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朋彙集經驗神方》~ 序二
序二
1. 序二
辛卯之冬十月下旬,友人張九錫持書一帙,題其簽則云《良朋彙集》。而謂予曰:是孫望林之異方也,或出諸海外,或受諸異傳,百法百驗,治無不效,而疾無不去者矣。予曰:是良方也,非異術也。昔孔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言全人之明德既明,自然有以畏服民之心志,故訟不待聽,而自無也。若人得疾而治,弗若無疾而弗藥。
九錫曰:信斯言也,宜莫無疾。於曰:疾病之生系乎人,夭壽之數在乎天也。蓋天地之造化曰命,人物之靈明曰性,故命無不齊而性有不一。九錫曰:何為而然乎?予曰:為其不能存養而全夫天也。若存養之功至,而修身之行齊,則無疾病而不至於夭矣。向使存養之功未至,而修身之方無術,則生乎疾病,而有以至乎夭矣。
白話文:
辛卯年冬天十月下旬,朋友張九錫帶來一本書,書簽上寫著「良朋彙集」。他說這本書是孫望林的奇方,可能是從海外得到,也可能是從秘傳中學到的,裡面有一百種方法,治病百試百靈,沒有一種病治不好的。我說這些都是好方法,不是什麼奇術。孔子曾說過:「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意思是說,如果人的道德修養高尚,自然能讓人心悅誠服,就不需要訴訟,訴訟自然就沒有了。同樣的道理,人得病了才治病,不如不生病就不用吃藥。
張九錫說:「說得有道理,那麼人就應該都不生病了?」我說:「疾病的產生跟人本身有關,壽命的長短則由天決定。天地之間的造化叫命運,人世間的智慧叫本性,所以命運都是一樣的,但人的本性卻不一樣。」張九錫問:「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說:「是因為人們不能好好保養身體,才能完完全全地順應天命。如果能好好保養身體,行為舉止端正,就不會生病,也不會短命。如果不能好好保養身體,也沒有修養身心的方法,就會生病,甚至會早夭。」
故孟子曰: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人能盡乎心性天命,而充乎仁義禮智,非但勿藥,兼可無疾矣。故則澄其源而清其流者也。雖雍容乎義理,涵養乎萬物,而無不自得矣。故《易》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充天。不寧唯是不見。夫異人之用異術乎?傳有之曰: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徵為五聲,淫生六疾。
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分為四時,序為五節,過則為菑,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由此觀之,若不節不時,則蹈於淫而生於疾矣,此疾之所由來者也。若能戒懼乎諸疾,慎守乎四時,豈猶有他虞者乎?故《易》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從事於斯,此即良方也。
白話文:
所以孟子說:生命的天命不可違背,要修養自身以等待它,這就是立命的道理。人若能盡心盡性,遵循天命,充實仁義禮智,不僅能免除藥物,更能無病無災。這就好比澄清源頭,才能使水流清澈。即使在義理中悠然自得,涵養萬物,也都能心滿意足。正如《易經》所說:「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充天。」不只是這些道理,還有其他更深奧的道理。
那些異人使用的奇術,古籍記載:天有六氣,滋生五味,顯現為五色,徵兆為五聲,過度就會產生六種疾病。
六氣指的是陰、陽、風、雨、晦、明。分為四季,順序為五節,超過就會變成災禍。陰氣過盛則生寒疾,陽氣過盛則生熱疾,風氣過盛則生末疾,雨氣過盛則生腹疾,晦氣過盛則生惑疾,明氣過盛則生心疾。由此可見,如果不節制,不順應時令,就會沉迷於過度,而產生疾病,這就是疾病的根源。若能對疾病戒懼,謹慎遵循四季規律,又何必擔心其他禍患呢?正如《易經》所說:「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遵循這些道理,這就是良方。
