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陳蒿湯

Yin Chen Ha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3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7%
胃經 17%
脾經 11%
三焦經 10%
心經 10%
膽經 6%
膀胱經 6%
肺經 5%
大腸經 4%
心包經 4%
小腸經 4%
肝經
胃經
脾經
三焦經
心經
膽經
膀胱經
肺經
大腸經
心包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2

方劑組成解釋

茵陳蒿湯以茵陳蒿為君藥,這是由於茵陳蒿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疸的功效。其味苦寒,善於清泄肝膽濕熱,並能利濕退黃,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黃疸、小便不利、發熱等症狀有著顯著的療效。

茵陳蒿湯中其他藥材,如澤瀉、豬苓等,也都是利濕退黃的藥物,與茵陳蒿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療效。因此,茵陳蒿作為君藥,是方劑組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

茵陳蒿湯中加入梔子,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一、清熱利濕:梔子性寒,味苦,具有清熱利濕、瀉火解毒之效。茵陳蒿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黃疸,梔子可助茵陳蒿清熱利濕,並解熱毒,減輕肝膽濕熱鬱結所致的黃疸、發熱等症狀。

二、涼血止血:梔子還具有涼血止血之效。若黃疸患者伴有血熱妄行之症,如鼻衄、便血等,梔子可幫助涼血止血,緩解出血癥狀。

總而言之,梔子在茵陳蒿湯中起到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作用,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濕熱黃疸的效果。

茵陳蒿湯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瀉火通便: 茵陳蒿湯主治濕熱黃疸,而大黃具有清熱瀉火、通便排毒之效,能促進濕熱之邪排出,降低肝膽的炎症反應,有助於緩解黃疸症狀。
  2. 促進茵陳蒿藥力發揮: 大黃性寒,可引導茵陳蒿的清熱利濕之力直達濕熱蘊結之處,並促進其藥性下行,加速病邪排出,提升療效。

主治功效


茵陳蒿湯:清熱利濕、退黃、清肝明目。茵陳蒿湯是中藥方劑之一,具有清熱利濕、退黃、清肝明目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濕熱黃疸、肝炎、膽囊炎等疾病。

古代中醫文獻《傷寒雜病論》裏記載了一種中藥配方,叫做“茵陳蒿湯”。這個藥方在現代的解釋和使用方法如下:

配方組成與用法:這個藥方由三種藥材組成。在古代的做法是,首先準備十二升的水,然後將茵陳這種草藥放入水中煮,直到水量減少到只剩下六升。接着再把剩下的兩種藥材加入鍋中,繼續煮至最後只剩三升的藥液。煮好後,要濾掉藥渣,將藥液分成三次服用。

茵陳蒿湯是中醫方劑中的經典方之一,主要用於治療濕熱黃疸。根據《傷寒論》中的記載,該方由茵陳、梔子、大黃三味藥組成,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的功效。以下將從方劑的組成、功效、適應症、用法用量、現代應用及研究進展等方面進行詳細的分析。

茵陳性微寒,味苦、辛,入肝、脾經,能清熱解毒、利濕退黃;梔子性寒,味苦,入心、肺、三焦經,能瀉火除煩、涼血解毒;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能瀉下通便、清熱解毒。三藥合用,共奏清熱利濕、退黃之功。

茵陳蒿湯的主要功效是清熱利濕、退黃。其作用機理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實現:

  1. 促進膽汁分泌:茵陳和大黃均能促進膽汁分泌,增加膽汁酸的排泄,有助於消除黃疸。
  2. 抗炎抗氧化:梔子和茵陳都具有較強的抗氧化活性,可以減少自由基的生成,減輕組織損傷。
  3. 抗菌消炎:三味藥材都有一定的抗菌作用,能夠抑制多種細菌生長,減輕感染症狀。
  4. 改善肝臟功能:通過清除體內濕熱,減輕肝臟負擔,恢復肝臟正常功能。

適應症:

  • 濕熱黃疸:表現為目黃、身黃、小便黃赤等症狀。
  • 急性或慢性肝炎:伴有濕熱內蘊者。
  • 膽囊炎:伴有黃疸者。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茵陳蒿湯的應用範圍逐漸擴大,並且在臨床實踐中得到了更多的驗證和支持。近年來的研究發現,該方對於肝炎、膽石症、膽囊炎等疾病均有較好的療效。此外,研究還揭示了茵陳蒿湯對免疫調節、抗腫瘤等方面的作

傳統服藥法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暈眩排尿困難心胸煩熱嘴裡發苦心情煩燥幼兒發黃幼兒嘔吐大便秘結食慾不振尿道炎慢性肝炎梅尼爾氏病瘧疾神經性厭食症原發性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黃熱病黃疸腹瀉

相同名稱方劑


茵陳蒿湯, 出處:《幼幼集成》卷四。 組成:茵陳蒿1錢5分,川黃柏1錢,黑梔仁1錢,燈心10莖。 主治:頭汗至頸而還,將欲發黃。

茵陳蒿湯, 出處:《聖惠》卷五十五。 組成:茵陳蒿1兩,赤芍藥1兩,甘草(炙,銼)1兩,木通(銼)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黃耆(銼)1兩,大黃(銼,炒)2兩。 主治:黃汗,身體熱不退,大小便不利。

茵陳蒿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四。 組成:茵陳蒿半兩,山梔子(去皮)半兩,柴胡(去苗)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桔梗(炒)半兩,牡丹皮半兩,貝母(去心)半兩,荊芥穗(去梗)半兩,升麻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半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切,焙)半兩,羌活(去蘆頭)半兩,獨活(去蘆頭)半兩,麻黃(去根節,煎去沫,焙)半兩,細辛(去苗葉)1分。 主治:癉瘧。發作有時,但熱不寒,頭痛不安,通身俱黑,大腸秘積,小便黃赤。

茵陳蒿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茵陳6兩,梔子14枚(擘),大黃2兩(去皮)。 主治:利小便,退黃逐熱。去熱,退渴。主治:濕熱黃疸,面、目、一身盡黃,黃色鮮明,腹微滿,口渴,小便不利,舌苔黃膩,脈沉數者。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爲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齊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爲瘀熱在裏,身必發黃。谷疸之爲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爲谷疸也。黃汗,身體四肢微腫,胸滿,不得汗,汗出如黃柏汁,由大汗出,卒入水所致。濕熱發黃,脈沉實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