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陳蒿

茵陳蒿

YIN CHEN HAO

  • 英文名稱: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 Herba Artemisiae Yinchenhao Virgate Wormwood, Capillary Wormwood, Capillary Wormwood Seedling
  • 別名:茵陳,因陳蒿,細葉青蒿,馬先,因塵,婆婆蒿,猴子毛,安呂草,茵蔯蒿,綿茵陳,野蘭蒿,白蒿,臭蒿,絨蒿
  • 藥品來源: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茵陳蒿或濱蒿等的全草。春季幼苗高約三寸時採收;或秋季花蕾長成時採割。除去根及雜質,曬乾。生用。
  • 道地藥材:山西, 河北, 甘肅, 陝西, 四川, 遼寧, 山東, 河南, 安徽, 江蘇, 湖北, 福建, 台灣, 華東地區, 中南地區
  • 生長環境:路邊, 山坡, 草原, 路旁, 林緣, 河岸, 曠野, 坡地, 低山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茵陳蒿的傳統功效


1. 利濕退黃

茵陳蒿,其利濕退黃的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被廣泛應用。其作用機理,古人已有所闡述,並非單純地「利濕」,而是針對不同病機的精準運用。

《神農本草經》及多部後世本草如《神農本草經疏》、《名醫別錄》等,皆記載茵陳蒿主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這些記載說明,古人認為茵陳蒿的功效與體內濕熱密切相關,特別是黃疸,這種以身黃、小便不利為主要症狀的疾病。

《湯液本草》中提到,茵陳在治療陽黃和陰黃的方劑中皆佔據重要地位,可見其適用範圍較廣。陽黃多因濕熱外邪所致,陰黃則多與寒濕內蘊有關,但即使陰黃,也並非完全沒有熱邪,故仍可用茵陳,只是可能需要配合溫陽藥物,如附子,以達到溫陽利濕的目的,這與《本草正義》中所述「陰黃一證,雖曰虛寒,然亦內有蘊熱」的觀點相符。

《本草述鈎元》則更進一步分析茵陳的特殊之處:「發陳致新」,不同於其他逐濕熱藥。它能滲利,且對於濕熱交蒸的黃疸尤為有效。書中也提到,茵陳適用於濕熱盛的黃疸,小便赤澀者,而不適用於小便清白,屬虛寒的黃疸。此處點明瞭茵陳的適用症狀,並區分了虛實,避免了濫用。

總而言之,茵陳蒿的利濕退黃功效並非單一作用,而是通過其苦寒的特性,有效清除體內濕熱,從而達到治療黃疸等濕熱相關疾病的目的。其應用需根據病情的寒熱虛實,靈活運用,方能發揮最佳療效。

2. 止癢

茵陳蒿,歷代醫家皆認其具止癢功效,此功效主要源於其利濕解熱之特性。多部古典醫籍均有記載,本文將從其論述中,探討茵陳蒿止癢的機理。

《醫學入門》明確指出茵陳蒿「消遍身瘡疥」,直接點明其止癢作用。而其他典籍則從其利濕解熱的功效切入,間接說明其止癢機理。 《本草正義》認為茵陳蒿「味淡利水,乃治脾、胃二家濕熱之專藥」,並指出其能治療「下焦濕熱瘙癢」。這說明,許多瘙癢症狀,根源在於體內濕熱鬱積,而茵陳蒿的利濕解熱作用,則能有效清除這些致癢的濕熱之邪,從而達到止癢的目的。

《本草正》則進一步闡述,茵陳蒿的應用需辨證論治。 濕熱盛則腫脹,需加強滲利;燥熱則乾澀,則需佐以涼潤。 這說明,茵陳蒿止癢的效力,與體內濕熱的盛衰程度及性質有關。 書中也提到茵陳蒿能「解傷寒、瘴瘧火熱,散熱痰、風熱疼痛,濕熱為痢,尤其所宜」,說明其止癢作用不僅限於單純的濕熱,也涵蓋了其他因濕熱引起的瘙癢。

綜上所述,茵陳蒿止癢的功效,並非單純的表面作用,而是基於其利濕解熱的藥理特性,針對由濕熱內蘊所引起的皮膚瘙癢。 不同醫籍對其運用方式及適應症的描述,也提示我們,在應用茵陳蒿止癢時,需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辨證施治,方能達到最佳效果。

