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方劑組成解釋
茵陳蒿在茵陳蒿湯中的關鍵作用,是清熱利濕,退黃之主藥
茵陳蒿味苦、辛,性微寒,歸脾、胃、肝、膽經。其最主要的功效就是清熱利濕、利膽退黃。在濕熱黃疸的病機中,濕熱之邪鬱結於肝膽,導致膽汁外溢,浸漬肌膚而發黃。茵陳蒿能有效疏利肝膽,使濕熱之邪從大小便排出,從而消退黃疸。正如中醫古籍所言:「茵陳為退黃之專藥。」
現代研究也證實,茵陳蒿具有利膽、保肝、抗炎等多重藥理作用。它能促進膽汁分泌和排泄,減輕肝臟損傷,抑制炎症反應,這些作用都直接支持了其在治療黃疸方面的功效。
茵陳蒿湯中加入梔子,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一、清熱利濕:梔子性寒,味苦,具有清熱利濕、瀉火解毒之效。茵陳蒿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黃疸,梔子可助茵陳蒿清熱利濕,並解熱毒,減輕肝膽濕熱鬱結所致的黃疸、發熱等症狀。
二、涼血止血:梔子還具有涼血止血之效。若黃疸患者伴有血熱妄行之症,如鼻衄、便血等,梔子可幫助涼血止血,緩解出血癥狀。
總而言之,梔子在茵陳蒿湯中起到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作用,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濕熱黃疸的效果。
茵陳蒿湯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瀉火通便: 茵陳蒿湯主治濕熱黃疸,而大黃具有清熱瀉火、通便排毒之效,能促進濕熱之邪排出,降低肝膽的炎症反應,有助於緩解黃疸症狀。
- 促進茵陳蒿藥力發揮: 大黃性寒,可引導茵陳蒿的清熱利濕之力直達濕熱蘊結之處,並促進其藥性下行,加速病邪排出,提升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方劑介紹

茵陳蒿湯主要功效是「清熱利濕,退黃解毒」,主要用來治療因「濕熱」引起的黃疸。
中醫認為「無濕不成疸」,可見濕氣是造成這種黃疸肝病的主要原因。古人發現當體內又濕又熱時,會導致肝膽功能失調,膽汁沒辦法正常排出,結果滯留在體內,讓皮膚和眼白變黃。
常見症狀包括:皮膚和臉色整體變黃(明亮像橘子一樣的黃)、發燒、腹部微微脹大、口渴但不想喝水、沒有食慾,甚至覺得噁心想吐、大便不順或便祕、流汗不順(可能只頭部出汗,脖子以下沒汗)、小便量少或不通暢,舌苔黃膩,脈象滑數。
傳統中醫認為, 體內的「濕氣」與「熱邪」鬱積在中焦(脾胃消化系統),讓脾胃運作不正常,肝膽也無法順利疏通、排出膽汁。

濕熱交蒸在皮膚,就讓人整個變黃。熱氣沒辦法從皮膚出汗排出,小便又不順,濕氣和熱氣就卡在身體裡,導致黃疸更嚴重。
體內火熱太多,會消耗體液,就會覺得口渴,小便也會變少。脾胃功能變差,會造成腹脹、不想吃東西,還可能出現噁心、想吐。
若濕熱卡得更嚴重,可能會出現只有頭部出汗、身體其他部位沒汗的現象。大便秘結、小便困難、舌苔黃膩、脈象滑數,這些都代表身體濕熱偏重。
汪昂在《醫方集解》中提到:「黃者,脾胃之色也。熱甚者,身如橘色,汗如皂汁……今便不利,身又無汗,故鬱而為黃。」
中醫五行學說中,黃色對應脾胃(土行)。生理上,脾胃精微物質充盈則面色紅黃隱隱;病理上,脾胃功能異常時,病色易顯露為黃色。
黃疸的黃色被歸因於脾胃病變的外在表現,強調病位在脾胃(含濕熱鬱滯的病理基礎)。
《黃帝內經》提到,「濕熱相交﹐民當病癉,癉者黃也」,強調濕熱交爭為黃疸主因。
《傷寒論》延伸提出「瘀熱在裏,身必發黃」(茵陳蒿湯證),與汪昂所述「鬱而為黃」機理一致。
黃疸在中醫裡可分為兩種,「陽黃」是因為體內濕熱太重所引起,皮膚發黃顏色鮮明,偏橘黃色。「陰黃」是因為體內寒濕偏重,皮膚發黃但顏色比較暗淡。
而茵陳蒿湯是專門用來治療「陽黃」(也就是濕熱型黃疸),其治療原理在於:
- 清熱利濕:茵陳蒿與梔子皆有清熱利濕之功,能清除體內濕熱之邪,使濕熱無法繼續燻蒸肝膽,從而阻斷黃疸的產生。茵陳蒿善於疏肝利膽,芳香化濁,為治濕熱黃疸首選之藥。
- 利膽退黃:梔子能利膽,促進膽汁排泄,使已生成的膽紅素能順利排出體外,導濕熱從小便排出,從而減輕黃疸。
- 瀉下通便:大黃能瀉下通便,使濕熱之邪從大便排出,同時也能促進膽紅素從腸道排出,加速黃疸消退。
簡而言之,茵陳蒿湯三藥皆為苦寒之藥,結合清熱利濕、清熱瀉火與通便三效,使濕熱從大小便兩路排出。所以原文說:「小便當利,尿如皂莢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方中雖僅三味藥,但配伍精當,重用茵陳,故以「茵陳蒿湯」命名。

