義》提到醋能「超血」,並以磨雄黃塗蜂繭的例子說明其收斂作用,防止藥物散失,這暗示醋能促進血液循環,並輔助其他藥物發揮作用。《本草匯言》則進一步指出醋能「解熱毒,消癰腫,化一切魚腥水菜諸積之藥也」,並強調醋能與其他藥物配合,增強療效。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認為醋的解毒功效,與其酸味及收斂性密切相關。醋能殺滅有害物質,消散腫毒,並輔助血液循環,達到解毒的目的。其解毒範圍涵蓋食物中毒、外傷感染等多種情況,應用廣泛,是古代中醫藥學中一種重要的解毒藥物。需要注意的是,古籍中醋的解毒功效多基於經驗總結,現代醫學對此尚需進一步研究。

3. 收斂止血

醋其收斂止血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得到歷代醫家驗證。其作用機理與醋的酸性密切相關。

《本草衍義》認為醋能「超血」,並以雄黃醋塗蜂繭止血為例,說明醋具有收斂作用,能防止血液擴散。文中更提到產婦使用醋氣有益,暗示其具有止血和促進血液凝固的功能。 《本草綱目》則指出醋「殺魚肉菜及諸蟲」,其收斂作用能殺菌,這也間接說明醋能使傷口收斂,減少出血。

《本草求真》進一步闡述了醋的收斂機理:「酸主斂」,並列舉了醋治療各種出血症狀的案例,如產後血暈、心腹血氣等。 書中提到醋既能「收」,又能「散」,說明醋的運用需要根據情況而定,收斂止血只是其功效之一。 《神農本草經疏》則從臟腑角度解釋醋的止血作用,認為「酸入肝,肝主血」,醋的酸性可以斂陰熱,溫性可以行逆血,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

其他典籍如《千金食治》、《日華子諸家本草》、《本草拾遺》等也記載醋能治療各種出血症狀,如血運、金瘡出血等,進一步佐證醋的止血功效。 這些古代醫籍的記載,從不同角度闡述了醋的收斂止血作用,為其臨牀應用提供了理論基礎。 雖然現代醫學對醋止血機制的研究尚需深入,但其在傳統醫學中的應用經驗,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4. 消食開胃

醋,其「消食開胃」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得到歷代醫家驗證。其作用機理與醋的酸性及溫熱特性密切相關。

《本草綱目》指出醋「殺魚肉菜及諸蟲」,說明其具有殺菌、抑菌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消化不良。而《本草備要》則更直接地提及醋有「下氣消食,開胃氣」之效。這與現代醫學中,酸性物質促進消化液分泌,幫助食物消化的原理相符。 醋的酸味能刺激胃黏膜,促進胃液分泌,增加胃腸蠕動,從而幫助消化吸收,改善食慾不振的狀況,達到開胃的目的。

《本草衍義》中提到米醋「谷氣全也,故勝糟醋」,強調米醋的藥用價值更高。這暗示了不同種類的醋,其藥效可能略有差異。 《本草求真》則更深入地闡述了醋的「消」與「散」的雙重作用,認為醋能消積滯,又能散瘀血,這也印證了醋在消食開胃方面的多重機制。 《隨息居飲食譜》更進一步將醋的功效總結為「開胃,消食」,並提及其能「下氣闢邪,解魚蟹鱗諸毒」,展現了醋在促進消化和預防食積方面的全面作用。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醋消食開胃功效的記載,從不同角度佐證了醋的這一作用。其酸性、溫熱特性,以及殺菌作用共同促成了醋的消食開胃功效,使之成為一味簡單而有效的食療良方。

5. 補血養肝

醋,看似尋常的調味品,在古代中醫典籍中卻有著豐富的藥用價值,尤其在「補血養肝」方面,更展現其獨特的功效。

多部典籍記載醋的藥性與功效,其核心在於「酸收」。《本草衍義》指出醋能「超血」,《本草綱目》則強調其「散瘀、解毒」之功,並說明其作用在於「酸收」。《本草求真》更進一步闡述,「消則內散,漬則外散,收處即是散處」,說明醋的收斂作用並非單純的收縮,而是能促進瘀血的消散。