3. 清熱利尿

茵陳蒿,其清熱利尿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被廣泛應用於治療濕熱病症。

《神農本草經》及其後續諸多注釋如《神農本草經疏》、《神農本草經讀》等,均記載茵陳蒿能「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點明其治療濕熱、黃疸的功效。 《名醫別錄》更進一步指出其能「治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除頭熱,去伏瘕」,將其清熱利尿及消腫的功效具體化。

《湯液本草》中提及茵陳在治療黃疸的不同方劑中扮演重要角色,無論是濕熱型(茵陳梔子大黃湯)還是燥熱型(梔子檗皮湯),都顯示茵陳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其作用機制與濕熱的程度相關,可隨證調整。 韓祗和、李思訓的茵陳附子湯,則說明茵陳在寒濕型黃疸中也能發揮作用,佐以附子溫陽,說明茵陳的應用並非拘泥於單純的清熱利尿。

《本草述鉤元》則深入探討茵陳的功效與病機的關係。作者認為茵陳「發陳致新」,不同於其他逐濕熱藥物,其滲利之功尤為顯著。 書中詳細分析了不同類型黃疸的病因和茵陳的應用,強調茵陳適用於濕熱盛的黃疸,小便赤澀者,但對於虛寒型黃疸則需謹慎使用。 此書也提到茵陳在內傷濕熱中的應用,但需區分寒濕與濕熱,避免誤用。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對茵陳蒿的清熱利尿功效有著深入的研究和豐富的臨牀經驗。其作用機制並非單純的利尿,而是通過清熱、利濕、疏通經絡等多重途徑,達到治療濕熱病症的目的,其應用需根據病症的寒熱虛實靈活運用。

4. 清熱利濕

茵陳蒿,古稱茵陳,其清熱利濕功效自古以來備受推崇。多部古代醫籍皆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臨牀應用,至今仍有參考價值。

《神農本草經》即記載茵陳「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奠定了其清熱利濕的基礎地位。《本草經疏》更進一步闡述其功效:「苦寒能燥濕除熱,濕熱去,則諸證自退矣,除濕散熱結之要藥也。」說明茵陳的苦寒之性,能有效去除體內濕熱,從而改善相關症狀。

《湯液本草》提及茵陳在治療黃疸方面的應用,指出其可作為君藥,佐以大黃或附子,根據寒熱情況調整配伍。這說明茵陳的應用並非單一,而是根據病情的寒熱虛實,靈活運用。 《本草正》則更深入地分析,指出茵陳適用於黃疸伴有濕熱者,若黃疸乾燥則需配合涼潤之品。 此處已非單純的「清熱利濕」,而是強調了辨證論治的重要性,需根據濕熱的盛衰,以及是否夾雜寒邪等因素,才能更好地發揮茵陳的功效。

《本草述鈎元》對茵陳的清熱利濕功效論述最為詳盡。文中提到茵陳能治療由七情、房勞、飲食不節等因素引起的濕熱黃疸,但對於因元氣虛損導致的黃疸則不適用。這說明茵陳雖能清熱利濕,但其作用並非針對所有黃疸,需辨明病因病機,方能有效施治。總而言之,茵陳的清熱利濕功效,並非簡單的單一作用,而是建立在辨證論治基礎上的,需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才能發揮其最佳療效。

5. 平肝息風

茵陳蒿,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具有「平肝息風」之效,但其機制並非直接作用於肝臟,而是透過其獨特的利濕退黃、清熱解毒之性,間接達到平肝息風的效果。

《神農本草經》記載茵陳「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名醫別錄》更指出其可「除頭熱」。這些記載暗示,茵陳能清解體內濕熱,而濕熱往往是導致肝陽上亢、風邪內擾的重要因素。肝陽上亢會引起頭暈目眩、頭痛、甚至抽搐等「風證」,而茵陳的清熱利濕作用,能有效抑制肝陽的亢盛,從而達到平肝息風的效果。

《本草正》提到「茵陳,用此者用其利濕逐熱,故能通關節,解熱滯,療天行時疾,熱狂頭痛」,此處也點明瞭茵陳的利濕解熱作用,與「平肝息風」息息相關。肝臟的正常運作,需要一個清淨的內環境,濕熱的淤積會干擾肝臟的氣血運行,導致肝失疏泄,從而引發一系列的肝陽上亢症狀。茵陳透過排除體內濕熱,改善肝臟周圍的環境,間接地發揮平肝息風的作用。

