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陳蒿湯

Yin Chen Ha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1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7%
胃經 17%
脾經 11%
三焦經 10%
心經 10%
膽經 6%
膀胱經 6%
肺經 5%
大腸經 4%
心包經 4%
小腸經 4%
肝經
胃經
脾經
三焦經
心經
膽經
膀胱經
肺經
大腸經
心包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茵陳蒿湯以茵陳蒿為君藥,這是由於茵陳蒿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疸的功效。其味苦寒,善於清泄肝膽濕熱,並能利濕退黃,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黃疸、小便不利、發熱等症狀有著顯著的療效。

茵陳蒿湯中其他藥材,如澤瀉、豬苓等,也都是利濕退黃的藥物,與茵陳蒿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療效。因此,茵陳蒿作為君藥,是方劑組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

茵陳蒿湯中加入梔子,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一、清熱利濕:梔子性寒,味苦,具有清熱利濕、瀉火解毒之效。茵陳蒿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黃疸,梔子可助茵陳蒿清熱利濕,並解熱毒,減輕肝膽濕熱鬱結所致的黃疸、發熱等症狀。

二、涼血止血:梔子還具有涼血止血之效。若黃疸患者伴有血熱妄行之症,如鼻衄、便血等,梔子可幫助涼血止血,緩解出血癥狀。

總而言之,梔子在茵陳蒿湯中起到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作用,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濕熱黃疸的效果。

茵陳蒿湯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瀉火通便: 茵陳蒿湯主治濕熱黃疸,而大黃具有清熱瀉火、通便排毒之效,能促進濕熱之邪排出,降低肝膽的炎症反應,有助於緩解黃疸症狀。
  2. 促進茵陳蒿藥力發揮: 大黃性寒,可引導茵陳蒿的清熱利濕之力直達濕熱蘊結之處,並促進其藥性下行,加速病邪排出,提升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茵陳蒿湯

組成與功效

茵陳蒿湯出自《傷寒論》與《金匱要略》,由以下三味藥材組成:

  • 茵陳蒿 (21.5克):清熱利濕,退黃疸,解毒消腫。
  • 梔子 (7克):清熱涼血,利膽退黃,止咳化痰。
  • 大黃 (7克):瀉下通便,清熱解毒,活血散瘀。

此方主要用於治療濕熱鬱蒸所致的黃疸,症狀可見身目俱黃,色如橘子,小便不利,腹部微滿,或伴有寒熱,食慾不振,頭暈目眩,心胸煩悶等。

藥材解析

  • 茵陳蒿:為君藥,是治療黃疸的主藥。張璐在《本經逢原》中指出茵陳蒿有兩種,其中葉細如青蒿者,名綿茵陳,專於利水,為濕熱黃疸要藥。《本經》記載其主治風濕寒熱,熱結黃疸,濕伏陽明所生之病,皆指綿茵陳而言。
  • 梔子:為臣藥,能清熱利濕,瀉三焦之火,輔助茵陳蒿退黃,並能除煩解渴。
  • 大黃:為佐藥,能瀉下通便,使濕熱之邪從下而去,同時能活血散瘀,加速黃疸消退。

治療原理

茵陳蒿湯的治療原理在於:

  1. 清熱利濕:茵陳蒿與梔子皆有清熱利濕之功,能清除體內濕熱之邪,使濕熱無法繼續燻蒸肝膽,從而阻斷黃疸的產生。
  2. 利膽退黃:梔子能利膽,促進膽汁排泄,使已生成的膽紅素能順利排出體外,從而減輕黃疸。
  3. 瀉下通便:大黃能瀉下通便,使濕熱之邪從下而去,同時也能促進膽紅素從腸道排出,加速黃疸消退。

