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茵陳烏梅湯中包含茵陳蒿,其原因主要在於:
- 茵陳蒿清熱利濕: 茵陳蒿性苦寒,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的功效,可治療濕熱黃疸、濕熱帶下等症。茵陳蒿的藥性與烏梅的收斂固澀作用相輔相成,可有效地緩解濕熱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 茵陳蒿與烏梅相合: 烏梅性酸澀,具有斂肺止咳、生津止渴、收斂固澀的功效。茵陳蒿與烏梅配伍,可互相促進藥效,共同達到清熱利濕、收斂固澀的效果,進而緩解濕熱病症,達到治療目的。
茵陳烏梅湯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斂酸止瀉:烏梅味酸,性收斂,能斂肺止咳,固腸止瀉,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泄瀉不止等症狀。茵陳擅長清熱利濕,但若單用,易傷脾胃,導致脾胃虛弱,甚至出現腹瀉等問題。烏梅的收斂作用可補益脾胃,避免茵陳過於寒涼而傷及脾胃。
- 疏肝解鬱:烏梅具有疏肝解鬱的作用,能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脘腹脹滿等症狀。茵陳烏梅湯中加入烏梅,不僅能止瀉,還能緩解肝氣鬱結,達到治病求本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茵陳烏梅湯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瘟疫」,古代所謂瘟疫,泛指具傳染性、流行性之熱性疾病,表現多有發熱、汗出異常、頭身疼痛等症。茵陳烏梅湯以發汗解表、清熱退邪為核心,方中強調「汗出即愈」,符合傳統治療外感熱病「透邪外出」之思路,尤其適用於早期邪在表衛,或兼有濕熱郁滯者。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茵陳(連根採,陰乾):
- 性味功效:苦辛微寒,傳統用於清濕熱、利膽退黃,然此方特選「九九盡日」(自冬至起八十一日後採收),此時茵陳初生,氣味輕揚,質地柔嫩,兼有透表散邪之性,可疏解表邪、微發其汗。連根採集,或取其根性沉降,能兼顧中焦濕滯。
- 配伍意義:瘟疫初起,邪鬱肌表,借茵陳輕清之性開泄腠理,使熱邪隨汗外透;其微寒之質又可防汗出過多傷津,並清解內鬱之熱。
烏梅:
- 性味功效:酸澀平,傳統用於斂肺生津、安蛔止瀉。此方取其「酸收」之性,與茵陳辛散相配,形成「散收並用」之勢:
- 一則防茵陳發散過度,耗傷正氣;
- 二則酸味可斂陰液,避免汗後津虧;
- 三則烏梅能「伏邪」,古法認為其可抑制疫毒內傳,如《傷寒論》用烏梅丸治厥陰病,即有安內攘外之意。
- 性味功效:酸澀平,傳統用於斂肺生津、安蛔止瀉。此方取其「酸收」之性,與茵陳辛散相配,形成「散收並用」之勢:
三、整體方義推衍
此方藥僅二味,然配伍精當:
- 辛散與酸收並行:茵陳發汗解表,烏梅斂陰固護,使散邪不傷正,符合「汗而毋傷」之治則。
- 輕清透達:茵陳輕揚,契合瘟疫邪氣「自口鼻而入」的特性,能宣透上焦鬱熱;烏梅酸收,或能斂降浮熱,導邪下趨。
- 濕熱兼顧:茵陳本為治黃疸要藥,暗示此方所治瘟疫或夾濕熱,其苦寒滲泄之性可清利中焦濕濁,輔以烏梅生津,防化燥傷陰。
四、治療原理假設
此方可能針對「春溫夾濕」類瘟疫:
- 時令:九九盡日採茵陳(約早春),正值陽氣初升、濕氣漸動之際,易生濕熱交蒸之病。
- 病機:外感疫毒鬱於表,內有濕熱蘊結,症見發熱、頭身困重、口乾不甚渴等。
- 治法:以茵陳輕宣表濕、微汗退熱,烏梅斂津防脫、酸甘化陰,共奏「透邪清熱,調和營衛」之效。
此方簡潔,體現古人「以輕制重」的瘟疫治理念,尤重邪氣出路與正氣固護的平衡。
傳統服藥法
茵陳(九九盡日,茵陳連根採,陰乾)5分,烏梅2個。
上2味打碎,水2鐘,煎8分,熱服。汗出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肺炎
相同名稱方劑
茵陳烏梅湯, 出處:《松峰說疫》卷五。 組成:茵陳(九九盡日,茵陳連根採,陰乾)5分,烏梅2個。 主治:瘟疫。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