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

《良朋彙集經驗神方》~ 序一

回本書目錄

序一

1. 序一

太虛造物於無為,人以多欲而生疾。蓋動之機生乎靜,靜之變原適如其動。是以機有可畏而閒邪,存誠備物以當致用者也。昔古帝神成氏身居草莽之中,親執耒耜之器,相土之宜,樹藝五穀,稼穡既成,民知粒食之美。又恐生生之不遂,故嘗百草、味酸甜、辨苦辣、研寒熱、知溫涼,遇毒七十二,皆能神化而保全。位君臣、通佐使,開百世之醫宗,救萬民之疾苦。

斯時也,豈能逆料?夫後世之人盡皆生疾,而預為醫藥以瘳之乎?不然,聖人之心,體靜乎中,變通於外。思後世之人,必有以聲色之眩於耳目者,嗜欲之生於口腹者,不節不和,而觸乎疾矣。雖欲全夫天命之正,順夫生生之理,何可得乎?故為醫藥而救疾苦,備物於始,致用於終也。

帝軒轅君天下,商岐伯,參天地,法陰陽,擬五臟,配六腑,著《素問》、《內》、《難》經。周扁鵲,遇長桑、飲上池,洞肺腑、見肝膈,識齊君於未病之先,使二豎奔入膏盲之內。迨夫漢有淳于意,晉有王叔和,唐有孫思邈、韋慈藏,元有朱丹溪,是數子者醫中良,拔萃於眾者也。

上繼夫聖君之緒,下授夫遺經之傳,通乎神明,合乎鬼神,知夫吉凶休咎,識夫生死存亡,精誠於一,而其所著述者,悉皆大備。然吾觀古之人,率皆質性醇樸,道德流行,日以修身養性為事,頤養天和,無所戕賊,所以罕疾。即不幸而致疾者,其惟命也。夫若今之人剛不然,奢侈過甚,私欲橫熾,不能存養。

諸以動而有侮,易於生疾。但古今不一,氣數不同,所以聖君賢相以及歷代明醫,為能參乎風俗,審乎時勢,斟酌盡善,調劑咸宜,方書行世,皆準古以宜今者也。且醫者每於三指之下,一息之間,得其浮沉遲數,望聞問切,六脈根原,窮通壽夭,由斯定矣。故珍脈之法,先調已息,以俟人息,凡四十五動者一息耳。

抑過與不及,皆為病脈。如二則敗矣,三則遲矣,四則平矣,六則數矣,七則極矣,八則脫矣,九則死矣。用劑者不可匆忙,察病者不可倉卒。若不有仁人愛人之心,良相燮理之術,何以能造補天浴日之功乎?今望林孫先生年邁七旬,歸隱於醫幾五十餘年矣,士大夫、童叟無不知名者。上紹夫聖賢之傳,下闡夫醫林之妙,著有脈訣、秘方經驗者居多矣。

分為四科,列有百三十一門,梓成五卷,欲以壽世。誠恐用之者有南北東西之異,清濁厚薄之氣,貧賤富貴之家,補瀉輕重之劑,類而分之,輯而編之,悉皆通乎陰陽,合乎神明,豈非衛生之青囊也哉!吾故曰:有仁人之心,良相之術,先生其當之毋讓云爾。

敕授中憲大夫上都何廷楓

漢宸氏拜題於紹正堂並書

白話文:

[序一]

宇宙萬物由虛無中自然生成,人類因慾望過多而生病。事物的運動是由靜態開始,靜態的變化最終會回到它的動態。因此,機緣令人敬畏,我們需要防範邪惡,保持誠信,準備好各種資源以供隨時使用。古時神農氏住在荒野,親自耕種,根據土地的特性種植五穀,作物成熟後,人們知道了糧食的美好。為了確保生命延續,他嘗試了各種植物,品嚐酸甜,辨別苦辣,研究寒熱,瞭解溫涼,甚至遇到七十二種毒素,都能神奇地化解並保全自己。他定義了君臣佐使之藥物關係,開創了醫療的宗派,拯救了眾多百姓的痛苦。

當時,他怎能預料到後代的人們都會生病,因而提前準備醫藥來治療呢?但聖人的思維,內心平靜,外部靈活。他預見未來的人們,會被聲音和色彩迷惑,會因口腹之慾而生病,生活不節制,不和諧,疾病就會找上門來。即使想遵循天命,順應生命的本質,又怎能實現呢?因此,他製造醫藥來救治疾病,從一開始就準備好所有需要的物品,直到最後使用它們。

黃帝統治天下,與岐伯商討醫學,參照天地規律,遵循陰陽法則,模仿五臟功能,配對六腑作用,寫下了《素問》、《內》、《難》等醫經。扁鵲在周朝,遇見長桑,飲用了仙水,洞悉五臟六腑,能見肝膈,預知齊君的疾病,使兩個小鬼逃入深處。漢代有淳于意,晉代有王叔和,唐代有孫思邈、韋慈藏,元代有朱丹溪,這些都是醫學界的佼佼者。

他們繼承了聖賢的遺志,傳承了古籍的智慧,理解神明的旨意,洞察生死存亡,專注於一件事,他們的著作全面而豐富。然而,我看古人,大多性情純樸,道德盛行,每天以修身養性為己任,保護天賦的和諧,不會受到傷害,所以很少生病。即便不幸生病,那也是命中註定。如今的人卻不同,生活奢華,私慾泛濫,無法自我修養。

由於活動過度,容易生病。但古今不同,氣候環境也不同,所以聖賢和歷代名醫,能夠根據風俗,審視時局,權衡利弊,調配藥方,讓醫書流傳於世,都遵循古訓,適應現狀。醫生在診斷時,能在瞬間判斷出脈搏的浮沉緩急,通過望、聞、問、切,瞭解六脈根源,判斷健康與壽命,由此決定治療方案。因此,珍視脈象的方法,首先要調整自己的呼吸,等待對方的呼吸,通常45次跳動是一次呼吸。

過快或過慢,都是病態的脈象。如兩次跳動是虛弱,三次跳動是遲緩,四次跳動是正常,六次跳動是快速,七次跳動是極限,八次跳動是衰竭,九次跳動是死亡。使用藥物不能匆忙,觀察病情不能草率。如果沒有仁愛之心,沒有良好的治理方法,怎能創造補天浴日的偉大功績呢?

現在,林孫先生已經七十多歲,從事醫學研究近五十年,無論是官員還是普通百姓,都認識他。他繼承了聖賢的遺志,闡釋了醫學的奧妙,撰寫了許多脈訣、祕方和經驗。他將醫學分為四個部分,列出了131個主題,編纂成五卷,想要以此造福世人。他擔心使用者來自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氣候和經濟狀況,所以他將藥物分類,編輯成冊,全都符合陰陽原理,契合神明的旨意,這難道不是維護健康的寶典嗎?所以我說,有仁愛之心,有良好的治理方法,林孫先生就是這樣的人,他應該接受這個稱號,而不應推辭。

敕授中憲大夫上都何廷楓 漢宸氏拜題於紹正堂並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