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陳蒿

茵陳蒿

YIN CHEN HAO

  • 英文名稱: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 Herba Artemisiae Yinchenhao Virgate Wormwood, Capillary Wormwood, Capillary Wormwood Seedling
  • 別名:茵陳,因陳蒿,細葉青蒿,馬先,因塵,婆婆蒿,猴子毛,安呂草,茵蔯蒿,綿茵陳,野蘭蒿,白蒿,臭蒿,絨蒿
  • 來源: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茵陳蒿或濱蒿等的全草。春季幼苗高約三寸時採收;或秋季花蕾長成時採割。除去根及雜質,曬乾。生用。
  • 道地藥材:山西, 河北, 甘肅, 陝西, 四川, 遼寧, 山東, 河南, 安徽, 江蘇, 湖北, 福建, 台灣, 華東地區, 中南地區
  • 生長環境:路邊, 山坡, 草原, 路旁, 林緣, 河岸, 曠野, 坡地, 低山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茵陳蒿的傳統功效


1. 利濕退黃

茵陳蒿,其利濕退黃的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被廣泛應用。其作用機理,古人已有所闡述,並非單純地「利濕」,而是針對不同病機的精準運用。

《神農本草經》及多部後世本草如《神農本草經疏》、《名醫別錄》等,皆記載茵陳蒿主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這些記載說明,古人認為茵陳蒿的功效與體內濕熱密切相關,特別是黃疸,這種以身黃、小便不利為主要症狀的疾病。

《湯液本草》中提到,茵陳在治療陽黃和陰黃的方劑中皆佔據重要地位,可見其適用範圍較廣。陽黃多因濕熱外邪所致,陰黃則多與寒濕內蘊有關,但即使陰黃,也並非完全沒有熱邪,故仍可用茵陳,只是可能需要配合溫陽藥物,如附子,以達到溫陽利濕的目的,這與《本草正義》中所述「陰黃一證,雖曰虛寒,然亦內有蘊熱」的觀點相符。

《本草述鈎元》則更進一步分析茵陳的特殊之處:「發陳致新」,不同於其他逐濕熱藥。它能滲利,且對於濕熱交蒸的黃疸尤為有效。書中也提到,茵陳適用於濕熱盛的黃疸,小便赤澀者,而不適用於小便清白,屬虛寒的黃疸。此處點明瞭茵陳的適用症狀,並區分了虛實,避免了濫用。

總而言之,茵陳蒿的利濕退黃功效並非單一作用,而是通過其苦寒的特性,有效清除體內濕熱,從而達到治療黃疸等濕熱相關疾病的目的。其應用需根據病情的寒熱虛實,靈活運用,方能發揮最佳療效。

2. 止癢

茵陳蒿,歷代醫家皆認其具止癢功效,此功效主要源於其利濕解熱之特性。多部古典醫籍均有記載,本文將從其論述中,探討茵陳蒿止癢的機理。

《醫學入門》明確指出茵陳蒿「消遍身瘡疥」,直接點明其止癢作用。而其他典籍則從其利濕解熱的功效切入,間接說明其止癢機理。 《本草正義》認為茵陳蒿「味淡利水,乃治脾、胃二家濕熱之專藥」,並指出其能治療「下焦濕熱瘙癢」。這說明,許多瘙癢症狀,根源在於體內濕熱鬱積,而茵陳蒿的利濕解熱作用,則能有效清除這些致癢的濕熱之邪,從而達到止癢的目的。

《本草正》則進一步闡述,茵陳蒿的應用需辨證論治。 濕熱盛則腫脹,需加強滲利;燥熱則乾澀,則需佐以涼潤。 這說明,茵陳蒿止癢的效力,與體內濕熱的盛衰程度及性質有關。 書中也提到茵陳蒿能「解傷寒、瘴瘧火熱,散熱痰、風熱疼痛,濕熱為痢,尤其所宜」,說明其止癢作用不僅限於單純的濕熱,也涵蓋了其他因濕熱引起的瘙癢。

綜上所述,茵陳蒿止癢的功效,並非單純的表面作用,而是基於其利濕解熱的藥理特性,針對由濕熱內蘊所引起的皮膚瘙癢。 不同醫籍對其運用方式及適應症的描述,也提示我們,在應用茵陳蒿止癢時,需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辨證施治,方能達到最佳效果。

