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茵陳湯

甘草茵陳湯

GAN CAO YIN CHE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學摘粹》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極寒 (0.15)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8%
肝經 13%
脾經 13%
心經 13%
三焦經 9%
肺經 8%
膽經 4%
膀胱經 4%
大腸經 4%
心包經 4%
小腸經 4%
胃經
肝經
脾經
心經
三焦經
肺經
膽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心包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甘草茵陳湯中包含茵陳蒿,主要是因為茵陳蒿具有清熱利濕、疏肝利膽的功效。

茵陳蒿性寒,味苦,入肝、膽經,對於濕熱所致的黃疸、發熱、小便不利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甘草則性甘,味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補氣益陰的作用。

因此,甘草茵陳湯以茵陳蒿清熱利濕,甘草調和藥性,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濕熱黃疸的效果。

甘草茵陳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瀉火:梔子味苦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茵陳擅長清熱利濕,但對於熱毒熾盛、肝膽火旺者,單用茵陳恐難以完全奏效。梔子可協同茵陳,更有效地清熱解毒,降肝火,避免濕熱內蘊。
  2. 緩解肝膽濕熱:甘草茵陳湯常用於治療濕熱黃疸,而梔子可清泄肝膽濕熱,有助於解除肝膽鬱熱所致的黃疸,並促進膽汁分泌,利於排泄。

甘草茵陳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主要用於治療濕熱黃疸等肝膽疾病。其方中包含茵陳蒿、甘草、澤瀉等多種藥材,其中加入大黃,是基於中醫理論中的辨證施治原則。大黃性味苦寒,歸肝、脾、心包、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之效。在甘草茵陳湯中,大黃的作用主要是清利濕熱,幫助排除體內積聚的黃疸素,同時通過其瀉下作用,促進腸胃蠕動,加速濕熱邪氣從大腸排出體外,避免濕熱之邪久留於體內,加重病情。此外,大黃還能調節肝膽功能,對黃疸患者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因此,大黃在甘草茵陳湯中佔據重要位置,是該方劑發揮功效不可或缺的一環。

甘草茵陳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1. 調和藥性: 茵陳苦寒,性偏寒涼,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味甘,可緩解茵陳的寒性,調和藥性,使藥物更易於脾胃吸收,避免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
  2.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入脾經,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的作用。與茵陳配伍,可增強茵陳清熱利濕、退黃的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甘草茵陳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陽黃屬谷疸,腹滿尿澀者」,主要針對濕熱蘊結於中焦(脾胃)及下焦(膀胱)所導致的黃疸病症,其特徵為:

  1. 陽黃:黃疸色澤鮮明如橘色,屬濕熱實證,與陰黃(晦暗如煙燻)相對。
  2. 谷疸:因飲食不節(如酗酒、過食肥甘厚味),脾胃運化失常,濕熱內生,鬱蒸肝膽,膽汁外溢肌膚而成黃疸。
  3. 腹滿尿澀:濕熱壅滯中焦則腹脹;下注膀胱則小便短赤不利。

此證機理為「濕熱鬱結,膽汁不循常道」,故需清熱利濕、退黃通便。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茵陳(3錢)

  • 主藥,性微寒,味苦辛,歸肝、膽、脾經。
  • 功效:清熱利濕退黃,為治黃疸要藥,尤擅導濕熱從小便而出。
  • 配伍意義:針對濕熱鬱蒸的病機核心,《神農本草經》載其「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

(2) 梔子(3錢)

  • 性寒,味苦,歸心、肺、三焦經。
  • 功效:清泄三焦火熱,利尿通淋,兼涼血解毒。
  • 配伍意義:助茵陳增強清熱之力,並使濕熱從小便分消(「梔子豉湯」亦用其清鬱熱)。

(3) 大黃(3錢)

  • 性大寒,味苦,歸脾、胃、大腸、肝經。
  • 功效:瀉熱通腑、活血祛瘀,兼利膽退黃。
  • 配伍意義:通導腸胃積滯,使濕熱從大便而解(「釜底抽薪」之法),與茵陳上下分消濕熱。

(4) 甘草(2錢)

  • 性平,味甘,歸十二經。
  • 功效:和中緩急,調和諸藥。
  • 配伍意義:緩和大黃、梔子寒涼峻猛之性,保護脾胃,避免苦寒傷胃。

三、全方配伍特點與作用機理

  1. 清利並行
    • 上清(梔子)→ 瀉心肺之火;
    • 中調(茵陳、甘草)→ 疏肝膽濕熱兼護脾胃;
    • 下通(大黃)→ 瀉腸胃積滯。
  2. 二便分消:大黃通大便,茵陳、梔子利小便,濕熱從前後二陰排出。
  3. 標本兼治
    • 治標:退黃(茵陳、梔子)、瀉實(大黃);
    • 治本:調理中焦濕熱(甘草佐助)。

此方體現「通因通用」原則,以瀉代清,符合《傷寒論》「瘀熱在裏,身必發黃」的陽黃治法。

傳統服藥法


茵陳3錢,梔子3錢,大黃3錢,甘草2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甘草茵陳湯具有清熱利濕,退黃通便的功效,但是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損傷脾胃。

相關疾病


下腹脹氣胃腸脹氣皮膚顏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甘草茵陳湯, 出處:《醫學摘粹》。 組成:茵陳3錢,梔子3錢,大黃3錢,甘草2錢。 主治:陽黃屬谷疸,腹滿尿澀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