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煎膏

AI JIAN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5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40%
胃經 20%
脾經 20%
腎經 20%
肝經
胃經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艾煎膏中包含艾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溫經止痛:艾葉性溫,具有溫經散寒、止痛化瘀的功效。煎膏製法可將艾葉藥效充分萃取,有助於緩解因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例如痛經、風寒濕痺等。

二、抗菌消炎:艾葉含揮髮油、黃酮類等成分,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病菌生長,減輕炎症反應。煎膏製法能將艾葉有效成分融入膏體,方便外敷,有助於治療傷口感染、皮膚病等。

艾煎膏方劑中加入醋,主要原因有二:

一、 增強藥效: 醋具有酸性,能促進藥材有效成分的溶出,並緩解艾葉的燥性,使藥效更易發揮。同時,醋亦能促進血液循環,利於藥物吸收,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二、 改善口感: 艾葉本身帶有苦味,加入醋可以中和苦味,使藥物更易服用,提高患者的依從性。此外,醋亦能增強藥物的香氣,使藥物更易於接受。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艾煎膏」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

艾煎膏主要由以下兩味藥物組成:

  • 艾葉: 性溫,味苦、辛,歸肝、脾、腎經。具有溫經止痛、散寒暖宮、調經止血、祛風除濕之功效。
  • 醋: 性溫,味酸、苦,歸肝經。具有引藥入肝、活血止痛、消食化積、解毒散瘀之功效。

古代主治功效

根據《御藥院方》記載,艾煎膏主要用於治療「頭面風熱小瘡,多癢少痛,黃汁出」之症。簡言之,此方劑針對頭面部因風熱所導致的小瘡,其特點為瘙癢感較強、疼痛感較輕,且會滲出黃色液體。

治療原理分析

  1. 艾葉的溫經散寒、祛風除濕作用: 古代醫家認為「風」為外邪,易侵襲人體。艾葉的溫性可以驅散頭面部的風邪,其苦辛之性亦能發散表邪,同時其祛風除濕的功效有助於改善瘡瘍的濕熱環境,從根本上斷絕病邪的來源。
  2. 醋的引藥入肝、活血止痛作用: 醋具有酸收之性,能引藥直達肝經,加強藥效。此外,醋能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消散瘡瘍,減輕炎症反應,緩解疼痛。
  3. 煎熬成膏,外敷之法: 艾葉與醋煎熬後製成膏狀,此劑型便於敷貼於患處,使藥效直接作用於病竈,充分發揮藥物的治療作用。膏劑的濕潤性質也有助於保護創面,促進癒合。
  4. 綜合作用: 艾葉與醋的結合,一則溫散風寒濕邪,二則活血化瘀、引藥入肝,兩者合用,內外兼顧,達到清熱解毒,祛風止癢,消腫止痛之目的,有效緩解頭面部風熱瘡瘍的症狀。

總結

艾煎膏通過艾葉的溫經散寒、祛風除濕,以及醋的引藥入肝、活血止痛之效,製成膏劑外敷,達到治療頭面風熱所致小瘡之功效。此方劑的治療原理,主要在於針對病邪的性質,運用藥物的特性,達到驅散外邪、活血化瘀、消炎止癢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艾葉2兩,醋1斤。
上將艾葉同醋於銀鍋內同煎數沸,濾去滓,慢火再熬成膏。
每用薄攤在衫紙上,貼患處,日1-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艾煎膏, 出處:《禦藥院方》卷十。 組成:艾葉2兩,醋1斤。 主治:頭面風熱,小瘡多癢少痛,黃汁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