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蒺膏

痞蒺膏

PI JI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2%
胃經 12%
大腸經 12%
脾經 12%
心包經 12%
小腸經 12%
心經 12%
三焦經 12%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脾經
心包經
小腸經
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痞蒺膏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有二:

一、 瀉下通便,消瘀散結: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破血消癥之效。對於痞塊、積聚,以及因瘀血阻滯引起的便祕,大黃可起到瀉下通便、消瘀散結的作用。

二、 引藥下行,增強療效:大黃性寒,入脾胃經,可引導藥力向下,增強其他藥物的治療作用。痞蒺膏中其他藥物如枳實、延胡索等,也具有行氣消積的作用,與大黃配伍,可使藥力更強,更有效地治療痞塊積聚。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痞蒺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痞疾」,古代所述「痞疾」多指腹中結塊、脹滿疼痛或氣血壅滯之症。此膏外貼,透過皮膚滲透藥力,以攻逐積滯、消散結聚,適用於痞塊、癥瘕或氣血瘀阻之硬腫疼痛。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1. 主藥攻逐破結

    • 草麻子(蓖麻子):辛甘平,有毒,能「拔毒通竅、消腫迫膿」,古代多用其油性透皮之力,助他藥深入攻痞。其刺激之性可引局部氣血流通,破除瘀滯。
    • 烏棓子(五倍子):酸澀寒,具「收斂止血、散結消腫」之效,與草麻子相配,一散一斂,調節局部氣血,防破散太過。
    • 生大黃:苦寒沉降,瀉下攻積,外用可「化瘀血、消腫毒」,直接破瀉痞塊鬱熱與積滯。
  2. 輔藥透達藥力

    • 麻油+黃丹(鉛丹):熬製成傳統膏藥基質,麻油潤滲助藥吸收,黃丹具收斂生肌之效,並固定藥性。二者使膏藥黏附持續釋放藥力。
    • 阿魏:辛溫臭烈,為「消積化痞」要藥,善破血中瘀滯與痰食結聚,其揮發成分可助藥性穿透。
    • 麝香:辛香走竄,能「通經絡、開結滯」,引諸藥直達病所,增強穿透力與局部活血效果。

配伍邏輯與治療機理
全方以「破瘀消積」為主軸:

  • 蓖麻子+大黃:一從外拔毒,一從內瀉熱,共逐有形之結。
  • 五倍子+黃丹:收斂制約,防攻散傷正,成「散中有收」之勢。
  • 阿魏+麝香:芳香走竄,破解深層瘀滯,尤適久痞頑結。

此膏通過外貼,使藥力由表入裏,針對「氣滯血瘀成痞」之病機,直接作用於患處,避免內服傷胃之弊,體現中醫「內病外治」思維。

傳統服藥法


草麻子(去殼)半斤,烏棓子(打破)半斤,生大黃半斤。
上用油四斤半,春泡五日,夏泡三日,秋七日,冬十日,炸枯黑,撈去滓,稱淨油1斤,下飛過黃丹半斤,再上火熬,滴水成珠,看老嫩取下,待大溫再下阿魏末1兩,麝香末1錢,攪勻,收罐內。
用時以水燉化,攤細青布上貼之,化盡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痞蒺膏, 出處:《良朋匯集》卷五。 組成:萆麻子(去殼)半斤,烏棓子(打破)半斤,生大黃半斤。 主治:痞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