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堅丸僅由大黃一味藥物組成,而大黃性味苦寒,其寒性指數高達31,熱性指數為0,顯示其寒性遠大於熱性。因此,潰堅丸整體呈現明顯的寒涼屬性。方劑的寒涼之性,決定了其主要功能為瀉熱、通便、消腫,適用於實熱證候,例如熱結便秘、癰腫瘡瘍等症狀。 單味藥組成的方劑,其寒熱屬性取決於藥物本身的性質,潰堅丸的寒涼屬性便是由大黃的寒性所決定。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2%
胃經 12%
大腸經 12%
脾經 12%
心包經 12%
小腸經 12%
心經 12%
三焦經 12%
潰堅丸僅由大黃一味藥物組成,其藥性峻猛,主瀉下攻堅。從提供的經絡歸屬比例來看,大黃幾乎等量地分佈於肝、胃、大腸、脾、心包、小腸、心、三焦八條經絡。這暗示著潰堅丸的應用並非針對單一經絡的特定虛實證候,而是針對整體經絡阻塞不通,或積滯較為嚴重的病證。
由於大黃瀉下之力強勁,因此其適用於多個經絡積滯的情況,例如:
- 腑氣不通,大便秘結:大黃走大腸經,其瀉下作用可有效緩解大腸經氣滯不通所致的大便秘結。若伴隨腹部脹滿疼痛,則可見胃經、脾經亦受影響,大黃可兼顧疏通。
- 濕熱瘀阻,肝氣不舒:大黃走肝經,能瀉肝經濕熱,對於肝鬱氣滯、濕熱下注所致的腹痛、便溏等症狀亦有一定療效。
- 心火亢盛,煩躁易怒:大黃雖非直接入心經,但心火亢盛可循經絡向下影響大腸,出現便祕等症狀,此時大黃瀉下可起到間接清心瀉火作用。
- 脾胃濕熱,食慾不振:大黃瀉下可清除脾胃濕熱,但需注意,脾胃虛弱者不宜使用,否則會加重脾胃虛損。
總而言之,潰堅丸因其藥物單一、藥性峻猛,更適合於腑氣不通,積滯較重的實證,而非經絡虛證。 使用時需謹慎,並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服用,避免藥物過度使用造成身體損傷。 單從經絡角度分析,其作用更偏向於整體疏通,而非針對某一經絡的特定虛實證候。
傳統服藥法
生漆、大黃、麵粉各等分。
上藥練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30丸,白湯送下。
相同名稱方劑
潰堅丸, 出處:《産科發蒙·附錄》。 組成:生漆、大黃、面粉各等分。 主治:經閉血痼腹痛者。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