3. 清熱利尿

茵陳蒿,其清熱利尿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被廣泛應用於治療濕熱病症。

《神農本草經》及其後續諸多注釋如《神農本草經疏》、《神農本草經讀》等,均記載茵陳蒿能「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點明其治療濕熱、黃疸的功效。 《名醫別錄》更進一步指出其能「治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除頭熱,去伏瘕」,將其清熱利尿及消腫的功效具體化。

《湯液本草》中提及茵陳在治療黃疸的不同方劑中扮演重要角色,無論是濕熱型(茵陳梔子大黃湯)還是燥熱型(梔子檗皮湯),都顯示茵陳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其作用機制與濕熱的程度相關,可隨證調整。 韓祗和、李思訓的茵陳附子湯,則說明茵陳在寒濕型黃疸中也能發揮作用,佐以附子溫陽,說明茵陳的應用並非拘泥於單純的清熱利尿。

《本草述鉤元》則深入探討茵陳的功效與病機的關係。作者認為茵陳「發陳致新」,不同於其他逐濕熱藥物,其滲利之功尤為顯著。 書中詳細分析了不同類型黃疸的病因和茵陳的應用,強調茵陳適用於濕熱盛的黃疸,小便赤澀者,但對於虛寒型黃疸則需謹慎使用。 此書也提到茵陳在內傷濕熱中的應用,但需區分寒濕與濕熱,避免誤用。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對茵陳蒿的清熱利尿功效有著深入的研究和豐富的臨牀經驗。其作用機制並非單純的利尿,而是通過清熱、利濕、疏通經絡等多重途徑,達到治療濕熱病症的目的,其應用需根據病症的寒熱虛實靈活運用。

4. 清熱利濕

茵陳蒿,古稱茵陳,其清熱利濕功效自古以來備受推崇。多部古代醫籍皆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臨牀應用,至今仍有參考價值。

《神農本草經》即記載茵陳「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奠定了其清熱利濕的基礎地位。《本草經疏》更進一步闡述其功效:「苦寒能燥濕除熱,濕熱去,則諸證自退矣,除濕散熱結之要藥也。」說明茵陳的苦寒之性,能有效去除體內濕熱,從而改善相關症狀。

《湯液本草》提及茵陳在治療黃疸方面的應用,指出其可作為君藥,佐以大黃或附子,根據寒熱情況調整配伍。這說明茵陳的應用並非單一,而是根據病情的寒熱虛實,靈活運用。 《本草正》則更深入地分析,指出茵陳適用於黃疸伴有濕熱者,若黃疸乾燥則需配合涼潤之品。 此處已非單純的「清熱利濕」,而是強調了辨證論治的重要性,需根據濕熱的盛衰,以及是否夾雜寒邪等因素,才能更好地發揮茵陳的功效。

《本草述鈎元》對茵陳的清熱利濕功效論述最為詳盡。文中提到茵陳能治療由七情、房勞、飲食不節等因素引起的濕熱黃疸,但對於因元氣虛損導致的黃疸則不適用。這說明茵陳雖能清熱利濕,但其作用並非針對所有黃疸,需辨明病因病機,方能有效施治。總而言之,茵陳的清熱利濕功效,並非簡單的單一作用,而是建立在辨證論治基礎上的,需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才能發揮其最佳療效。

5. 平肝息風

茵陳蒿,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具有「平肝息風」之效,但其機制並非直接作用於肝臟,而是透過其獨特的利濕退黃、清熱解毒之性,間接達到平肝息風的效果。

《神農本草經》記載茵陳「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名醫別錄》更指出其可「除頭熱」。這些記載暗示,茵陳能清解體內濕熱,而濕熱往往是導致肝陽上亢、風邪內擾的重要因素。肝陽上亢會引起頭暈目眩、頭痛、甚至抽搐等「風證」,而茵陳的清熱利濕作用,能有效抑制肝陽的亢盛,從而達到平肝息風的效果。

《本草正》提到「茵陳,用此者用其利濕逐熱,故能通關節,解熱滯,療天行時疾,熱狂頭痛」,此處也點明瞭茵陳的利濕解熱作用,與「平肝息風」息息相關。肝臟的正常運作,需要一個清淨的內環境,濕熱的淤積會干擾肝臟的氣血運行,導致肝失疏泄,從而引發一系列的肝陽上亢症狀。茵陳透過排除體內濕熱,改善肝臟周圍的環境,間接地發揮平肝息風的作用。