《本草正義》更進一步說明,即使是陰黃(與陽黃相對,多因虛寒導致)此類看似與濕熱無關的證候,茵陳也能應用,因為即使是陰黃,也常伴隨內蘊之熱。因此,茵陳的「平肝息風」功效,並非單純的針對肝臟,而是透過其廣泛的清熱利濕作用,間接改善臟腑功能,達到整體的平衡,從而達到平肝息風的功效。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醫籍對茵陳的使用,會根據病症的寒熱虛實有所調整, 需謹慎使用。

6. 清熱瀉火

茵陳蒿的清熱瀉火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其作用機制主要在於利濕退黃。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茵陳蒿「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奠定了其清熱瀉火的基礎。後世醫家多沿用此說,並加以豐富。《湯液本草》提及茵陳在治療黃疸(陽黃、陰黃)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其可佐以大黃、附子等藥物,根據寒熱虛實加減。這說明茵陳蒿的清熱瀉火功效並非單純的「瀉火」,而是根據病情需要,靈活運用,甚至可與溫熱藥合用。

《本草述鉤元》則進一步闡述茵陳的獨特之處:「發陳致新,與他味之逐濕熱者殊」,強調其利濕退黃的功效與其他藥物不同,並非單純的清熱,而是能滲利濕邪,使體內鬱積的濕熱得以排出。文中特別指出,茵陳適用於濕熱盛的黃疸,表現為小便赤澀;而小便清白者,則屬虛證,不宜使用。這說明茵陳的清熱瀉火作用,是針對濕熱蘊結的狀態,而非所有熱證都適用。

《本草正》則更進一步,指出茵陳的清熱瀉火功效在於「利濕逐熱」,能治療由濕熱導致的各種病症,如關節疼痛、發熱、痢疾等。但它也強調,茵陳不適用於陰黃中的虛寒證,需根據病情的寒熱虛實進行辨證施治。

綜上所述,茵陳蒿的清熱瀉火功效並非簡單地降低體溫,而是通過利濕、退黃,清除體內濕熱邪氣,達到清熱瀉火的效用。其運用需根據病情寒熱虛實,辨證施治,才能發揮最佳療效。

7. 利水滲濕

茵陳蒿,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利水滲濕之功效,源於其藥性之苦寒。多數典籍都提及茵陳蒿善於治療黃疸,而黃疸的成因多與濕熱相關,因此茵陳蒿的利水滲濕功效在治療黃疸中發揮關鍵作用。

《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疏》、《名醫別錄》等典籍,都記載茵陳蒿能治療「熱結黃疸」、「通身發黃,小便不利」,明確指出其針對濕熱導致的黃疸及小便不利等症狀的療效。《本草正》更進一步說明,茵陳蒿「用其利濕逐熱」,能治療因濕熱導致的關節疼痛、熱滯、甚至天行時疾等。

《湯液本草》則從臨牀應用角度闡述,茵陳蒿常作為君藥,配合其他藥物,治療不同類型的黃疸。例如,與大黃配伍治療濕熱型黃疸,與附子配伍治療寒濕型黃疸,說明茵陳蒿的應用靈活多變,可根據病情的寒熱虛實進行加減。

《本草述鈎元》則深入探討茵陳蒿利水滲濕的機理,認為茵陳蒿能「發陳致新」,與其他逐濕熱藥物不同,其滲利功效尤為突出。文章指出,茵陳蒿適用於大多數濕熱型黃疸,但對於因內傷導致的虛寒型黃疸則需謹慎使用。 它強調茵陳蒿治療黃疸,多從胃、脾、腎等臟腑入手,循序漸進地改善濕熱情況。總體來說,古籍對茵陳蒿利水滲濕功效的肯定,以及其在治療不同類型黃疸中的應用經驗,都充分展現了此藥物在中醫臨牀上的重要地位。

