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鎮肝丸中包含梔子,主要是利用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
梔子味苦、性寒,入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對於肝經熱盛、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口苦咽乾、煩躁易怒等症狀,梔子能起到清熱瀉火、降肝火的作用。此外,梔子還能涼血解毒,對於因熱毒所致的瘡瘍腫毒、皮膚紅腫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鎮肝丸中加入梔子,有助於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治療肝火亢盛、肝熱目赤等病症的效果。
鎮肝丸方劑中包含大黃,其原因主要有二:
- 瀉火解毒: 大黃味苦寒,入肝、大腸經,具有瀉熱解毒、清肝利膽之效。肝火上炎,或濕熱蘊結於肝膽,可致目赤腫痛、脅痛、口苦、煩躁等症。大黃能清熱瀉火,解毒散結,緩解肝膽濕熱所致的病症。
- 通腑泄熱: 大黃亦能通便泄熱,促進腸道蠕動,排出體內積熱。肝膽濕熱下注腸道,可導致便祕、腹痛、肛門灼熱等。大黃通便泄熱,可解除腸道積熱,輔助肝膽濕熱的清除。
因此,鎮肝丸中加入大黃,可起到清肝瀉火、解毒散結、通腑泄熱的作用,有助於治療肝膽濕熱引起的相關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鎮肝丸」主治「肝虛」。古代醫家所言「肝虛」包含肝血不足、肝陰虧損或肝氣虛弱等證候,常表現為目眩視昏、視物不清、眼澀疲勞、肢體拘攣或情緒不寧等症狀。此方以「鎮肝」為名,意在補肝之虛、平肝之氣,兼顧明目安神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補益肝腎,養血明目:
- 人參、山藥、甘草:益氣健脾,助後天之本以養肝血。
- 茺蔚子、柏子仁:養心血、潤肝燥,針對肝血不足所致之目澀神疲。
- 決明子、青葙子、甘菊:清肝明目,調節肝虛火旺所致視物昏花。
2. 疏風清熱,通竅醒神:
- 蔓荊子、防風、細辛:疏散肝經風熱,治頭目不清、脹痛。
- 地骨皮、玄參:清虛熱,防肝陰虛生內熱。
- 柴胡:疏肝解鬱,調達肝氣以防氣滯化火。
3. 利濕通絡,標本兼治:
- 車前子、白茯苓:利水滲濕,導邪下行,防濕熱上擾目竅。
- 地膚子:清利濕熱兼潤膚,輔助肝經濕熱疏散。
4. 安神定志,調和陰陽:
- 遠志:交通心腎,安神定志,緩解肝虛所致心神不寧。
- 蜜水為丸:甘緩和中,滋養肝脾,緩和諸藥之性。
綜合機制:
此方以「補肝體、疏肝用」為核心,結合益氣養血、清熱明目、利濕安神等法,多層次調理肝虛。既有補益(人參、山藥)以固本,又配伍疏風清熱(蔓荊子、防風)以治標,更顧及肝與心腎的互動(遠志、柏子仁),展現中醫「肝為剛臟,體陰用陽」的辨治思維。
適用推論:
從組成推測,此方可能對肝血不足兼風熱上擾的「眼目昏花、視力減退」或「虛性頭暈目眩」較為適宜,尤其適合勞神過度、肝血耗傷的體質。其命名「鎮肝」非一味鎮壓,而是通過補瀉並施,恢復肝之柔和特性。
傳統服藥法
蔓荊子(去白皮)1兩,地膚子1兩,人參1兩,茺蔚子1兩,決明子1兩,白茯苓(去皮)1兩,遠志(去心)1兩,防風(去蘆叉)1兩,青葙子半兩,地骨皮去土半兩,柴胡(去蘆)半兩,山藥半兩,車前子半兩,柏子仁(炒)半兩,玄參半兩,甘菊半兩,甘草(炙)半兩,細辛(去苗)1分。上為末,蜜水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食後米飲送下,1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鎮肝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四。 組成:全蠍1枚,麝香少許,酸棗仁1錢,腦子1分,辰砂1錢。 主治:小兒失心,驚氣風證。
鎮肝丸, 出處:《眼科龍木論》卷六。 組成:車前子1兩半,人參1兩半,茯苓1兩半,石決明1兩半,五味子1兩半,細辛1兩半,乾山藥2兩。 主治:瞳仁乾缺外障。
鎮肝丸, 出處:《眼科全書》卷三。 組成:人參、白茯苓、五味子、石決明、細辛、山藥、藁本、車前子、羌活、楮實子、夏枯草、石斛。 主治:肝臟勞熱,沉翳內障,眼前常見黑花。
鎮肝丸, 出處:《眼科龍木論》卷五。 組成:羌活2兩,石決明2兩,藁本1兩半,乾山藥1兩,細辛1兩,五味子1兩,茯苓1兩,車前子1兩,人參1兩。 主治:暴赤眼後,瞳人乾缺,生翳外障。
鎮肝丸, 出處:《異授眼科》。 組成:蒼朮8兩(米泔水浸),谷精草3兩,黃芩3兩,木賊3兩(去節),石決明1兩(煅),皂角末1兩。 主治:春來木旺之時,肝熱生風,眼熱赤腫,淚如雨,羞明怕日,不便開張。
鎮肝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二。 組成:山芋2兩,茺蔚子2兩,防風(去叉)1兩半,石決明(别研)1兩,車前子1兩,細辛(去苗葉)1兩,人參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柏子仁(研)1兩。 主治:驚振內障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