《本草正義》更進一步說明,即使是陰黃(與陽黃相對,多因虛寒導致)此類看似與濕熱無關的證候,茵陳也能應用,因為即使是陰黃,也常伴隨內蘊之熱。因此,茵陳的「平肝息風」功效,並非單純的針對肝臟,而是透過其廣泛的清熱利濕作用,間接改善臟腑功能,達到整體的平衡,從而達到平肝息風的功效。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醫籍對茵陳的使用,會根據病症的寒熱虛實有所調整, 需謹慎使用。

6. 清熱瀉火

茵陳蒿的清熱瀉火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其作用機制主要在於利濕退黃。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茵陳蒿「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奠定了其清熱瀉火的基礎。後世醫家多沿用此說,並加以豐富。《湯液本草》提及茵陳在治療黃疸(陽黃、陰黃)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其可佐以大黃、附子等藥物,根據寒熱虛實加減。這說明茵陳蒿的清熱瀉火功效並非單純的「瀉火」,而是根據病情需要,靈活運用,甚至可與溫熱藥合用。

《本草述鉤元》則進一步闡述茵陳的獨特之處:「發陳致新,與他味之逐濕熱者殊」,強調其利濕退黃的功效與其他藥物不同,並非單純的清熱,而是能滲利濕邪,使體內鬱積的濕熱得以排出。文中特別指出,茵陳適用於濕熱盛的黃疸,表現為小便赤澀;而小便清白者,則屬虛證,不宜使用。這說明茵陳的清熱瀉火作用,是針對濕熱蘊結的狀態,而非所有熱證都適用。

《本草正》則更進一步,指出茵陳的清熱瀉火功效在於「利濕逐熱」,能治療由濕熱導致的各種病症,如關節疼痛、發熱、痢疾等。但它也強調,茵陳不適用於陰黃中的虛寒證,需根據病情的寒熱虛實進行辨證施治。

綜上所述,茵陳蒿的清熱瀉火功效並非簡單地降低體溫,而是通過利濕、退黃,清除體內濕熱邪氣,達到清熱瀉火的效用。其運用需根據病情寒熱虛實,辨證施治,才能發揮最佳療效。

7. 利水滲濕

茵陳蒿,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利水滲濕之功效,源於其藥性之苦寒。多數典籍都提及茵陳蒿善於治療黃疸,而黃疸的成因多與濕熱相關,因此茵陳蒿的利水滲濕功效在治療黃疸中發揮關鍵作用。

《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疏》、《名醫別錄》等典籍,都記載茵陳蒿能治療「熱結黃疸」、「通身發黃,小便不利」,明確指出其針對濕熱導致的黃疸及小便不利等症狀的療效。《本草正》更進一步說明,茵陳蒿「用其利濕逐熱」,能治療因濕熱導致的關節疼痛、熱滯、甚至天行時疾等。

《湯液本草》則從臨牀應用角度闡述,茵陳蒿常作為君藥,配合其他藥物,治療不同類型的黃疸。例如,與大黃配伍治療濕熱型黃疸,與附子配伍治療寒濕型黃疸,說明茵陳蒿的應用靈活多變,可根據病情的寒熱虛實進行加減。

《本草述鈎元》則深入探討茵陳蒿利水滲濕的機理,認為茵陳蒿能「發陳致新」,與其他逐濕熱藥物不同,其滲利功效尤為突出。文章指出,茵陳蒿適用於大多數濕熱型黃疸,但對於因內傷導致的虛寒型黃疸則需謹慎使用。 它強調茵陳蒿治療黃疸,多從胃、脾、腎等臟腑入手,循序漸進地改善濕熱情況。總體來說,古籍對茵陳蒿利水滲濕功效的肯定,以及其在治療不同類型黃疸中的應用經驗,都充分展現了此藥物在中醫臨牀上的重要地位。

茵陳蒿的古代典籍


茵陳蒿的現代功效


1. 保肝利膽

茵陳蒿在保肝利膽方面,現代藥理研究揭示其多重機制。利膽作用體現於能鬆弛膽道括約肌,加速膽汁分泌與排泄,進而增加膽酸及膽紅素的排出量,有助於消退黃疸。其中,6,7-二甲氧基香豆素被確認為關鍵有效成分,具顯著利膽退黃功效。保肝方面,茵陳蒿能穩定並保護肝細胞膜,預防肝細胞壞死,同時促進肝細胞再生及改善肝臟微循環。體外與動物實驗顯示,6,7-二甲氧基香豆素能顯著降低四氯化碳(CCl4)致肝纖維化大鼠模型血清中丙胺酸轉胺酶(ALT)與天門冬胺酸轉胺酶(AST)活性,提升白蛋白(ALB),並改善白蛋白/球蛋白比例。此外,茵陳蒿的水溶性多肽經研究證實亦具備顯著保肝效用,能增強小鼠巨噬細胞(Mφ)的吞噬功能。

