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杉木節散中添加醋,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增強藥力: 醋性酸,可軟化堅硬的杉木節,使其有效成分更容易釋放,並促進藥物吸收,增強療效。同時,醋也具備一定的解毒作用,可減輕杉木節的毒性。
- 引藥入肝: 杉木節入肝經,而醋也具備引藥入肝的作用。醋能促進藥物穿透肝臟,並促進肝臟氣血運行,改善肝功能。
因此,杉木節散中添加醋,既能增強藥力,又能引藥入肝,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杉木節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從高墜損,心胸惡血不散」,即因高處墜落、跌打損傷導致體內瘀血停滯,尤以心胸部位為主。古代醫家認為,此類外傷易使氣血運行受阻,形成「惡血」(瘀血),進而引發疼痛、腫脹,甚至影響臟腑功能。本方的設計旨在化瘀散結,促進惡血排出,恢復氣血通暢。
組成與治療原理
杉木節(7片,銼細)
- 杉木節性味辛溫,傳統用於散瘀消腫、通絡止痛。其辛散之性有助於行氣活血,溫通特性可化解寒凝瘀滯。炒製後進一步增強其溫散之力,專攻瘀血停積。
蘇枋木(5兩,煎汁)
- 蘇枋木(蘇木)為活血化瘀要藥,性味甘鹹平,擅長破血行瘀、消腫止痛。其煎汁後,有效成分溶出,配合醋能增強散瘀效果。此處重用5兩,顯示其為君藥,主導化瘀作用。
醋(5合,調入蘇枋木汁)
- 醋性酸收,能引藥入血分,增強散瘀效力,同時防治血瘀久鬱化熱。與蘇枋木汁同炒,協同杉木節強化活血散結之效。
配伍邏輯與製法原理
- 炒製法:杉木節以慢火炒,並逐步滴入蘇枋木醋汁,意在使藥材充分吸收活血成分,同時透過加溫提升辛散溫通之性。此製法類似「炙藥」或「藥汁炙」,增強藥材的靶向作用。
- 童便送服:童便(童子尿)自古為瘀血證常用引藥,其性涼降,能引瘀血下行,兼清瘀久所生之熱。
綜論功效機制
全方以蘇枋木為君,破血逐瘀;杉木節為臣,散結通絡;醋為佐,助藥入血分。透過炒製與童便引經,集中作用於心胸部位之瘀血,符合「惡血不散」的病機。其原理在於:
- 行氣活血:辛溫藥性促進氣血運行,化解瘀滯。
- 破結下行:結合童便的降泄作用,使瘀血從二便排出。
此方結構簡練,體現古代傷科「瘀者散之」的治療思路,尤其適用於外傷初期瘀血未化之證。
傳統服藥法
杉木節7片(銼細),蘇枋木5兩(銼細,以水1鬥煎取1升,去滓),醋5合(入於蘇枋木汁內)。
上將杉木於一砂盆內,以慢火炒,旋旋滴蘇枋木醋汁相和,炒令汁盡,停冷,為細末。
每服2錢,以童便調下,日3次。化下惡血為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杉木節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七。 組成:杉木節7片(銼細),蘇枋木5兩(銼細,以水1鬭煎取1升,去滓),醋5合(入于蘇枋木汁內)。 主治:從高墜損,心胸惡血不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