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梅棗噙化丸中包含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斂肺止咳: 烏梅味酸性收斂,入肺經,能斂肺氣,止咳喘,尤其適用於肺虛久咳、咳喘痰多者。
- 生津止渴: 烏梅性寒,能清熱生津,潤燥止渴,可緩解口渴、咽乾等症狀。
因此,烏梅在梅棗噙化丸中起到斂肺止咳、生津止渴的功效,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梅棗噙化丸的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劑古籍記載主治「喜唾」,即患者頻繁分泌唾液、不自覺地吐唾液的症狀。此現象多與中焦虛寒、脾失健運、津液不攝有關,或因胃氣上逆、虛熱擾動所致。
組成與方義分析
1. 烏梅
- 性味歸經:酸澀平,入肝、脾、肺、大腸經。
- 傳統功效:
- 斂肺生津:能收斂過度分泌的津液,改善口腔唾液外溢。
- 安蛔止咳:傳統亦用於蛔蟲上擾或肺氣不斂之咳逆,但此處主取其「酸收」之性,固攝涎唾。
- 酸甘化陰:與甘味藥(如黑棗、蜂蜜)配合,可滋陰潤燥,緩解口乾或虛火上浮之燥唾。
2. 黑棗
- 性味歸經:甘溫,入脾、胃經。
- 傳統功效:
- 補中益氣:溫補脾胃,助脾攝津,改善因脾虛導致的津液外泄。
- 養血安神:透過健脾間接調和氣血,助氣機升降有序。
- 去核用意:棗核性燥,去之可減其燥性,專取甘潤補益之效。
3. 煉蜜為丸
- 蜂蜜作用:
- 潤燥和中:緩和烏梅之酸澀與黑棗之溫性,使藥效持久。
- 黏合賦形:製成丸劑便於噙化,使藥物長時間作用於口腔,直接調節唾液分泌。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標本兼治:
- 治標(斂唾):烏梅酸收緊斂,直接減少唾液外溢。
- 治本(補脾):黑棗補益脾胃,從根源改善脾虛不攝之病機。
藥性協同:
- 酸甘化陰:烏梅之酸與黑棗、蜂蜜之甘相合,滋生陰液,適用於虛熱或津傷所致的喜唾。
- 溫涼調和:黑棗溫性可制約烏梅微涼之性,適合虛寒或寒熱錯雜之證。
給藥途徑:
- 噙化法:丸劑含服,使藥效直接作用於口腔與上消化道,速效與緩釋兼備,尤適局部津液失調。
推廣應用可能性
雖原方主述「喜唾」,然其組方配伍體現「斂津補脾」之核心,或可延伸於:
- 脾虛濕盛之口涎自流(如小兒滯頤)。
- 化療後或妊娠初期之唾液分泌過多(需辨證屬虛者)。
- 慢性口腔潰瘍伴隨多唾(陰虛夾濕者)。
此方簡約而力專,體現中醫「以簡馭繁」的辨證思路,通過調和脾胃、固攝津液,恢復人體津液代謝平衡。
傳統服藥法
烏梅10枚,黑棗5個(去核)。
共搗如泥,加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每用1丸,放口噙化。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梅棗噙化丸, 出處:《疫疹一得》卷下。 組成:烏梅10枚,黑棗5個(去核)。 主治:喜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