2. 抗腫瘤

茵陳蒿的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其抗腫瘤作用主要體現在直接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

研究發現,茵陳水煎劑通過灌胃給藥,能夠抑制小鼠艾氏腹水癌細胞的生長;口服茵陳水提物則對移植MethA細胞的小鼠產生抗腫瘤效果。這些實驗結果表明,茵陳蒿的抗腫瘤機制與直接阻礙腫瘤細胞的增殖有關。

進一步研究發現,茵陳蒿中的活性成分具備抗腫瘤潛力。茵陳色原酮的合成衍生物Capi-s,在L-929和KB細胞實驗中展現出較好的抑瘤活性,且抑制效果優於茵陳色原酮本身。

另外,從茵陳乙醇提取物中分離出的薊黃素和茵陳色原酮結晶以及組分A、B、F,在體外均能抑制Hela細胞的增殖。 其IC50值分別為3.2×10-6 g/ml、3.4×10-6 g/ml、2.2×10-5 g/ml、4×10-6 g/ml和1.6×10-5 g/ml。

薊黃素和茵陳色原酮在體外實驗中,也展現出抑制Ehrlich腹水癌細胞增殖的作用。

3. 解熱作用

  • 解熱有效成分: 茵陳蒿中的活性成分,尤其是6,7-二甲氧基香豆素,具有顯著的降溫作用。
  • 解熱作用途徑: 6,7-二甲氧基香豆素能夠降低正常小鼠、大鼠的體溫。此外,它對多種原因引起的高燒,如鮮啤酒酵母、2,4-二硝基苯酚致熱大鼠和過期傷寒菌苗致熱家兔,均有良好的退熱作用。
  • 解熱作用速度與強度: 茵陳蒿醇提物比煎劑的解熱作用更快速且更明顯。實驗顯示,使用醇提物後,半小時內即可觀察到明顯的解熱效果,且能使體溫降至正常值以下。
  • 解熱作用持久性: 茵陳蒿醇提物的解熱作用可持續約1.5~2小時,之後體溫會略微上升,但5.5小時後會恢復正常。相比之下,茵陳煎劑的解熱作用較為緩慢,需0.5~1小時才會初顯解熱效果,且初期可能出現體溫上升的情況,直至5小時後才逐漸下降。

4. 其他功效

抗微生物作用:

  • 茵陳煎劑對波摩那型鈎端螺旋體具有抑殺作用,且在一定濃度下可溶解黃疸出血型、爪哇型、犬熱型、拜倫型等10種鈎端螺旋體。

驅蟲作用:

  • 茵陳水煎液對豬蛔蟲具有殺滅和麻痹作用,茵陳揮發油對豬蛔蟲和人蛔蟲均有麻痹作用。

保肝利膽作用:

  • 茵陳蒿退黃疸的功效與其利膽、保肝作用有關。

拮抗遺傳損傷作用:

  • 茵陳蒿蒸液對黃曲霉毒素B1 (AFB1) 誘發的小鼠骨髓細胞微核率、染色體畸變率和姐妹染色單體交換數具有抑制作用,且作用與劑量呈正相關趨勢,顯示其對AFB1誘發的細胞遺傳損傷有拮抗作用。

血型物質活性:

  • 茵陳含有較多的A型、B型血型物質。其粗提取物對O型人血清具有抑制抗B抗體和抗A抗體血凝作用的活性,可能通過中和O型母體內的IgG型抗A、抗B,使胎兒紅細胞免受這些抗體的特異性結合,從而起到保護作用。

對子宮及腸管的作用:

  • 茵陳水浸液、煎劑能興奮離體家兔和豚鼠的子宮,該作用可被苯海拉明所消除。
  • 茵陳水浸液、煎劑和醇提物對離體家兔腸管略有興奮作用。

防齲作用:

