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積丹

QU JI D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2%
胃經 12%
大腸經 12%
脾經 12%
心包經 12%
小腸經 12%
心經 12%
三焦經 12%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脾經
心包經
小腸經
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取積丹方劑中加入大黃,主要是利用其瀉下攻積的功效。

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逐瘀消腫的功效。取積丹方劑主要針對積滯不通、腹痛便祕等症狀,而大黃的瀉下攻積作用,可以有效地清除腸道積滯,通利大便,緩解腹痛。

此外,大黃還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消化吸收,改善便祕情況,從而達到治療積滯不通的目的。

主治功效


取積丹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濟陽綱目》與《古今醫統大全》記載,取積丹方劑主治積聚,其組成雖有不同版本,但核心藥物皆為大黃。 方劑的核心治療思路在於瀉下攻積,清熱解毒

方劑組成及分析:

兩書記載的取積丹方劑雖略有差異,但都以大黃為君藥,且劑量較大。《濟陽綱目》版本中,大黃佔據重要比例,並輔以其他藥物,如檳榔、黃連等,共同達到瀉下攻積、清熱解毒的效果。其中:

  • **大黃:**為君藥,其性寒涼,味苦,具有瀉下攻積、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是治療積聚的核心藥物。 方中使用“好大黃”,強調藥材品質,以確保療效。採用醋制或熬膏的方式,可以緩解大黃的峻猛之性,並使其更好地與其他藥物配合。

  • 其他藥物 (《濟陽綱目》版本): 諸如檳榔、黃連、青皮、陳皮、木香、沉香、巴戟、當歸、白朮、枳殼、香附子、甘草、黃柏、牽牛等藥物,則根據積聚的具體症狀而選擇,發揮佐使之功。 例如,黃連清熱燥濕;檳榔攻下逐水;青皮、陳皮理氣行滯;木香、沉香理氣止痛;巴戟補腎助陽;當歸活血調經;白朮健脾燥濕;枳殼行氣消脹;香附子疏肝理氣;甘草調和諸藥;黃柏清熱燥濕;牽牛瀉下逐水。這些藥物共同作用,可以更好地達到瀉下攻積、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目的,並兼顧脾胃功能的調節。

治療原理:

取積丹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攻下積聚。 積聚乃因氣滯血瘀、痰濕阻絡、熱毒蘊結等因素造成。大黃瀉下攻積,能直接清除腸道內的瘀積,而其他藥物則根據病機的不同,起到輔助的作用,例如理氣、活血、清熱等,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古今醫統大全》中提及的「次日見膿」,也反映了此方劑的攻下作用,將體內積聚的膿血排出。

總結:

取積丹方劑以大黃為核心,通過瀉下攻積,配合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治療積聚等症。其治療原理是疏通腸道,清除積聚之物,從而達到消腫止痛,恢復身體健康的目的。 不同版本方劑的差異,可能反映了不同醫家對積聚病因病機的理解以及臨牀經驗的積累。 由於缺乏更全面的古籍資料,此分析僅基於提供的文本信息。

傳統服藥法


好大黃不拘多少。上為末,用好配醋熬膏子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0丸,休吃晚飯,用好墨研濃,好酒送下,次日見膿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取積丹, 出處:《袖珍》卷三引《聖惠》。 組成:好大黃不拘多少。 主治:積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