從肝臟的角度來看,《神農本草經疏》指出「酸入肝,肝主血」,醋的酸性能斂肝火,調節肝臟功能。當肝血不足或肝氣鬱結時,容易出現血瘀、癰腫等症狀,而醋的收斂作用能緩解這些情況,從而達到補血的效果。 《本草衍義》更直接提到醋有「益血」的功效。 《日華子諸家本草》也記載醋能治療「產後婦人並傷損,及金瘡血運」,以及婦女的心痛血氣,這都與醋的補血、活血作用相關。

此外,《千金食治》記載醋能「治血運」,《本草拾遺》則指出其「破血運,除症塊堅積」,說明醋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情況,間接達到養肝的效果。 《隨息居飲食譜》更提到醋能「養肝」,直接點明其對肝臟的益處。綜上所述,古籍中關於醋的記載,從不同角度佐證了其在補血養肝方面的功效,使其成為古代醫家常用的單方藥物之一。

6. 健脾胃

醋,其健脾胃功效並非直接顯現,而是通過其多種特性間接達成。古代醫籍對醋的記載豐富,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其作用機理。

《本草綱目》指出醋能「開胃氣」,《本草備要》則進一步說明其「下氣消食」。 這與醋的酸味特性有關,酸味入肝,而肝木克脾土,但此處的「開胃」並非指直接刺激胃部,而是指通過疏通肝氣,間接調節脾胃運化功能。 肝氣鬱滯,易導致脾胃氣機不暢,出現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醋的酸味能起到疏肝解鬱的作用,從而改善脾胃功能。

《本草衍義》提及醋能「益血」,《本草拾遺》則說醋能「破血運,除症塊堅積」。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氣血充足,脾胃功能才能正常運作。醋的益血作用,可以提升整體氣血,間接促進脾胃功能。而其破瘀散結的功效,則能去除積滯於脾胃的瘀血,改善氣血運行,從而緩解因瘀血阻滯導致的脾胃不適。

《本草求真》更精闢地闡述了醋的「消則內散,漬則外散」的特性,說明醋的散瘀消積作用,既能作用於內在的積滯,也能作用於外在的腫痛,這對於因脾胃積滯導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具有積極的緩解作用。

總而言之,醋健脾胃的功效並非單純的「助消化」,而是通過其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消食散結等多重作用,間接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從而達到健脾胃的目的。 需注意的是,以上分析基於古代醫籍記載,並非現代醫學觀點,實際應用需謹慎。

7. 活血化瘀

醋,作為一味看似尋常的中藥單方,卻在歷代醫籍中被記載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其作用機理值得探討。

多部典籍記載醋具有散瘀、解毒的功效。《本草綱目》中明確指出醋能治「諸瘡腫積塊,心腹疼痛,痰水血病」,並說明其作用機理是「酸收」之意,同時兼具「散瘀、解毒之功」。《本草求真》則進一步闡述:「消則內散,漬則外散,收處即是散處」,說明醋的酸性收斂作用可以消散瘀血,內外兼顧。 《本草拾遺》更直接指出醋能「破血運,除症塊堅積」。

《神農本草經疏》從臟腑經絡角度分析,指出醋的酸味入肝,而肝主血,醋能斂肝火,溫通血脈,從而達到活血化瘀的效果。書中提及醋能治「產後血暈,瘕塊血積」,正是此原理的體現。 《本草衍義》則提到醋能「超血」,意指醋能促進血液運行,預防淤滯。

《千金食治》和《日華子諸家本草》亦記載醋能「治血運」、「治產後婦人並傷損,及金瘡血運」,佐證醋在活血止血方面的應用。雖然不同醫籍對醋的功效描述略有側重,但總體而言,都肯定了醋在活血化瘀方面的作用,其機理可能與醋的酸性收斂、溫通血脈等特性相關,但需注意,此處僅為古代文獻記載的分析,並非現代醫學驗證結果。

8. 止血

醋,作為一種常見的調味品,在中醫藥領域也佔有一席之地,其止血功效尤為值得探討。多部古代醫籍都記載了醋的止血作用,並從不同角度闡述其機理。

《本草衍義》指出:「醋超血也」,直白地說明醋具有止血的功能,並認為米醋因「谷氣全也,故勝糟醋」,療效更佳。《千金食治》也簡潔地記載:「治血運」,意指醋能治療因血液運行不暢引起的出血。《日華子諸家本草》則更進一步,將其應用於「治產後婦人並傷損,及金瘡血運」,說明醋在產後出血和外傷出血方面的應用。