  • 茵陳的主要成分瀉鼠李素、茵陳色原酮都具有很強的防齲作用。

5. 抗病毒

現代藥理研究顯示中藥茵陳蒿在抗病毒方面具有潛在功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對孤兒病毒的抑制作用: 體外試驗表明,濱蒿(茵陳蒿的一個變種)在高濃度(110濃度單位,具體單位未明)下能夠抑制孤兒病毒的活性,這提示茵陳蒿可能具有廣譜抗病毒的潛力,但需要更多研究確認其對其他病毒的作用機制和有效濃度。
  • 對乙型肝炎病毒的影響: 茵陳的水煎液在體外試驗中顯示出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輕度抑制作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重要指標,其降低可能暗示病毒複製受到抑制。然而, "輕度抑制"的程度和臨床意義仍需進一步研究評估,並探討其作用機制。

6. 鎮痛

茵陳蒿中的主要成分6,7-二甲基七葉甙元具有鎮痛作用,其鎮痛效果已通過小鼠熱板法和醋酸扭體法得到驗證。具體而言,6,7-二甲基七葉甙元能有效提高小鼠在熱板實驗中的痛閾,並能顯著減少醋酸誘導的小鼠扭體反應,表明它具有中樞性和外周性的鎮痛效果。相較之下,茵陳色原酮僅在醋酸扭體法中表現出微弱的鎮痛效果,說明其鎮痛活性遠不及6,7-二甲基七葉甙元。

7. 抗菌

茵陳蒿的抗菌功效在現代藥理研究中顯示出其廣泛的抗菌譜,尤其在體外實驗中,茵陳煎劑對多種細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這些細菌包括常見的病原菌,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喉桿菌、炭疽桿菌、傷寒桿菌、甲型副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弗氏痢疾桿菌、志賀氏痢疾桿菌、腦膜炎雙球菌以及枯草桿菌。值得注意的是,10%濃度的茵陳煎劑能夠完全抑制人型結核桿菌的生長,而稀釋至1:100的濃度仍能抑制人型和牛型結核桿菌。

茵陳蒿精油也展現出顯著的抗菌活性。以1800倍稀釋的精油可以抑制枯草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對致病性皮膚真菌的抑制作用更強。即使將精油稀釋至160000倍,仍然能夠抑制腹股溝表皮癬菌、石膏樣小孢霉菌、星樣發癬菌、趾間發癬菌、紫色發癬菌的生長。茵陳蒿的抗真菌有效成分茵陳炔酮,以4000000倍的稀釋度仍能完全抑制紫色發癬菌,被認為是已知抗真菌物質中效價最高的一種。

茵陳蒿揮發油經過分餾後,總揮發油和高沸點揮發油(60℃~135℃)均具有抗淺層病原性霉菌的作用,其中高沸點揮發油的抗霉菌效價最強,分別為石膏樣毛癬菌(1/32000)、奧杜盎氏小孢子菌(1/32000)、絮狀表皮癬菌(1/64000)和狗小芽孢菌(1/16000)。低沸點揮發油(50℃)則沒有抗菌作用。

動物實驗進一步驗證了茵陳蒿揮發油的療效。在感染絮狀表皮癬菌的豚鼠模型中,局部外塗1%茵陳揮發油油膏治療3天後,皮損區域明顯縮小,鱗屑顯著減少,紅斑消失,皮屑霉菌培養轉為陰性。一周後,治療組豚鼠的皮損基本消退,周圍開始生毛,皮屑霉菌培養持續為陰性,兩周後痊癒。

8. 防癌抗腫瘤

茵陳蒿在抗癌與抗腫瘤方面展現多重現代藥理作用。其有效成分能調節免疫系統,增強身體抵抗力,並有效抑制腫瘤細胞生長與擴散。它能降低多種致癌物質,如黃麴黴毒素、亞硝酸鈉及N-甲基胺等,誘發的致癌效應。研究顯示,茵陳水煎劑可降低食道癌病變發生率及嚴重程度,並下調病變組織中P53和CDK2的表達,從細胞層面干預癌變進程。此外,茵陳煎劑能直接阻礙腫瘤細胞增殖,經證實可抑制小鼠ECA細胞生長。更具體地,其主要活性成分茵陳素,能顯著抑制人肺癌PAa細胞增殖,透過將癌細胞阻滯於G0/G1期,有效遏制其分裂週期,展現明確的抗腫瘤機制。

