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茵陳蒿為茵陳梔子湯中不可或缺的藥材,其入藥原因主要有二:
一、 清熱利濕: 茵陳蒿性寒苦,善於清熱利濕,可有效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黃疸、小便不利、腹痛等症狀。此功效與梔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利濕的效果。
二、 疏肝利膽: 茵陳蒿具有疏肝利膽之效,可促進膽汁分泌,改善肝膽功能,對於濕熱阻滯肝膽所致的肝炎、膽囊炎等疾病亦有療效。
茵陳梔子湯中加入大黃,主要有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茵陳梔子湯以茵陳蒿、梔子為主,清熱利濕,但對於濕熱蘊結於中焦,兼有實熱者,單以清熱利濕之品恐力有不逮。大黃苦寒,瀉熱通便,可配合茵陳、梔子,更有效地清熱瀉火,使濕熱得以下泄。
2. 促進排泄:大黃具有瀉下作用,可促進腸道蠕動,加速濕熱的排泄。茵陳梔子湯主治濕熱黃疸,大黃的加入不僅清熱瀉火,更能促進膽汁排泄,減輕黃疸症狀。
茵陳梔子湯中加入梔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利濕退黃: 梔子性寒,味苦,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利濕退黃的功效。茵陳蒿善於清熱利濕,但對於濕熱蘊結,熱毒熾盛的黃疸病,單用茵陳蒿力度不足,需佐以梔子以增強清熱解毒之效。
2. 解毒保肝: 梔子除了清熱利濕外,還能解毒保肝。對於因濕熱鬱積於肝膽,導致肝氣鬱滯,肝膽濕熱的黃疸病患者,梔子能夠清熱解毒,疏肝利膽,減輕肝臟的負擔,促進肝功能恢復。
茵陳梔子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枳殼味苦辛,性微寒,歸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茵陳梔子湯主要治療濕熱黃疸,而濕熱鬱結於肝膽,則可導致肝氣鬱滯,氣機阻滯,出現腹痛、脅肋脹滿等症狀。枳殼的加入,可疏肝理氣,使氣機通暢,從而緩解腹痛等症狀。
- 消食導滯,助茵陳利濕:枳殼亦具消食導滯的功效,可幫助茵陳利濕,達到更好的利濕退黃效果。濕熱阻滯於腸胃,可導致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枳殼的加入,可消食導滯,促進腸胃蠕動,有利於茵陳利濕作用的發揮,從而更有效地清除濕熱,達到退黃止痛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茵陳梔子湯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谷疸」,即因飲食不節、濕熱內蘊脾胃,導致身目發黃、小便不利、胸悶腹脹等症。此類黃疸屬陽黃範疇,以濕熱鬱滯為核心病機,其特徵為黃色鮮明如橘,兼見煩渴、便秘、舌苔黃膩等熱象。
組成與方義分析
- 茵陳(3錢):為祛濕退黃要藥,性微寒,善清脾胃肝膽濕熱,利小便而導濕熱外出。其用量獨重,彰顯本方以「通利濕熱」為核心。
- 大黃(2錢):苦寒瀉下,攻積導滯,與茵陳協力使濕熱從二便分消。既能蕩滌腸胃鬱熱,又可活血化瘀,防黃疸久鬱致瘀。
- 梔子(1錢):清三焦火邪,尤擅解鬱熱,助茵陳利濕退黃,兼能涼血止血,防熱傷血絡。其性輕揚,可宣發鬱熱。
- 枳殼(1錢):理氣寬中,破滯消脹,針對「濕阻氣機」之病機,助氣行則濕化,兼防寒涼藥抑遏脾胃之弊。
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此方結構反映「清熱利濕為主,佐以通便行氣」之法:
- 清熱利濕:茵陳、梔子直接針對濕熱之邪,茵陳偏走下焦利尿,梔子偏清上中二焦鬱火,形成上下分消之勢。
- 通腑瀉熱:大黃通腑,既解濕熱膠結之困,又符合「治黃必通便」之經驗,使邪有出路。
- 調暢氣機:枳殼少量配伍,既助濕化(氣行則濕行),又防茵陳、大黃寒涼礙胃,體現「治濕需理氣」之思維。
總結
全方以「通利」為特點,濕熱從小便(茵陳)、大便(大黃)、體表(梔子宣發)多途徑外泄,氣機得暢(枳殼),契合「谷疸」濕熱蘊結中焦之病機,屬簡潔峻利之方。
傳統服藥法
茵陳3錢,大黃2錢,梔子1錢,枳殼1錢。
上銼作一貼。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因此脾胃虛弱、大便溏泄者慎用。
- 本方含有大黃,有刺激性,因此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 本方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副作用,如果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茵陳梔子湯, 出處:《東醫寶鑑》卷六引《醫學綱目》。 組成:茵陳3錢,大黃2錢,梔子1錢,枳殼1錢。 主治:谷疸。
茵陳梔子湯, 出處:《古今醫徹》卷一。 組成:茵陳2錢,梔子1錢(炒),黃連1錢,車前子1錢(炒),澤瀉1錢,枳殼1錢,廣陳皮1錢,乾葛1錢。 主治:發黃,小便赤。
茵陳梔子湯, 出處:《明醫雜著》卷二。 組成:茵陳1錢,黃連(薑水炒)1錢,梔子1錢,白茯苓1錢,厚朴(薑水炒)1錢,木通1錢,白朮1錢,人參1錢,木香7分,白芍藥1錢半,乾葛1錢半。 主治:內瀉濕熱。主治:瘟黃。時氣發熱變爲黃病。
茵陳梔子湯, 出處:《醫學綱目》卷二十一。 組成:茵陳1錢,茯苓5分,山梔3錢,蒼朮(炒)3錢,白朮(炒)3錢,黃芩(生)6分,黃連2分,枳實(炒)2分,豬苓(去皮)2分,澤瀉2分,陳皮2分,防己2分,青皮2分。 主治:谷疸,趺陽脈緊,食谷即眩,風寒相搏,谷氣不清,胃中苦濁,濁氣不流,小便不通,身體盡黃。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