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茵陳五苓散為一經典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濕熱黃疸,小便不利等症狀。其組成包括茵陳蒿、豬苓、澤瀉、白朮、茯苓及桂枝。方中之桂枝,性溫味辛甘,歸心、肺、膀胱經,具有解表發汗、溫經通陽、助陽化氣之功效。在茵陳五苓散中加入桂枝,旨在利用其溫陽化氣之效,幫助促進小便通利,排除體內濕熱。此外,桂枝能調和諸藥,使整個方劑的作用更加協調,對於因寒濕困脾而致的小便不利、黃疸等病症,桂枝更可發揮其溫化寒濕之功,從而增強整個方劑的療效。因此,桂枝在茵陳五苓散中不僅能夠增強方劑對濕熱黃疸的治療效果,還能確保藥物之間的協同作用,使療效更為顯著。
茵陳五苓散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 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茵陳五苓散以茵陳蒿、豬苓等藥物為主,清熱利濕,但同時可能傷脾胃。白朮加入其中,可健脾和胃,防止濕邪困脾,利濕作用更顯著。
- 扶正祛邪: 白朮能補脾益氣,增強人體正氣。茵陳五苓散清熱利濕,祛除濕邪,白朮則扶正固本,使正氣充沛,更好地抵抗濕邪入侵。
茵陳五苓散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茵陳五苓散主治濕熱內蘊,脾虛水停,故需茯苓以利水消腫,幫助濕熱排出。
- 健脾益氣:茯苓同時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可增強脾胃功能,改善濕熱所致的脾胃虛弱,更有效地改善水濕停滯的症狀。
因此,茯苓在茵陳五苓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利水滲溼,又健脾益氣,有助於改善濕熱內蘊導致的各種症狀。
茵陳五苓散中包含茵陳蒿,主要源於其利濕退黃之功效。茵陳蒿性苦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利濕、退黃解毒之效,可有效治療濕熱黃疸、濕熱瀉痢等症。
五苓散本身以利水滲濕為主,而茵陳蒿的加入則更能加強其利濕退黃的功效,有助於清除體內濕熱,改善黃疸症狀,同時也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使藥效更為全面。
茵陳五苓散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溼: 澤瀉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溼之效。茵陳五苓散主治溼熱內蘊、脾虛水停之症,澤瀉可協助茵陳蒿、豬苓等藥材,利水消腫,排除體內溼熱,緩解水腫。
- 健脾利溼: 澤瀉雖性寒,但其甘味能夠補益脾胃,利水滲溼的同時兼顧脾胃功能。茵陳五苓散中常配合茯苓、白朮等健脾藥,協同作用,既能祛除溼邪,又能健脾利溼,增強脾胃運化水溼的能力,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茵陳五苓散中加入豬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豬苓性甘淡,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之功效。與方中其他藥物如茯苓、澤瀉、豬苓等,共同發揮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作用,有效地去除體內濕熱,改善水腫等症狀。
- 健脾益腎:豬苓亦具健脾益腎之功效。茵陳五苓散常用於治療濕熱蘊脾所致的腹瀉、水腫、小便不利等症。豬苓的加入有助於健脾益腎,增強脾胃運化水溼的能力,進一步促進水溼的排出。
由此可見,豬苓在茵陳五苓散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既可利水滲濕,又能健脾益腎,有效地改善濕熱所致的各種病症。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茵陳五苓散」,主要成分是:桂枝、白朮、茯苓、茵陳蒿、澤瀉、豬苓,主治功效是:伏暑發黃,煩渴,小便不利。濕熱黃疸、濕重於熱,症狀表現為皮膚發黃、身體發冷發熱、食慾減退、大便稀溏、小便顏色發黃、量少而不順暢、舌苔膩、脈搏緩慢。
這個方劑出自古籍《傷寒雜病論》。方劑的組成與用法是這樣的:茵陳蒿磨成的粉末要10份,五苓散5份。
這個藥方的主要作用是調節體內過熱和過乾的情況,清除體內的熱氣並祛除溼氣。
將上述的藥材混合均勻。
服用方法是在飯前,每次服用大約一小塊(方寸匕是一個古時候的量度單位,大概相當於現代的一小塊),每天服用三次。
這裏有一個案例說明這個藥方的使用情況:有一個人在家中患上了傷寒,已經持續了七八天,全身變得異常黃,鼻子和眼睛都感到疼痛,大腿兩側、頸部、腰部和脊背都感到僵硬緊張,大便排泄困難,小便顏色像金黃色。我判斷他的脈象緊繃而且頻率較快,說明脾臟受到了溼氣的影響,夏季的熱氣積聚在身體的經絡中,食物殘渣在體內產生了反應,鬱結的熱量無法散發,因此頭部和麪部有汗,但到脖子以下就沒有汗了;如果鼻子裏感覺涼,且靠近手掌部位的脈搏摸不到,則可能病情嚴重。在這種情況下,應立即使用茵陳湯來調和五苓散給他服用,連續服用幾次後,病情就能得到改善。
這個藥方的傳統治療效果是針對潛藏在體內的夏季溼熱導致的黃疸,煩渴,以及小便不暢。特別適用於溼熱引起的黃疸症狀。
傳統服藥法
茵陳蒿末10分,五苓散5分。
潤氣分燥熱。清熱祛濕。
上藥和。
先食飲方寸匕,日3次。
"1.黃疸:有一家病傷寒七八日,身體洞黃,鼻目皆痛,兩髀及項頸腰脊強急,大便澀,小便如金。予曰:脈緊且數,脾元受濕,暑熱蘊蓄於太陽之經,宿谷相搏,鬱蒸而不得散,故使頭面有汗,至頸以下無之;若鼻中氣冷,寸口近掌,無脈則不療。急用茵陳湯調五苓散與之,數服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茵陳五苓散性味苦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茵陳五苓散, 出處:《便覽》卷二。 組成:黃芩、黃連、山梔仁、茵陳、豬苓、澤瀉、蒼朮、青皮、龍膽草各等分。 主治:黃疸。
茵陳五苓散, 出處:《內科摘要》卷下。 組成:茵陳1錢,白朮1錢,豬苓1錢,桂3分,澤瀉1錢5分。 主治:利濕。主治:酒積。
茵陳五苓散, 出處:《杏苑》卷三。 組成:茵陳1錢5分,澤瀉1錢2分,茯苓1錢,豬苓1錢,白朮1錢,官桂3分,枳實6分。 主治:熱蓄發疸。
茵陳五苓散, 出處:《保嬰撮要》卷十。 組成:赤苓3分,豬苓3分,澤瀉3分,白朮3分,茵陳3分。 主治:伏暑發黃,煩渴,小便不利。濕熱黃疸。
茵陳五苓散, 出處:《醫便》卷二。 組成:茵陳3錢,白朮1錢半,赤茯苓1錢半,豬苓1錢,桂2分,澤瀉1錢,蒼朮1錢2分,山梔1錢2分,滑石1錢2分,甘草(炙)5分。 主治:濕熱黃疸。
茵陳五苓散, 出處:《金匱》卷中。 組成:茵陳蒿末10分,五苓散5分。 主治:潤氣分燥熱。清熱祛濕。主治:濕熱黃疸,濕重於熱,小便不利,煩渴。黃疸病。傷寒或伏暑發黃,小便不利,煩渴。因病未除,忽然一身面目悉黃,如橘子色,由瘀血在裏,或因大熱,以冷水洗之,濕熱相搏,熏蒸肌肉,謂之黃疸。酒積黃疸,小便不利。陰黃,小便不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