9. 降血脂

茵陳蒿的降血脂功效,在現代藥理研究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血脂水平降低: 茵陳煎劑在實驗性高膽固醇血癥家兔模型中,能夠顯著降低血清膽固醇水平。研究顯示,以3g/kg劑量的茵陳煎劑對高膽固醇血症家兔進行灌胃,持續2周和3周後,血清膽固醇分別下降 19.2mg%和30mg%。此外,β-脂蛋白的水平也觀察到明顯下降。
  • 抗動脈粥樣硬化: 除了降低血脂,茵陳還能減輕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在動物實驗中,茵陳煎劑可以明顯降低主動脈膽固醇含量,同時減輕動脈壁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顯示出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
  • 減少脂肪沉積: 茵陳的降血脂效應還體現在減少內臟脂肪沉著方面。實驗結果表明,茵陳可以有效減少實驗動物的內臟脂肪沉積,這也間接反映了其對脂類代謝的調節作用。
  • 成分作用機制: 茵陳中的有效成分,如香豆素類化合物,被認為是發揮降血脂作用的重要因素。香豆素類化合物具有擴血管、降血脂等生理活性,這些活性可能有助於改善血脂代謝,進而實現降血脂的效果。
  • 劑型影響: 研究中使用的茵陳水浸液、乙醇浸液及揮發油都顯示出降血壓作用,推測也可能對降血脂產生協同作用。

10. 抗發炎

茵陳蒿的抗發炎功效主要歸因於其活性成分6,7-二甲氧基香豆素。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此化合物能顯著對抗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蹠腫脹。角叉菜膠誘導的足部水腫是評估藥物抗急性發炎作用的經典動物模型,其機制涉及多種炎症介質的釋放。6,7-二甲氧基香豆素能抑制此類由化學刺激物誘發的組織水腫反應,展現其在減輕炎症反應方面的潛力。

11. 抗菌抗病毒

茵陳蒿的現代藥理分析顯示,其抗菌功效顯著,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溶血性鏈球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腦膜炎雙球菌等多種細菌,對人型結核菌更具完全抑制作用。茵陳亦具較強抗病毒活性,能抑制泌尿生殖系統沙眼衣原體,隨濃度增其包涵體體積減小、數量減少終至消失。其煎劑可抑殺波摩那型鈎端螺旋體;醇提物對陰道毛滴蟲有顯著抑制作用。

12. 止痛功效

茵陳蒿的止痛功效,經現代藥理研究深入分析,主要歸因於其內含的天然化合物6,7-二甲氧基香豆素。此香豆素在茵陳蒿中含量相對較高,並被現代科學證實具有抗炎與顯著的鎮痛作用。其核心作用機制在於,6,7-二甲氧基香豆素能精準地抑制體內環氧合酶(Cyclooxygenase, COX)的活性。環氧合酶是生物體內合成前列腺素的關鍵酶,而前列腺素是一類廣泛參與炎症反應、疼痛傳導以及發熱等生理過程的脂質類信號分子。透過有效抑制環氧合酶的活性,6,7-二甲氧基香豆素能夠顯著降低前列腺素的生成量,進而有效阻斷炎症刺激所引發的疼痛訊號傳遞,最終達到止痛的功效。此作用機制提供了茵陳蒿止痛潛力明確的現代藥理基礎。

茵陳蒿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

茵陳蒿的炮製


  • 過篩
  • 揀去雜質
  • 除去殘根
  • 碾碎
  • 再過羅去淨泥屑
  • 《雷公炮炙論》:去根細銼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茵陳蒿注意事項:

  1. 非因濕熱引起的發黃忌服:茵陳蒿擅長清濕熱退黃疸,若發黃非因濕熱所致,服用茵陳蒿無效反傷身。
  2. 蓄血發黃者禁用:茵陳蒿具有活血化瘀作用,蓄血發黃者使用恐加重出血。
  3. 熱甚發黃,無濕氣者禁用:茵陳蒿屬溫性藥,熱甚發黃者服用易助熱生火。
  4. 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慎用:茵陳蒿可能促進經血,影響胎兒或嬰兒健康。
  5. 脾胃虛寒者慎用:茵陳蒿性偏熱,脾胃虛寒者服用易傷及脾胃。
  6. 高血壓患者應適當控制劑量:茵陳蒿具有降血壓作用,高血壓患者應謹慎使用,以免血壓過低。
  7. 小兒、老人和體弱者慎用:茵陳蒿藥性偏熱,刺激性較強,此類人羣使用時應謹慎控制劑量。

