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梅湯

鹽梅湯

YAN MEI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18)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5%
肝經 25%
大腸經 12%
脾經 12%
肺經 12%
腎經 12%
胃經
肝經
大腸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鹽梅湯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斂酸止瀉:烏梅味酸、性澀,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其酸味可收斂腸胃,減少腸道分泌,而澀味則可固澀止瀉,適用於因脾胃虛弱、氣虛下陷引起的久瀉不止。
  2. 生津止渴:烏梅具有生津止渴的功效,可補充因久瀉而導致的津液損耗,緩解口渴、咽乾等症狀。同時,烏梅的酸味可刺激唾液分泌,進一步促進津液的生成,有助於緩解因津液不足引起的口乾舌燥。

鹽梅湯中加入醋,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增強藥效: 醋具有酸性,可以促進藥材中的有效成分溶解,提高藥物的吸收率,同時也能改善藥物的口感,使患者更易於服用。例如,醋可以促進烏梅中的酸性成分的釋放,增強其斂肺止咳的功效。
  2. 調和藥性: 鹽梅湯中包含甘、酸、鹹等不同味道的藥材,加入醋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使其更易於被人體吸收,避免藥物之間相互拮抗,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鹽梅湯主治「陰囊下濕癢皮剝」,此證屬濕熱下注所致。

  • 濕癢皮剝:指皮膚潮濕、瘙癢,甚至表皮剝落脫屑,多因濕熱蘊結肌膚,或兼風邪侵襲,導致局部氣血不暢。
  • 陰囊濕癢:中醫認為「肝經循陰器」,濕熱易循肝經下注陰部,加上局部悶熱潮濕,易生濕疹、搔癢。此方外用以清熱燥濕、收斂止癢為主要目標。

二、組成藥物與治療原理分析

1. 烏梅(14枚)

  • 性味功效:酸澀平,歸肝、脾、肺、大腸經。傳統用於收斂生津、殺蟲止癢。
  • 外治作用:酸收之性可斂濕止癢,抑制滲出;《本經》提及能「去死肌,蝕惡肉」,可能有輕度腐蝕剝脫效果,助去除腐敗皮屑。

2. 鹽(3撮)

  • 性味功效:鹹寒,入腎經。外治能清熱解毒、軟堅散結、燥濕殺蟲。
  • 外治作用:高滲透壓可拔濕斂瘡,抑制局部微生物;《本草綱目》載鹽可「解毒涼血,潤燥,定痛止癢」。

3. 苦酒(1升,即醋)

  • 性味功效:酸苦溫,入肝經。外用能散瘀消腫、殺蟲止癢。
  • 外治作用:酸性可抑制細菌真菌,並與烏梅協同增強收斂效果;《別錄》稱其「消癰腫,散水氣,殺邪毒」。

4. 錢40文(銅錢)

  • 隱含藥效:銅器浸泡後可能釋放微量銅離子(如膽礬成分),具收斂殺菌之效。古代常用銅器煎藥治療瘡癬,如《外科精義》載銅綠「治風爛眼邊、惡瘡疥癬」。

三、組方邏輯與協同作用

  1. 清熱燥濕:鹽與苦酒組合,鹹寒酸苦並用,強化清熱滲濕之力,針對濕熱之本。
  2. 收斂止癢:烏梅之酸收與鹽之滲透壓協同,減少滲出;醋助烏梅酸收,促進破損皮膚癒合。
  3. 殺蟲防腐:苦酒、銅離子及鹽三者共奏抑菌殺蟲之效,抑制局部感染。
  4. 去腐生新:烏梅「蝕惡肉」與鹽「軟堅」結合,輕度剝脫陳舊皮屑,助新生肌膚。

總治則:以「酸收鹹軟」為主軸,清濕熱、斂瘡癢,輔以銅器增強殺蟲,適用於濕熱型皮膚潰癢。


四、中醫理論延伸思考

此方體現「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

  • 酸鹹配伍:模仿《金匱》「苦酒湯」思路,酸收(烏梅、醋)與鹹軟(鹽)並用,調節局部氣血。
  • 銅器漬藥:古代重視藥器相互作用,銅性斂,助藥力深入,正如《本草拾遺》言「銅器盛湯療惡瘡」。

此方簡峻,針對濕熱腐蝕之表皮病症,體現古人外治用藥之巧思。

傳統服藥法


烏梅14枚,錢40文,鹽3撮,苦酒1升。
於銅器內總漬九日,洗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鹽梅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 組成:烏梅14枚,錢40文,鹽3撮,苦酒1升。 主治:陰囊下濕癢皮剝。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