《本草綱目》則從醋的「酸收」特性入手,解釋其止血機理。文中提到醋「殺魚肉菜及諸蟲素養氣中無非取其酸收之意」,「酸收」指的是醋的酸性物質具有收斂作用,能使擴張的血管收縮,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 《本草求真》則更進一步闡述:「醋既酸(收),又雲能散癰腫者,以消則內散,漬則外散,收處即是散處故耳。」說明醋的止血作用並非單純的收斂,也包含了疏通的作用,內外兼顧。

此外,《神農本草經疏》認為醋「酸入肝,肝主血,血逆熱壅則生癰腫,酸能斂壅熱,溫能行逆血,故主消癰腫」,從臟腑經絡的角度解釋醋的止血功效,指出其能調節肝血,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本草匯言》更指出,許多藥物若需作用於肝經,常需以醋拌炒制,這也側面反映了醋在中藥領域中促進藥物止血作用的輔助功效。

綜上所述,古籍中對醋止血功效的記載豐富且多樣,其機理可能與醋的酸性收斂作用、疏通血脈以及調節肝血等多方面因素相關,但其具體作用機制仍需進一步研究。

醋的現代功效


1. 保肝利膽

醋作為一種常見的調味品,其藥用價值,尤其是在保肝利膽方面的潛力,日益受到關注。傳統中醫認為,醋性溫味酸,歸肝經,能行氣活血、消食化積。現代藥理研究進一步揭示,醋中富含的醋酸、琥珀酸、乳酸等有機酸,對消化系統具顯著益處。

這些有機酸能有效刺激胃腸蠕動,提升消化效率,助益食物分解與吸收,從而減少肝臟因處理未完全消化物質所承受的壓力。這種對消化功能的優化,是其「減輕肝臟負擔」的關鍵機制,尤其有助於預防脂肪在肝臟積聚,即常說的脂肪肝問題。透過改善腸道環境與吸收,間接降低肝臟代謝壓力,有助於維持肝臟的正常功能,並利於膽汁的順暢分泌與流動。

除此之外,醋中發現的多酚類物質,則從細胞層面提供保護。多酚是強效的抗氧化劑,能夠有效清除體內過多的自由基。自由基是導致肝細胞損傷、加速肝臟老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其過量產生會引發氧化應激反應。醋中的多酚透過中和這些有害物質,直接保護肝細胞膜和細胞器免受氧化破壞,維持肝細胞的正常功能與結構完整性,進而達到保護肝臟的目的。這些多重作用協同,共同構成醋在保肝利膽方面的藥理基礎。

2. 減肥減重

醋在減肥減重領域展現出其藥理潛力。現代研究指出,醋有助於提升人體的新陳代謝率,此為減重關鍵機制之一。其主要活性成分乙酸,被認為能深入影響體內脂肪代謝過程,直接促進脂肪的氧化與燃燒,從而減少體內脂肪的積聚。這種代謝提升的效果,直接導向能量消耗的增加,有助於身體更有效地利用儲存的脂肪作為能量來源。

除了直接促進脂肪燃燒,醋亦具有「消食化積」的傳統功效。此作用在減重上可理解為能優化消化過程,助於身體更有效率地處理食物,減少因消化不良或食物滯留所導致的潛在脂肪堆積。透過改善消化機能,醋間接支持了體內淨化與廢物排出,為健康體重管理奠定基礎。綜合來看,醋的藥理作用在於多方面協同,從加速能量代謝、直接促進脂肪燃燒,到優化消化功能,共同為體重的管理與體脂肪的減少提供支持。

3. 抗菌抗病毒

醋之藥理效用,自古以來便載於傳統醫學典籍,尤以其抗菌抑菌之能力備受注目。《本草綱目》載其味酸、性溫,主治「解毒、殺蟲」,揭示了對抗體內外有害物質的應用概念。《傷寒論》亦記載醋能「解毒」,並歸經於肝、脾、肺、腎,顯示其在中醫體系中,被視為一種廣泛影響臟腑、具清除潛在病原功用的物質。