茵陳蒿的現代功效


1. 保肝利膽

茵陳之利膽退黃: 茵陳能鬆弛膽道括約肌,加速膽汁排泄,增加膽汁分泌,並增加膽酸、膽紅素的排泄量。6,7-二甲氧基香豆素為茵陳之有效成分,具有利膽退黃之效。

茵陳之保肝作用: 茵陳可保護肝細胞膜,防止肝細胞壞死。同時促進肝細胞再生及改善肝臟微循環。6,7-二甲氧基香豆素能降低CCl4致肝纖維化模型大鼠血清ALT、AST活性,升高ALB,降低ALB/球蛋白比例。亦有研究表明,茵陳水溶性多肽小鼠肌內注射亦有顯著之保肝作用,能增強小鼠Mф的吞噬能力。

2. 防癌抗腫瘤

茵陳蒿中的有效成分可調理身體之免疫系統,增強抵抗力,抑制腫瘤細胞生長擴散。茵陳煎劑可降低多種致癌物質誘發的致癌效應,如黃麴黴毒素、亞硝酸鈉和N-甲基胺等。茵陳水煎劑可降低食道癌病變發生率及嚴重程度,並下調病變組織中P53和CDK2的表達。茵陳煎劑亦能抑制小鼠ECA細胞生長,其機制為直接阻礙腫瘤細胞增殖。茵陳素能夠抑制人肺癌PAa細胞增殖,並將細胞阻滯於G0/G1期。

3. 降血脂

茵陳具有降血脂功效,其水浸液、乙醇浸液及揮發油均有降血壓作用。香豆素類化合物具有擴血管、降血脂及抗凝血等作用。茵陳煎劑可使實驗性高膽固醇血癥家兔血脂明顯下降,並減輕動脈壁粥樣硬化、減少內臟脂肪沈著,同時降低主動脈壁膽固醇含量。

4. 抗發炎

茵陳蒿具解熱、抗發炎之效,主要成分6,7-二甲氧基香豆素對正常小鼠體溫有顯著降低作用,亦對鮮啤酒酵母、2,4-二硝基苯酚致熱大鼠有明顯退熱作用。且6,7-二甲氧基香豆素對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蹠腫脹亦有對抗作用。

5. 抗菌抗病毒

茵陳具有顯著的抗菌功效,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溶血性鏈球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腦膜炎雙球菌等多種細菌,甚至對人型結核菌也有完全抑制作用。

此外,茵陳還具有較強的抗病毒活性,能抑制泌尿生殖系統沙眼衣原體,隨著濃度的增大,衣原體包涵體體積減小、數量減少,最後消失。茵陳煎劑還能抑殺波摩那型鈎端螺旋體,茵陳醇提物對陰道毛滴蟲有明顯抑制作用。

6. 止痛功效

茵陳中的6,7-二甲氧基香豆素具有止痛作用。此香豆素為一種天然化合物,在茵陳中含量較高,具有抗炎、鎮痛的作用。現代研究證實,6,7-二甲氧基香豆素能抑制環氧合酶的活性,從而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進而發揮止痛作用。

茵陳蒿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

茵陳蒿的炮製


過篩,揀去雜質,除去殘根,碾碎,再過羅去淨泥屑。《雷公炮炙論》:去根細銼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茵陳蒿注意事項:

  1. 非因濕熱引起的發黃忌服:茵陳蒿擅長清濕熱退黃疸,若發黃非因濕熱所致,服用茵陳蒿無效反傷身。
  2. 蓄血發黃者禁用:茵陳蒿具有活血化瘀作用,蓄血發黃者使用恐加重出血。
  3. 熱甚發黃,無濕氣者禁用:茵陳蒿屬溫性藥,熱甚發黃者服用易助熱生火。
  4. 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慎用:茵陳蒿可能促進經血,影響胎兒或嬰兒健康。
  5. 脾胃虛寒者慎用:茵陳蒿性偏熱,脾胃虛寒者服用易傷及脾胃。
  6. 高血壓患者應適當控制劑量:茵陳蒿具有降血壓作用,高血壓患者應謹慎使用,以免血壓過低。
  7. 小兒、老人和體弱者慎用:茵陳蒿藥性偏熱,刺激性較強,此類人羣使用時應謹慎控制劑量。

茵陳蒿相關的方劑


茵陳蒿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無尿及少尿頭痛黃疸膽囊炎慢性肝炎食道炎排尿困難皮膚搔癢高血脂原發性高血壓糖尿病膽結石動脈失眠傷寒痢疾感冒食道癌腦膜炎肺癌咳嗽肝纖維化濕疹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