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朋彙集經驗神方

《良朋彙集經驗神方》,又名《良朋彙集》,是清代醫家孫偉(號望林)所著的一部重要醫方彙編。此書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刊刻問世,集結了作者及其醫界同儕、友人們長年累積的臨床經驗與秘傳方劑,旨在「濟物利人」,為病患提供有效的治療方法。

從書前數篇序言可見,《良朋彙集》的編撰過程及其核心精神。序一作者何廷楓開篇即闡述了疾病的根源在於「多欲」,與古代聖賢「修身養性」相對比,認為後世之人因奢侈過甚、私欲橫熾而易生疾病。 medicine 的起源追溯至神農嘗百草,歷經黃帝、扁鵲、孫思邈等醫學大家,強調醫者需具備高超的診斷技藝(望聞問切,察脈)以及「仁人愛人之心,良相燮理之術」。何序對孫偉先生給予極高評價,稱其年邁七旬,歸隱醫界五十餘年,名聲遠播,上紹聖賢之傳,下闡醫林之妙。他指出本書分為四科、一百三十一門(雖然書籍介紹稱132門),最初計劃梓成五卷,內容涵蓋了適應不同地域、氣候、階層患者的補瀉輕重之劑,是孫偉及其「良朋」們融會陰陽、合乎神明的「衛生之青囊」。

序二作者漢宸氏從更為哲學和養生的角度立論。他引述孔子「必也使無訟乎」的精神,認為「人得疾而治,弗若無疾而弗藥」,強調預防疾病的重要性。他探討了疾病與壽夭的關係,認為生命長短固然有天命因素,但能否「存養」並「修身」至關重要,若能盡心性天命、充仁義禮智,便可「不藥,兼可無疾」。漢宸氏結合《易經》「乾元」、「坤元」和《周書》「皇天無親,惟與善人」等經典,闡述順應自然、修德行善乃是卻病延年的根本「良方」。他讚揚了介紹此書的朋友張九錫的純正品德,並特別提到孫偉的朋友吳化善(字德倍)的樂善好施,尤其以舍贈益母丸廣濟婦女聞名。漢宸氏清晰地指出,孫偉「爰集諸方,願公事用,可謂不私其學矣」,而吳德倍則在刊刻上「缺於工本,非德倍無以成之」,足見此書乃是孫偉貢獻醫方、吳德倍資助付梓,「二君子者」共同促成的善舉,體現了「利澤及人」的仁人情懷。

序三由孫偉的同鄉黃公禾撰寫,提供了關於孫偉更為具體的個人經歷和本書的直接成書緣由。孫偉,諱偉,號望林,燕山人,七十六歲時寫下此序。他自述早年家貧,不願從事錢行糶米,轉而對醫術產生興趣並施藥濟人。其醫學生涯遍及江湖,曾在楚之常山賣藥數載,後回京城懸壺二十餘年,備受敬重。更曾進內院供事十四年,並授官,但因年邁告職還鄉。這豐富而曲折的經歷,為他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黃序提到,孫偉早年已將五十年醫學心得彙集成《經驗藏書》二卷並曾刷印行世。而《良朋彙集》的誕生,則是在康熙乙酉年(即成書前數年),孫偉與幾位老友舉行「朋之會」,談道德、說感應。會上,他遇到了吳化善(吳德倍),對其廣行善事深為敬佩。當孫偉提及自己又得許多奇方卻無從傳播時,吳德倍主動提出並首先捐資助刊,其他同道朋友也紛紛相助,這才促成了《良朋彙集》的刊刻。黃序明確指出,《良朋彙集》的特色在於「不蹤別書,不言脈理,不諳文法」,而是「皆大家與眾人所有經驗、應手家藏、海外異人種種秘方,雜集成書」,其目標是直接提供有效的方劑,「用方救人,效在項刻」,甚至達到「隔山一照,其病即靈」的奇效描述,雖然語帶誇張,但也從側面反映了編者對這些方劑療效的信心。

第四篇序雖然不完整,但也開宗明義地強調了醫術的責任重大,警示不精通醫術者會誤人性命,讚揚孫偉「惻隱滿腔,志存利濟」,再次確認了作者編書的仁厚動機。

綜合以上資訊,《良朋彙集經驗神方》的核心內容是一部大型的、實用導向的經驗方彙編。它共分一百三十二個病症門類,收載方劑約一千六百餘首,涵蓋了當時臨床常見的各類疾病,如中風、傷寒、中寒、瘟疫等。書中所載方劑,如給出的例子所示,直接列出藥材組成,並附有詳細的用法等資訊,體現了其作為臨床手冊的特點。這些方劑來源廣泛,既有孫偉本人的驗方,也集結了其醫界朋友、家庭珍藏、甚至來自不同地域或被認為有奇效的秘方。這使得《良朋彙集》具有匯集當時多元醫學知識的特徵。