簡而言之,茵陳蒿湯通過清熱利濕、利膽退黃、瀉下通便三方面的作用,達到治療濕熱黃疸的目的。

古籍觀點比較

  • 《本經逢原》/張璐: 強調茵陳蒿有兩種,治療黃疸主要用綿茵陳,並闡述茵陳蒿在不同方劑中的作用,例如在茵陳蒿湯中為君藥,在梔子柏皮湯中為佐藥,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中為使藥,分別治療不同證型的黃疸。張璐認為茵陳蒿專走氣分而利濕熱,若蓄血發黃則非此方所能治。
  • 《衛生寶鑒》/祝補齋: 提出茵陳蒿湯治療谷疸,症狀為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並指出身熱,不大便而發黃者,可用仲景茵陳蒿湯。
  • 《類證治裁》/林佩琴: 將黃疸分為濕熱與寒濕兩類,濕熱發黃用茵陳蒿湯,並在多處提及茵陳蒿湯治療濕熱發黃,小便不利等症狀。此外,林佩琴還將黃疸細分為黃疸、谷疸、酒疸、女勞疸、黃汗五種,並提出不同證型的治療方法。
  • 《本經疏證》/鄒澍: 認為發黃之濕並非外感之濕,而是體內濕熱鬱蒸所致。並以大承氣湯為例,說明藥物生用與熟用的不同,指出茵陳蒿湯先煎茵陳,後入大黃、梔子,是為了使茵陳的藥性先發揮作用。
  • 《皇漢醫學》/日本·湯本求真: 引用多部古籍,詳細闡述茵陳蒿湯的適應症、用法、加減變化等。湯本求真認為茵陳蒿湯主治小便不利,用於發黃之輕證,並強調本方證的黃疸色澤如橘子,小便不利,腹微滿。他還引用《瘟疫論》的觀點,指出茵陳蒿湯中大黃為專效,山梔次之,茵陳又其次之,並強調去大黃則無法有效治療。

臨牀應用與加減

茵陳蒿湯臨牀上主要用於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膽囊炎、膽管炎等疾病引起的濕熱黃疸。

根據病情需要,茵陳蒿湯可進行加減化裁:

  • 濕熱較重者,可加黃芩、黃連以增強清熱燥濕之力。
  • 小便不利甚者,可加茯苓、澤瀉以利水滲濕。
  • 腹脹滿者,可加厚朴、枳實以行氣消脹。
  • 大便祕結者,可加大黃用量或加芒硝以增強瀉下之力。
  • 若出現昏亂譫語,可加黃連、山梔子,或合用黃連解毒湯。
  • 若出現發狂,可加生地、牡丹皮、玄參,或合用桃核承氣湯。
  • 若黃疸明顯,可加茵陳、黃柏。
  • 若出現鼻血,可加犀角,或加用石膏。

注意事項

  • 茵陳蒿湯性寒涼,脾胃虛寒者慎用。
  • 孕婦及體弱者慎用。
  • 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忌食辛辣油膩之物。
  • 若服用後出現腹瀉次數過多或腹痛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總之,茵陳蒿湯是治療濕熱黃疸的經典方劑,臨牀應用廣泛,療效顯著。在使用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辨證施治,並注意相關的注意事項,以確保用藥安全有效。

傳統服藥法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暈眩排尿困難心胸煩熱嘴裡發苦心情煩燥幼兒發黃幼兒嘔吐大便秘結食慾不振尿道炎慢性肝炎梅尼爾氏病瘧疾神經性厭食症原發性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黃熱病黃疸腹瀉

相同名稱方劑


茵陳蒿湯, 出處:《幼幼集成》卷四。 組成:茵陳蒿1錢5分,川黃柏1錢,黑梔仁1錢,燈心10莖。 主治:頭汗至頸而還,將欲發黃。

茵陳蒿湯, 出處:《聖惠》卷五十五。 組成:茵陳蒿1兩,赤芍藥1兩,甘草(炙,銼)1兩,木通(銼)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黃耆(銼)1兩,大黃(銼,炒)2兩。 主治:黃汗,身體熱不退,大小便不利。

茵陳蒿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四。 組成:茵陳蒿半兩,山梔子(去皮)半兩,柴胡(去苗)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桔梗(炒)半兩,牡丹皮半兩,貝母(去心)半兩,荊芥穗(去梗)半兩,升麻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半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切,焙)半兩,羌活(去蘆頭)半兩,獨活(去蘆頭)半兩,麻黃(去根節,煎去沫,焙)半兩,細辛(去苗葉)1分。 主治:癉瘧。發作有時,但熱不寒,頭痛不安,通身俱黑,大腸秘積,小便黃赤。

茵陳蒿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茵陳6兩,梔子14枚(擘),大黃2兩(去皮)。 主治:利小便,退黃逐熱。去熱,退渴。主治:濕熱黃疸,面、目、一身盡黃,黃色鮮明,腹微滿,口渴,小便不利,舌苔黃膩,脈沉數者。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爲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齊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爲瘀熱在裏,身必發黃。谷疸之爲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爲谷疸也。黃汗,身體四肢微腫,胸滿,不得汗,汗出如黃柏汁,由大汗出,卒入水所致。濕熱發黃,脈沉實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