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經濕熱的傳統中醫證型介紹
肝經濕熱證,是指「濕熱」之邪侵犯肝經,造成肝經氣血不通,凝滯氣機,進而出現一系列症狀。
這經常是因為外感濕熱之邪、飲食不當(過量食用油膩、辛辣、甜膩的食物),作息不正常或飲酒過量所造成。
長期的精神壓力、情緒抑鬱或暴怒等不良情緒,或居住環境潮濕,夏季感受濕熱之邪等因素,也會引起肝經濕熱。
肝經濕熱的症狀多樣,可能包括以下症狀:
- 消化系統症狀:口苦、口乾口渴、食慾不振、消化不良、惡心嘔吐、腹脹腹瀉。
- 泌尿系統症狀:小便黃赤、尿頻急痛、婦女陰部搔癢、白帶黃帶。
- 皮膚症狀:面色黃、皮膚黃疸、皮膚瘙癢、濕疹、痤瘡。
- 神經骨骼系統:肋間脹痛
- 精神症狀:情緒煩躁、睡眠障礙、易怒、容易疲勞無力。
- 眼部症狀:眼睛紅、眼睛發癢、分泌物增多。
- 舌象脈象:若濕大於熱,則舌苔白膩微黃。若熱大於濕,則舌苔黃膩,脈濡數或弦滑數。
在進入炎熱夏季之後,最多人會員回報的症狀就是眼睛發紅發癢,而這些只要服用一些清肝去濕的中藥,通常都會改善。
肝經濕熱證常見於古代中醫疾病如「黃疽」、「脅痛」、「臌脹」、「帶下」...等等。
當肝經濕熱證嚴重時,可能會出現黃疸,當濕偏重時,症狀表現為皮膚呈現明顯的黃色且無光澤、身體可能出現輕微的浮腫與身體沈重、頭痛如裹著東西、食慾不佳、排便稀軟不成形、舌紅苔黃白膩,脈濡不數。
如果熱較重,則症狀表現為皮膚和眼白呈現出鮮艷的橘黃色、體溫升高,並伴有煩躁不安、大便乾燥難以排出、尿液顏色深黃、舌紅、苔根黃膩、脈沉弦而數。
由於肝經通往陰部,所以肝經濕熱時容易造成婦女「帶下」,症狀是:帶下淡黃,粘稠臭穢、量多,或赤白雜下、外陰痛癢疼痛,小便淋濁。
2024年8月初有位女性會員就分享,她觀察自從進入夏季之後,總覺得骨盆、下腹部、子宮附近都會感覺隱約有點腫痛,這些區域都是肝經運行的路線,而她的肝經就是實證。
本證常常與「脾胃濕熱證」、「肝膽濕熱證」、「膀胱濕熱證」一起討論。
「脾胃濕熱證」與「肝經濕熱證」類似,原因從五行可理解,肝屬木,脾(胃)屬土,木剋土是中醫病理上的常態,既然同是濕熱所造成,症狀就會類似。
脾胃濕熱證是脾胃升降失常,以腹脹腹悶、噁心食慾不佳、大便溏瀉、小便短赤、排尿困難、脈濡數為主。肝經濕熱證主要是氣機鬱滯,以肋間疼痛、口苦納呆、脈弦數為主,同時也具有脾胃濕熱相關症狀。
「肝經濕熱證」與「肝膽濕熱證」類似,但「肝膽濕熱證」的「膽經」症狀較為突出,例如嚴重黃疸,伴隨耳聾、咽乾、目眩、嘔吐苦水等。而「肝經濕熱證」則黃疸較輕微甚至沒有。
如果肝經濕熱證的黃疸逐漸嚴重,代表病位巳從肝及膽,濕熱之邪巳瀰漫肝膽二經。所以肝膽濕熱證偏於膽,肝經濕熱偏於肝。
肝經濕熱證濕熱侵犯下焦時,容易出現「膀胱濕熱證」,是受到濕熱影響氣機的病變。主要症狀是排尿困難(尿急、尿頻、尿少、尿痛,或見尿血,或尿夾砂石,尿道不通)。
以上的抽象文字,如果不容易理解的話,可以從經絡數據的角度來理解,可以參考經絡型態分析內容。
從經絡理解肝經濕熱
造成肝經濕熱的4種主要原因
肝經濕熱的舌相與脈相
舌相
脈相
肝經濕熱的臨床症狀或疾病
肝經濕熱的相關證型
改善肝經濕熱的常用方劑
改善肝經濕熱的常用穴道
肝經濕熱的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要理解「肝經濕熱證」,就是要先理解肝經,肝經通往陰部、肋間部位、胸腹脾胃、頭頂...等等。當肝經因為天氣濕熱而異常時,就會出現此證。
從節氣的角度來看,進入夏季之後最容易出現肝經濕熱證,在炎熱天氣肝經的能量會提升,脾經的能量會降低,濕氣也會降低體內的陽經能量。
因此,在夏季及梅雨季節,只要待在濕熱的環境下在太久,就有機會出現肝經濕熱證。
經常熬夜的人體內長期肝經實證,脾經虛證,處於濕熱的環境之下就更容易發病。因此肝經濕熱的經絡型態,主要是以肝經為主的各種變化型,主要出現在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