提到「茵陳蒿湯」就要提到「茵陳五苓散」,這都是改善濕熱黃疸之常用方,功效均在清熱利濕退黃。
茵陳蒿湯清熱力強,兼有攻下作用,適用於濕熱黃疸偏熱重者。 茵陳五苓散利濕力強,沒有攻下(瀉下)作用,適用於濕熱黃疸偏濕重者。
雖然茵陳蒿湯最初是用來改善黃疸,但歷代資料紀錄,還可用來改善發熱、頭汗、腹脹、癃閉、中暑、口渴、頭暈、頭痛、瘧疾、煩躁、便秘、胸痺、身痛等症狀(註1)。
現代研究也證實,茵陳蒿具有利膽、保肝、抗炎等多重藥理作用。它能促進膽汁分泌和排泄,減輕肝臟損傷,抑制炎症反應,這些作用都直接支持了其在治療黃疸方面的功效。
近代中醫臨床對於茵陳蒿湯研究相當多,若歸納數百篇期刊論文,歸納統計可改善疾病如下:膽固醇結石、膽石症、急性膽囊炎、膽道感染、急性膽源性胰腺炎、急慢性胰腺炎、酒精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乙型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膽汁鬱積性肝損傷、妊娠期肝內膽汁鬱積症、阻塞性黃疸、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肝纖維化、肝硬化、肝性腦病、慢加急性肝衰竭、原發性肝癌、肝癌惡性腹水、膽管癌、慢性潰瘍性結腸炎、高脂血症、糖尿病、膿毒症、帶狀疱疹、變應性皮膚血管炎、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尋常型痤瘡、痤瘡、脂溢性脫髮、濕疹、多形性日光疹、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新生兒黃疸)...等等。
註1:吳思琪,郎燕,李嫚,等.茵陳蒿湯典籍考[J].河南中醫,2025,45(03)
傳統服藥法
【組成】 茵陳蒿六兩(約18克) 梔子十四枚(擘開,約12克) 大黃二兩(去皮,約6克)
【用法】 以上三味藥,先以水一斗二升(約2.4公升)煮茵陳蒿,煮至剩六升,再加入梔子與大黃,同煮至剩三升,去渣取汁,分為三次服用。服後小便應通暢,尿色如皂莢汁般紅澄,隔夜腹脹即減,黃疸隨小便排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茵陳蒿湯性寒涼,脾胃虛寒者慎用。
- 孕婦及體弱者慎用。
- 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忌食辛辣油膩之物。
相關證候
相同名稱方劑
茵陳蒿湯, 出處:《幼幼集成》卷四。 組成:茵陳蒿1錢5分,川黃柏1錢,黑梔仁1錢,燈心10莖。 主治:頭汗至頸而還,將欲發黃。
茵陳蒿湯, 出處:《聖惠》卷五十五。 組成:茵陳蒿1兩,赤芍藥1兩,甘草(炙,銼)1兩,木通(銼)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黃耆(銼)1兩,大黃(銼,炒)2兩。 主治:黃汗,身體熱不退,大小便不利。
茵陳蒿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四。 組成:茵陳蒿半兩,山梔子(去皮)半兩,柴胡(去苗)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桔梗(炒)半兩,牡丹皮半兩,貝母(去心)半兩,荊芥穗(去梗)半兩,升麻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半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切,焙)半兩,羌活(去蘆頭)半兩,獨活(去蘆頭)半兩,麻黃(去根節,煎去沫,焙)半兩,細辛(去苗葉)1分。 主治:癉瘧。發作有時,但熱不寒,頭痛不安,通身俱黑,大腸秘積,小便黃赤。
茵陳蒿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茵陳6兩,梔子14枚(擘),大黃2兩(去皮)。 主治:利小便,退黃逐熱。去熱,退渴。主治:濕熱黃疸,面、目、一身盡黃,黃色鮮明,腹微滿,口渴,小便不利,舌苔黃膩,脈沉數者。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爲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齊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爲瘀熱在裏,身必發黃。谷疸之爲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爲谷疸也。黃汗,身體四肢微腫,胸滿,不得汗,汗出如黃柏汁,由大汗出,卒入水所致。濕熱發黃,脈沉實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