允若斯言,保合性命,克盡存養,非但不藥,兼可無疾。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與善人。由此觀之,則人之所養而可以參夫天也,何疾可言哉!吾故曰:疾病之生,系乎人;夭壽之數,在乎天也。夫乾坤者,天地之蘊奧也:天地者,大陰陽也。天動乎上,地功乎下,日月並行而不息,萬物並育而不害,是其為天也。
何為而無疾乎?《詩》云: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是天有於穆之德也。人物者,小陰陽也。男動乎上,女靜乎下,出作而入息,隨時以休養,又何從而生疾乎?昔伏羲造書契,神農嘗百草,黃帝制方書,是三聖者,使民知夫心性天命,合乎仁義禮智,而趨吉避凶也。自三代之下,喜怒混乎中,嗜欲感乎外,以致聖賢之道,榛蕪於草莽之間也,豈不傷哉!今友人九錫,資性粹美,學問純正,人非善不交,物非善不取,是所謂善人也,信人也。然九錫之學,乃法之於吳德倍,與德倍為翁婿,則德倍之為人,不言而可知矣。
白話文:
如果能做到這些,就能保護生命,盡心養護身體,不僅可以不用吃藥,還能免除疾病。因此,《周書》上說:「皇天無親,惟與善人。」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人可以通過修養自己來效法天道,怎麼還會生病呢?所以我說:疾病的產生,是由人自身造成的;壽命的長短,則由上天決定。
天地是乾坤的奧秘,而乾坤是陰陽的本源。天在上面運行,地在地下承載,日月不停地運行,萬物一起生長而不互相傷害,這就是天道的運作。
為什麼可以沒有疾病呢?《詩經》中說:「維天之命,於穆不已。」這就是說,天擁有廣大無私的恩德。人也是陰陽的微小體現,男人在上面活動,女人在下面靜止,出去工作,回來休息,順應時節休養生息,又怎麼會生病呢?
過去伏羲氏創造文字,神農氏嚐百草,黃帝制定醫書,這三位聖人都是為了讓百姓了解自己的天性、命運,遵循仁義禮智,趨吉避凶。然而自三代之後,人們喜怒混雜,嗜欲外露,導致聖賢之道在草莽之中被遺忘,實在令人痛心!
現在您的朋友九錫,天資聰穎,學識淵博,交友以善為本,取物以善為準,這就是所謂的「善人」,也是「信人」。而九錫所學的醫術,源自於吳德倍,他與吳德倍是翁婿關係,由此可見吳德倍的人品,不用多說也能明白。
望林者,德倍之友也。望林從事於醫久矣,爰集諸方,願公事用,可謂不私其學矣。然缺於工本,非德倍無以成之。予謂望林雖有醫國之手。非德倍無以立也;德倍雖有樂善之心,無望林何以顯也。二君子者庶乎仁人矣。然其利澤及人者,有仁人之功矣。故孔子曰:如其仁,如其人,二君子可以當之。
是集也,工本繁劇,非一二人可成。泊多諸賢樂成是集,悉難盡舉,正所謂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然二君之德,非九錫無以明,九錫之言,非予述之不能備。故略申鄙疏之懷,以俟後之君子,其或有感於斯文,而珍藏於世。更可以壽人也,於是乎序。
時康熙五十年十月下旬天水秦宗仙序
白話文:
望林是一位品德高尚的朋友。他從事醫術已久,因此收集了許多醫方,希望能用於公眾事務,可見他不私藏自己的學問。然而,這些醫方缺少工本,沒有德倍的幫助就無法完成。我認為望林雖然擁有醫治國人的高超醫術,但沒有德倍就無法立足;德倍雖然有樂善好施的仁心,但沒有望林就無法顯揚。這兩位君子都是仁人,他們對世人的恩惠,體現了仁者的功德。所以孔子說:「如果真有仁人,這兩位君子可以當之無愧。」
這本書的工本繁複,不是一兩個人就能完成的。許多賢人樂於促成這本書的出版,實在難以一一列舉,正如孔子所說:「魯國沒有君子嗎?那從哪裡找到呢?」然而,這兩位君子的德行,非九錫的封賞不能彰顯,而九錫的內容,不是我所能盡述的。因此,我只略述自己的粗淺想法,等待後來的君子們。如果他們能有所感觸,並將這本書珍藏於世,那就足以造福後世了。這就是我寫作序言的緣由。
康熙五十年十月下旬 天水秦宗仙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