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陳梔子湯

YIN CHEN ZHI Z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7%
胃經 17%
脾經 14%
心經 7%
膀胱經 7%
三焦經 7%
膽經 7%
大腸經 7%
小腸經 4%
心包經 4%
肺經 4%
肝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膀胱經
三焦經
膽經
大腸經
小腸經
心包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茵陳梔子湯」,主要成分是:茵陳蒿、大黃、梔子、枳殼。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茵陳蒿具有清熱利濕、退黃、利水滲濕、清熱瀉火、平肝息風、清熱利尿和止癢等傳統功效。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梔子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包括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

茵陳梔子湯是中醫常用方劑之一,具有清熱利濕、退黃、利水滲濕、清熱瀉火、平肝息風、清熱利尿和止癢等功效。常用於治療濕溫、濕疹、濕瘡等疾患;退熱、退黃、縮肝等症狀;治療下焦濕熱瘙癢、足脛跗腫和濕瘡流水;具有止癢的作用。茵陳梔子湯性味苦辛,微寒,入肝膽經,可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治療水濕、水腫等相關症狀。常被用作平肝息風的輔助藥物,用於治療肝氣不舒、風邪內擾所導致的頭痛、頭暈、失眠等症。

茵陳梔子湯是中醫常用方劑之一,具有清熱利濕、退黃、利水滲濕、清熱瀉火、平肝息風、清熱利尿和止癢等功效。常用於治療濕溫、濕疹、濕瘡等疾患;退熱、退黃、縮肝等症狀;治療下焦濕熱瘙癢、足脛跗腫和濕瘡流水;具有止癢的作用。茵陳梔子湯性味苦辛,微寒,入肝膽經,可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治療水濕、水腫等相關症狀。常被用作平肝息風的輔助藥物,用於治療肝氣不舒、風邪內擾所導致的頭痛、頭暈、失眠等症。

傳統服藥法


茵陳3錢,大黃2錢,梔子1錢,枳殼1錢。
上銼作一貼。
水煎服。

方劑組成解釋


茵陳蒿性味苦、辛、寒,入肝、脾、胃經,具有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的功效。大黃性味苦、寒,入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梔子性味苦、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枳殼性味苦、辛、微溫,入肺、大腸經,具有行氣破結、消食導滯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因此脾胃虛弱、大便溏泄者慎用。
  2. 本方含有大黃,有刺激性,因此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3. 本方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副作用,如果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排尿困難尿道炎前列腺增生黃熱病多痰皮膚顏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茵陳梔子湯, 出處:《東醫寶鑑》卷六引《醫學綱目》。 組成:茵陳3錢,大黃2錢,梔子1錢,枳殼1錢。 主治:谷疸。

茵陳梔子湯, 出處:《古今醫徹》卷一。 組成:茵陳2錢,梔子1錢(炒),黃連1錢,車前子1錢(炒),澤瀉1錢,枳殼1錢,廣陳皮1錢,乾葛1錢。 主治:發黃,小便赤。

茵陳梔子湯, 出處:《明醫雜著》卷二。 組成:茵陳1錢,黃連(薑水炒)1錢,梔子1錢,白茯苓1錢,厚朴(薑水炒)1錢,木通1錢,白朮1錢,人參1錢,木香7分,白芍藥1錢半,乾葛1錢半。 主治:內瀉濕熱。主治:瘟黃。時氣發熱變爲黃病。

茵陳梔子湯, 出處:《醫學綱目》卷二十一。 組成:茵陳1錢,茯苓5分,山梔3錢,蒼朮(炒)3錢,白朮(炒)3錢,黃芩(生)6分,黃連2分,枳實(炒)2分,豬苓(去皮)2分,澤瀉2分,陳皮2分,防己2分,青皮2分。 主治:谷疸,趺陽脈緊,食谷即眩,風寒相搏,谷氣不清,胃中苦濁,濁氣不流,小便不通,身體盡黃。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