這部書的價值首先體現在其豐富的經驗性。在理論醫學著作浩如煙海的背景下,孫偉及其「良朋」們選擇編纂一部純粹的驗方集,反映了當時部分醫家對實效的追求,以及民間醫學、家族醫學等非主流醫學知識的活躍。它為研究清代中醫的臨床實踐、藥物應用習慣、以及特定疾病的治療思路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同時,該書的成書過程也展示了清代醫界人際交往和學術交流的一種模式——通過朋友雅集、相互切磋、共同協作來完成醫學著作的編纂與出版,體現了一種非官方、基於情誼和共同志向的知識傳播與公益行為。吳德倍的資助,更是當時士紳階層參與醫療公益事業的一個例證。

然而,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良朋彙集》作為一部三百年前的著作,其內容必然受到時代的限制。書中所載方劑多是基於當時對疾病的認識和藥物的理解,部分理論和處方可能與現代醫學或中醫學的觀點存在差異。因此,如同書籍介紹所強調的,雖然具有重要的歷史和學術價值,但在現代臨床使用時,必須高度重視「辨證施治」,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和現代醫學診斷,謹慎參考,絕不可盲目套用。一些複雜或峻猛的方劑更應在專業指導下使用。

總而言之,《良朋彙集經驗神方》是清代醫家孫偉與一群志同道合的「良朋」們,基於深厚的臨床實踐和廣博的方劑收集,懷揣濟世利人的美好願望共同完成的一部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醫方著作。它不僅是一部實用的臨床驗方手冊,更是反映了清代醫學實踐特點、醫家交流模式以及士紳階層參與醫療公益活動的珍貴歷史文獻。其匯集各家經驗、強調實效的特點,使其在清代醫學史上佔有獨特的一頁,為後世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研究素材,同時也提醒著我們,醫學知識在傳承中需要不斷結合時代發展進行批判性思考與應用。


序一

序二 (1)

序二 (2)

序三

序四

卷之一 (1)

卷之一 (2)

卷之一 (3)

卷之一 (4)

卷之一 (5)

卷之一 (6)

卷之一 (7)

卷之一 (8)

卷之一 (9)

卷之一 (10)

卷之一 (11)

卷之一 (12)

卷之一 (13)

卷之一 (14)

卷之一 (15)

卷之一 (16)

卷之一 (17)

卷之二 (1)

卷之二 (2)

卷之二 (3)

卷之二 (4)

卷之二 (5)

卷之二 (6)

卷之二 (7)

卷之二 (8)

卷之二 (9)

卷之二 (10)

卷之二 (11)

卷之二 (12)

卷之二 (13)

卷之二 (14)

卷之二 (15)

卷之二 (16)

卷之二 (17)

卷之二 (18)

卷之二 (19)

卷之二 (20)

卷之二 (21)

卷之二 (22)

卷之二 (23)

卷之三 (1)

卷之三 (2)

卷之三 (3)

卷之三 (4)

卷之三 (5)

卷之三 (6)

卷之三 (7)

卷之三 (8)

卷之三 (9)

卷之三 (10)

卷之三 (11)

卷之三 (12)

卷之三 (13)

卷之三 (14)

卷之三 (15)

卷之三 (16)

卷之三 (17)

卷之三 (18)

卷之三 (19)

卷之三 (20)

卷之三 (21)

卷之三 (22)

卷之三 (23)

卷之四 (1)

卷之四 (2)

卷之四 (3)

卷之四 (4)

卷之四 (5)

卷之四 (6)

卷之四 (7)

卷之四 (8)

卷之四 (9)

卷之四 (10)

卷之四 (11)

卷之四 (12)

卷之五(外科) (1)

卷之五(外科) (2)

卷之五(外科) (3)

卷之五(外科) (4)

卷之五(外科) (5)

卷之五(外科) (6)

卷之五(外科) (7)

卷之五(外科) (8)

卷之五(外科) (9)

卷之五(外科) (10)

卷之五(外科) (11)

卷之五(外科) (12)

卷之五(外科) (13)

卷之五(外科) (14)

卷之五(外科) (15)

卷之五(外科) (16)

卷之五(外科) (17)

卷之五(外科) (18)

卷之五(外科) (19)

卷之五(外科) (20)

卷之五(外科) (21)

卷之五(外科) (22)

卷之五(外科) (23)

卷之五(外科) (24)

卷之五(外科) (25)

卷之五(外科) (26)

卷之五(外科) (27)

卷之五(外科) (28)

卷之五(外科) (29)

卷之五(外科) (30)

卷之五(外科) (31)

卷之五(外科) (32)

卷之五(外科) (33)

卷之五(外科) (34)

卷之五(外科) (35)

卷之五(外科) (36)

卷之五(外科) (37)

急救仙方序

卷之六(太平部) (1)

卷之六(太平部) (2)

卷之六(太平部) (3)

卷之六(太平部) (4)

卷之六(太平部) (5)

卷之六(太平部) (6)

卷之六(太平部) (7)

卷之六(太平部) (8)

卷之六(太平部) (9)

卷之六(太平部) (10)

卷之六(太平部) (11)

卷之六(太平部) (12)

卷之六(太平部)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