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healthlogo

基本資訊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膀胱經 20%
脾經 20%
腎經 15%
肺經 15%
心經 10%
胃經 10%
肝經 5%
膽經 5%
膀胱經
脾經
腎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肝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10

主治功效

茵陳五苓散

組成:桂枝、白朮、茯苓、茵陳蒿、澤瀉、豬苓。

功效:利水滲濕,退黃。

主治:伏暑發黃,煩渴,小便不利濕熱黃疸、濕重於熱,症見皮膚發黃、形寒發熱,食慾減退、大便溏、小便色黃、短少不利,苔膩、脈緩。

現代應用於肝炎、膽囊炎、膽石症、肝硬化、腹水、膽汁鬱滯性黃疸、腎炎。

茵陳五苓散由六味中藥組成,具有利水滲濕、退黃的功效。主治伏暑發黃、煩渴,小便不利。濕熱黃疸、濕重於熱,症見皮膚發黃、形寒發熱,食慾減退、大便溏、小便色黃、短少不利,苔膩、脈緩。現代應用於肝炎、膽囊炎、膽石症、肝硬化、腹水、膽汁鬱滯性黃疸、腎炎。

文獻參考:

傷寒論

金匱要略

本草綱目

傳統服藥法

茵陳蒿末10分,五苓散5分。
潤氣分燥熱。清熱祛濕。
上藥和。
先食飲方寸匕,日3次。
"1.黃疸:有一家病傷寒七八日,身體洞黃,鼻目皆痛,兩髀及項頸腰脊強急,大便澀,小便如金。予曰:脈緊且數,脾元受濕,暑熱蘊蓄於太陽之經,宿谷相搏,鬱蒸而不得散,故使頭面有汗,至頸以下無之;若鼻中氣冷,寸口近掌,無脈則不療。急用茵陳湯調五苓散與之,數服愈。

方劑組成解釋

茵陳蒿性味苦、辛,微寒。歸肝、膽、脾經。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的功效。用於濕熱黃疸、小便不利、水腫、腳氣。

白朮性味甘、苦、淡,溫。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功效。用於脾虛食少、腹脹、泄瀉、水腫、黃疸。

茯苓性味甘、淡,平。歸心、肺、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的功效。用於水腫、小便不利、痰飲、泄瀉、遺精、淋病、心悸、失眠。

澤瀉性味苦、寒。歸肝、腎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用於水腫、小便不利、黃疸、泄瀉、痢疾。

豬苓性味甘、淡,平。歸心、肺、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功效。用於水腫、小便不利、泄瀉、遺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茵陳五苓散性味苦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證候

肝經濕熱

肝經濕熱

肝經實熱,肝經實火,肝經鬱熱,肝經積熱

脾胃濕熱

脾胃濕熱

陽明濕熱,暑濕夾滯,暑濕困阻中焦,濕熱鬱於經絡,濕熱蘊積,陽明濕熱裡實

肝膽濕熱

肝膽濕熱

肝膽熱毒,肝膽蘊熱,肝膽濕熱犯耳

脾虛濕困

脾虛濕困

太陰寒濕鬱結,寒濕困脾,脾為濕困,濕困脾陽,水濕困脾,,寒濕發黃,濕痰中阻,中焦寒濕,濕阻中焦,脾經濕熱,寒濕內阻,寒濕內聚,寒濕阻滯

相關疾病

黃疸
黃熱病
皮膚顏色發黃
小便顏色偏黃
慢性肝炎
膽囊炎
膽結石
慢性肝硬化

相同名稱方劑

茵陳五苓散, 出處:《便覽》卷二。 組成:黃芩、黃連、山梔仁、茵陳、豬苓、澤瀉、蒼朮、青皮、龍膽草各等分。 主治:黃疸。

茵陳五苓散, 出處:《內科摘要》卷下。 組成:茵陳1錢,白朮1錢,豬苓1錢,桂3分,澤瀉1錢5分。 主治:利濕。主治:酒積。

茵陳五苓散, 出處:《杏苑》卷三。 組成:茵陳1錢5分,澤瀉1錢2分,茯苓1錢,豬苓1錢,白朮1錢,官桂3分,枳實6分。 主治:熱蓄發疸。

茵陳五苓散, 出處:《保嬰撮要》卷十。 組成:赤苓3分,豬苓3分,澤瀉3分,白朮3分,茵陳3分。 主治:伏暑發黃,煩渴,小便不利。濕熱黃疸。

茵陳五苓散, 出處:《醫便》卷二。 組成:茵陳3錢,白朮1錢半,赤茯苓1錢半,豬苓1錢,桂2分,澤瀉1錢,蒼朮1錢2分,山梔1錢2分,滑石1錢2分,甘草(炙)5分。 主治:濕熱黃疸。

茵陳五苓散, 出處:《金匱》卷中。 組成:茵陳蒿末10分,五苓散5分。 主治:潤氣分燥熱。清熱祛濕。主治:濕熱黃疸,濕重於熱,小便不利,煩渴。黃疸病。傷寒或伏暑發黃,小便不利,煩渴。因病未除,忽然一身面目悉黃,如橘子色,由瘀血在裏,或因大熱,以冷水洗之,濕熱相搏,熏蒸肌肉,謂之黃疸。酒積黃疸,小便不利。陰黃,小便不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五苓散

相似度 90%

四苓散

相似度 80%

柴葛五苓散

相似度 76%

茵陳四苓湯

相似度 76%

茵陳茯苓湯

相似度 72%

瀉濕四苓散

相似度 72%

茯苓朮散

相似度 72%

四苓湯

相似度 72%

阿膠四苓散

相似度 72%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新增討論留言

搜尋

中藥分類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