現代醫學研究則進一步闡明,醋的主要有效成分為醋酸(Acetic Acid),正是此有機酸賦予醋顯著的生物活性。醋酸能有效抑制多種細菌的生長繁殖,甚至直接殺滅細菌。其作用機制涉及穿透細菌細胞膜,干擾細胞內部的代謝過程,導致細菌失活。此項特性使醋不僅被廣泛應用於食品保存,透過降低pH值創造不利於微生物生長環境,亦可用於器具表面的消毒清潔,從而減少環境中的病原體負荷,輔助維護衛生。儘管古籍將其歸於「解毒」、「殺蟲」範疇,涵蓋範圍廣泛,但就現代科學角度而言,其直接的藥理功效主要體現在對細菌的抑制與殺滅方面。

4. 改善消化系統

古人譽醋為「酸中之美,消食開胃,通便爽神」,精闢地點出其對消化系統的深遠助益。從傳統中醫角度剖析,醋性味酸,入肝經,承襲「酸入肝」之說,能疏理肝氣鬱結,間接協調脾胃升降,為消化系統的順暢運作鋪墊基礎。

從現代藥理觀點切入,醋的關鍵功效源於其富含的醋酸。醋酸能有效刺激迷走神經,進而促進胃液的大量分泌。這種胃液分泌的增加,伴隨著胃蛋白酶活性的顯著提升,對於食物,尤其蛋白質的初步分解與消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醋酸也能溫和地刺激胃腸壁,增強其蠕動效率,加速食糜在消化道內的推進,從而有效預防和緩解食物積滯,減輕消化不良引起的腹脹不適感。

更深層次地,醋對於膽汁的分泌亦有積極的促動作用。膽汁是脂肪消化與吸收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物質,其分泌量的增加,有助於脂肪更充分地被乳化分解,進而提升機體對膳食脂肪及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效率。綜合上述生理作用,醋能全方位地優化消化鏈條,有效改善消化不良、食積腹脹等常見症狀,故此在傳統醫學中,醋常被視為一種天然的健脾開胃、消食化積之良藥,其藥理效益在於提升消化系統的整體順暢與效能。

5. 降血脂

古云:「食醋除疾延年」,此說法在探討醋的降血脂藥理功效時,尤其值得關注。醋在降低血脂水平方面的作用機制多樣而複雜。

其核心作用之一在於顯著提升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胰島素作為調節醣類與脂肪代謝的關鍵激素,其敏感性提高有助於優化肝臟對於脂肪的代謝效率,從而減少脂肪在肝臟內的過度蓄積。這不僅能緩解脂肪肝問題,也同步促進體內脂肪酸的分解,使其能更有效地轉化為能量被身體利用,而非以三酸甘油酯的形式儲存,進而降低血液中的脂肪含量。

此外,醋對於降低血脂的另一重要途徑在於它對膽固醇合成的影響。研究顯示,醋能夠抑制肝臟內膽固醇的生物合成過程。由於肝臟是體內膽固醇的主要合成場所,此抑制作用直接導致膽固醇生成量的減少,尤其對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的水平有積極影響。

綜合而言,醋透過提升胰島素敏感性、強化肝臟脂肪代謝、促進脂肪酸分解轉化為能量,以及抑制膽固醇合成等多重途徑,發揮其降血脂之藥理作用。

醋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0-30ml;或浸漬;或拌制。外用:適量,含漱;或調藥敷;或熏蒸;或浸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醋的注意事項:

  1. 脾胃濕重者慎服:醋性酸寒,能收斂固澀,脾胃虛寒、濕重者服用過量,會加重脾胃濕重症狀。
  2. 痿痹、筋脈攣者慎服:醋性收斂,會阻礙氣血運行,加重痿痹、筋脈攣縮症狀。
  3. 脾虛濕盛、濕痹拘攣宜少食:醋性酸,能收斂止瀉,脾虛濕盛或濕痹拘攣者宜少食,以免加重症狀。
  4. 多食損齒傷胃:醋性酸,過量食用會損傷牙齒和胃黏膜,引起牙酸、胃痛等症狀。

醋相關的方劑


醋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流汗顏色黃皮膚顏色發黃牙齦出血吐血大便出血腹痛黃疸損傷傷寒口乾食慾不振疼痛虛弱積滯低血壓消化不良蒼白

醋含有的化學成分


乙酸(acetic acid), 3-羥基丁酮(Acetoin), 二羥基丙酮(Dihydroxyacetone), 酪醇(Tyrosol), 乙醛(acetaldehyde), 甲醛(formaldehyde), 乙縮醛(Acetal), 琥珀酸(succinic acid), 草酸(oxalic acid), 山梨糖(Sorbos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