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

《良朋彙集經驗神方》~ 卷之四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2)

1. 痞疾門

牛黃丸,專治小兒痞疾

雄黃(一錢五分),蜈蚣(二條,去頭足砂鍋內炒),蘆薈,阿魏,天竺黃(各三分),牛黃(一分)

共為末,化黃臘一兩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退熱再服九丸則塊消,服十一丸全好。雞子清合藥吃亦可,黃酒送下。

又方,(靈佑宮胡集),阿魏(三錢),蜈蚣(三條),麝香(三分,另研),全蠍(七個),雞子(一個),蜂蜜(三兩),蔥白(二根),皂角(七錢)

上為細末,用酒糟拳大一塊,將前藥搗和成膏,量痞大小,紅布攤藥貼在患處,三日如肉色發青即愈。

又方,用番木鱉(一個,泡去毛研末),膠棗(二個,去核)

上二味搗如泥作二丸,用雞子一個,將頭打破一孔,放入藥丸在內,外用紙封嚴,水濕,飯上蒸熟去殼,出藥丸埋入地內,此蛋與小兒空心食之。輕者服三四個,重者服五六個痊愈。

一方,治小兒面黃肚大,脾疾等症。

黃臘和雞肝煮良久,取起只吃肝,三五服即效。

透膈清涼羊肝散,(王永光集),專治小兒痞疾,服之神效。

白朮,蒼朮,莪朮,水紅花子,頭髮(燒灰,各等分)

上為細末,用羊肝一具,以竹刀割去筋膜,切片勿斷。將藥末摻勻在內,合定,飯鍋上蒸熟,與兒食之甚效。

又痞疾方,水蘿蔔(二兩),黃酒糟(二兩),皮硝(二兩),梔子(五個),連皮生薑(五錢)

共搗如泥,用布包貼患處,干則又換,貼三五次即愈。

又方,用水紅花連根、葉全用,熬成膏攤貼效。

白話文:

【牛黃丸】,專門治療兒童的痞疾(腹部腫脹)。

所需材料:雄黃(一錢五分)、蜈蚣(兩條,去除頭尾腳並在砂鍋裡炒)、蘆薈、阿魏、天竺黃(各三分)、牛黃(一分)。

將所有材料磨成粉末,加入融化的黃蠟一兩,製成像綠豆一樣大的丸子。每次服用七丸,如果要退熱則再服用九丸,等到腫塊消失,再服用十一丸就能完全康復。也可以用雞蛋清和藥一起食用,或者用黃酒送服。

另一種方法,來自靈佑宮胡集,需要阿魏(三錢)、蜈蚣(三條)、麝香(三分,單獨研磨)、全蠍(七個)、雞蛋(一個)、蜂蜜(三兩)、蔥白(兩根)、皁角(七錢)。

將以上材料磨成細粉,再取一塊拳頭大的酒糟,把前面的藥材混合成膏狀,根據病竈的大小,用紅布鋪開藥膏貼在患處,三天後如果皮膚呈現青色就表示已經痊癒。

另一種方法,使用番木鱉(一個,泡水去毛後研磨成粉)、膠棗(兩個,去除果核)。

將這兩種材料混合成泥,做成兩顆藥丸。取一個雞蛋,在頂部打一個小孔,將藥丸放入蛋內,再用紙封緊,用水濕潤後,放在飯上蒸熟,去掉蛋殼,然後將藥丸埋入土中。讓孩子空腹吃這個雞蛋,病情較輕的吃三到四個,病情嚴重的吃五到六個即可痊癒。

還有一種方法,能治療兒童面色黃、肚子大、脾臟疾病等。

將雞肝和黃蠟一起煮很久,取出後只吃肝,服用三到五次就會見效。

【透膈清涼羊肝散】,由王永光收集,專門治療兒童的痞疾,效果神奇。

所需材料:白朮、蒼朮、莪朮、水紅花子、頭髮(燒成灰,每種材料都等量)。

將所有材料磨成細粉,取一個羊肝,用竹刀割去筋膜,切成片但不要切斷。將藥粉均勻撒在羊肝上,再合起來,放在飯鍋上蒸熟,讓孩子吃下去非常有效。

另一種治療痞疾的方法,使用水蘿蔔(二兩)、黃酒糟(二兩)、皮硝(二兩)、梔子(五個)、連皮生薑(五錢)。

將所有材料混合成泥,用布包裹後貼在患處,乾了再換,貼三到五次就能痊癒。

另一種方法,用水紅花的根和葉全用,熬成膏狀後敷貼,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