茵陳蒿相關的方劑


茵陳蒿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無尿及少尿頭痛黃疸膽囊炎慢性肝炎食道炎排尿困難皮膚搔癢高血脂原發性高血壓糖尿病膽結石動脈失眠傷寒痢疾感冒食道癌腦膜炎肺癌咳嗽肝纖維化濕疹

茵陳蒿含有的化學成分


丁醛(Butyraldehyde), 糠醛(furfural), 桉葉素(Cineole), 葛縷酮(carvone), 側柏酮(Thujone), 側柏醇(Thujyl alcohol), 丁香油酚(eugenol), 異丁香油酚(Isoeugenol), 糠醇(Furfuryl alcohol), 歐芹腦(Apiol), 對-聚傘花素(p-cymene), 月桂烯(myrcene), α-蒎烯(α-pinene), β-蒎烯(β-pinene), 畢澄茄烯(Cadinene), 乙酸牻牛兒醇酯(Geranylacetate), α-薑黃烯(α-curcumene), 茵陳二炔(Capillene), 茵陳二炔酮(Capillin), 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 對-羥基苯乙酮(p-Hydroxyacetophenone), 大黃素(Emodin), 膽鹼(Choline), 馬慄樹皮素二甲醚(Esculetin dimethyl ether), 芸香甙(Rutin), 槲皮素-3-O-葡萄糖半乳糖甙(Quercetin-3-O-glucogalactoside), 山柰酚-3-O-葡萄糖半乳糖甙(Kaempferol-3-O-glucogalacetoside), 7-甲基香橙素(7-Methylaromadendrin), 鼠李檸檬素(Rhamnocitrin), 濱薊黃素(Cirsimaritin), 7-甲基馬慄樹皮素(7-Methylesculetin), 東莨菪素(Scopoletin), 蒿黃素(Artemetin), 紫花牡荊素(Casticin), 匙葉桉油烯醇(Spatulenol), 茵陳素(Capillarin), α-蒎烯(α-pinene), β-蒎烯(β-pinene), 檸檬烯(limonene), α-松油烯(α-terpinene), γ-松油烯(γ-terpinene), 月桂烯(myrcene), α-葎草烯(α-humulene), β-欖香烯(β-Elemene), 苯乙炔(Phenylacetylene), 茵陳烯酮(Capillone), 茵陳二炔酮(Capillin), 隆茵陳二炔(o-Methoxycapillene), 苯酚(Phenol), 鄰-甲苯酚(o-Cresol), 對-甲苯酚(p-Cresol), 間-甲苯酚(m-Cresol), 鄰-乙基苯酚(o-Ethylphenol), 對-乙基苯酚(p-Ethylphenol), 丁香油酚(eugenol), 棕櫚酸(Palmitic acid), 硬脂酸(Stearic acid), 亞油酸(Linoleic acid), 油酸(Oleic acid), 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 月桂酸(Lauric acid), 癸酸(capric acid), 已酸(Caproic acid), 丁酸(Butyric acid), 薁(Azulene), 茵陳素(Capillarin), 去氫鐮葉芹醇(Dehydrofalcarinol), 去氫鐮葉芹酮(Dehydrofalcarinone), 馬慄樹皮素二甲醚(Esculetin dimethyl ether), 茵陳色原酮(Capillarisin), 4-甲基茵陳色原酮(4-Methylcapillarisin), 6-去甲氧基-4-甲基茵陳色原酮(6-Demethoxy-4-methylcapillarisin), 6-去甲氧基茵陳色原酮(6-Demethoxycapillarisin), 中國薊醇(Cirsiliool), 濱薊黃素(Cirsimaritin), 芫花素(Genkwanin), 鼠李檸檬素(Rhamnocitrin), 茵陳蒿黃酮(Arcapillin), 異茵陳蒿黃酮(Isoarcapillin), 茵陳蒿酸(Capillartemisinin), 東莨菪素(Scopoletin), 異東莨菪素(Isoscopoletin), 茵陳蒿靈(Artepillin), 澤蘭甙元(Eupatorin), 異鼠李素(Isorhamnetin), 槲皮素(Quercetin), 異鼠李素-3-O-半乳糖甙(Isorhamnetin-3-O-galactoside), 異鼠李素-3-O-葡萄糖甙(Isorhamnetin-3-O-glucoside), 金絲桃甙(Hyperin), 咖啡酸(caffeic acid)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