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苦葶藶湯中加入醋,其主要原因如下:
- 增強藥效: 醋性酸,可使藥物成分更容易溶解,提高藥效。苦葶藶湯中以葶藶子為君藥,其性寒滑,善於瀉肺降氣,醋的加入有助於緩解其寒性,並增強其利水消腫的效果。
- 引藥入肺: 醋性入肺,可引導藥力直達肺部,治療肺熱咳嗽、痰多等症。苦葶藶湯主治肺熱咳嗽,痰多粘稠,醋的加入可使藥力更易到達肺部,達到更好的療效。
苦葶藶湯中包含葶藶子,乃因其具利水消腫之效。葶藶子性寒,味辛,入肺、腎經,能宣肺降氣、利水消腫,並通便。
此方多用於治療水腫,尤以肺熱壅盛、痰濕阻肺、氣逆喘咳之症為主。葶藶子利水消腫之效,可宣洩肺熱、化痰止咳,並通利水道,使水腫消退。其寒涼之性,亦能清熱解毒,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標治本之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苦葶藶湯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主治「傷寒7-8日,熱盛不解」,指外感傷寒病邪傳裡化熱,病程遷延至7-8日後,仍見高熱不退、邪熱壅盛之證。此階段可能伴隨痰熱壅肺、津傷氣滯等病理變化,需清熱瀉肺、化痰行津以解熱邪。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藥物組成與性味功效
- 苦酒(醋)1升半:
酸苦收斂,性涼,能散瘀解毒、斂陰降火。《傷寒論》中常用於清熱除煩(如苦酒湯)。此處用大量苦酒,可助清泄鬱熱,兼防熱邪傷陰。 - 苦葶藶1合:
辛寒瀉肺,專瀉水飲痰熱。《神農本草經》載其「主癥瘕積聚、結氣,利水道」,針對熱邪壅肺、痰飲內停之證,能開泄肺氣、逐痰下行。 - 生艾汁半升:
辛溫芳烈,通行氣血。雖性溫,但與寒藥配伍可制其燥性,反佐以防苦寒太過。艾葉能溫通經絡,助葶藶宣肺氣、透邪外出,並防苦酒酸收滯邪。
2. 配伍邏輯與方義
- 苦酒+苦葶藶:
酸寒與辛寒相配,清熱瀉肺為主。苦酒斂降火勢,葶藶開泄痰熱,一收一瀉,調節肺氣壅滯。 - 佐以生艾汁:
溫通行散,既防苦寒遏邪,又助氣血流通,使熱邪從氣分透解。全方寒溫並用,以寒為主,兼顧氣機升降。
3. 煎服法與作用機理
煎至六合(約600毫升),分兩服,旨在漸次泄熱。苦酒煎煮後酸味更顯,協同葶藶滌痰,艾汁辛散引藥力達表裡之間,共奏「清熱瀉肺、透邪外達」之效。
4. 推測適用證候延伸
除原文所述傷寒熱盛,此方可能適用於:
- 痰熱壅肺:咳喘痰黃、胸滿氣促。
- 濕熱內鬱:發熱口渴、小便不利。
- 邪熱夾痰:高熱煩躁、舌紅苔黃膩。
總結
苦葶藶湯以「清泄痰熱」為核心,透過苦酒之酸斂、葶藶之瀉實、艾汁之辛通,針對傷寒化熱、痰熱膠結的病機。其組方體現「寒溫並行、瀉中寓散」的治療思路,為古代處理熱邪深伏、氣機壅滯的實用方劑。
傳統服藥法
苦酒1升半,苦葶藶1合,生艾汁半升。
上同煎至6合,作2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苦葶藶湯, 出處:《傷寒總病論》卷三。 組成:苦酒1升半,苦葶藶1合,生艾汁半升。 主治:傷寒7-8日,熱盛不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