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陳茯苓湯

YIN CHEN FU LI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3

複方歸經比例

膀胱經 18%
肺經 18%
胃經 13%
腎經 10%
脾經 10%
心經 10%
肝經 10%
膽經 5%
膀胱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茵陳茯苓湯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一、 利水滲濕,健脾和胃: 茯苓性平和,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能去除體內濕邪,改善水腫,同時也能健脾和胃,增進食慾。茵陳擅長清熱利濕,與茯苓搭配,可加強利水消腫,並兼顧脾胃運化。

二、 配合茵陳,清熱利濕兼顧脾胃: 茵陳偏寒性,單獨使用容易傷脾胃。茯苓性平和,可以緩解茵陳的寒性,保護脾胃,使藥效更溫和,不易損傷脾胃。

茵陳茯苓湯為治療黃疸之常用方,主要針對濕熱內蘊、脾虛不運所導致的黃疸症狀。本方由茵陳蒿、茯苓、澤瀉、豬苓等多種草藥組成,用以清利濕熱、健脾利水。在這之中加入桂枝,其目的不僅在於調和諸藥,更基於桂枝本身的性味與功能。

桂枝味辛、甘,性溫,歸心、肺、膀胱經,具有散寒解表、溫通經脈的作用。在茵陳茯苓湯中,藉由桂枝的溫通特性,可助行氣血,促進藥物的吸收與分布,並能增強整個方劑的溫化濕邪之力。此外,對於因脾虛而產生的濕氣,桂枝能夠溫煦脾陽,有助於恢復脾胃運化功能,從而減少濕氣生成,對症治療黃疸。總體而言,桂枝在茵陳茯苓湯中的應用,充分展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精神,使整個方劑既能清利濕熱,又能溫化脾陽,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茵陳茯苓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主要用於治療黃疸、濕熱內阻等症狀。此方劑由茵陳蒿、茯苓、澤瀉、白朮及豬苓等多種草藥組成。其中豬苓的使用,在中醫理論中具有其特殊意義。豬苓味甘淡、性平,歸腎、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之功,能有效增強人體排出濕氣的能力。在茵陳茯苓湯中加入豬苓,主要是為了增強整體方劑的利尿效果,幫助身體排出因濕熱引起的多余水分及毒素,從而達到改善黃疸、消退浮腫的目的。此外,豬苓還能輔助其他草藥,如茯苓、澤瀉等,共同協調作用,使整個方劑在治療濕熱黃疸方面更加全面且有效。綜上所述,豬苓在茵陳茯苓湯中的應用,不僅強化了方劑的治療效果,更符合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是該方劑不可或缺的一環。

茵陳茯苓湯中加入滑石,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滲溼: 茵陳茯苓湯以茵陳蒿、茯苓為主,善於清熱利濕,但對於濕邪較重,水腫明顯者,單憑茵陳茯苓之力,難以徹底清除濕濁。滑石性寒,質地滑利,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通淋止痛之功效,可助茵陳茯苓湯加強利水作用,促使濕濁排出體外。
  2. 清熱解毒: 茵陳茯苓湯常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黃疸,而滑石亦有清熱解毒功效,能輔助茵陳蒿、茯苓清熱利濕,緩解黃疸症狀。滑石還能清熱利尿,有助於降低血液中膽紅素的濃度,進一步緩解黃疸。

茵陳茯苓湯中包含茵陳蒿,主要原因如下:

  1. 茵陳蒿清熱利濕,疏肝利膽:茵陳蒿性寒,味苦,入肝、膽經,具有清熱利濕、疏肝利膽的功效。對於濕熱蘊結、肝膽濕熱所致的黃疸、腹脹、納呆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2. 茯苓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益氣生津的功效。茯苓可以與茵陳蒿相配伍,既能增強茵陳蒿的利濕效果,又能保護脾胃,避免濕熱過盛傷及脾胃。

總之,茵陳蒿和茯苓的配伍,可以有效地清熱利濕、疏肝利膽,並保護脾胃,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黃疸、腹脹、納呆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主治功效


茵陳茯苓湯,又稱茵陳蒿湯,是一首出自《傷寒論》的著名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陰黃症,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的功效。

病症:

  1. 病人持續5-6天,脈搏沉細微弱。
  2. 身體溫熱,四肢冰冷。
  3. 小便困難。
  4. 煩躁而口渴。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
  • 茯苓:性平、味甘淡,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 滑石:性寒、味甘,具有清熱利尿、利水滲濕、清熱瀉火、消暑的作用。
  • 茵陳蒿:具有清熱利濕、退黃、利水滲濕、清熱瀉火、平肝息風、清熱利尿和止癢等傳統功效。
  • 豬苓:味甘、淡、性平,具有利水消腫、生津止渴、止瀉、止嘔及改善排尿等多種功效。

總結: 茵陳茯苓湯是由桂枝、茯苓、滑石、茵陳蒿、豬苓五味中藥組成,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陰黃症,包括小便困難、煩躁而口渴等症狀。茵陳茯苓湯在臨牀應用上具有較好的療效,是治療陰黃症的常用方劑之一。

傳統服藥法


茯苓1兩,官桂1兩,豬苓7錢半,滑石1兩半,茵陳1兩半,當歸1兩。
上銼。
每服5錢,水煎,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茵陳茯苓湯是一首具有較強的利水滲濕作用的中藥方劑,因此在服用過程中,患者應注意避免過度勞累,以免加重病情。此外,茵陳茯苓湯具有一定的寒性,因此脾胃虛寒、體質虛弱的患者應慎用。

相關疾病


排尿困難黃熱病胃腸脹氣腹瀉無尿及少尿心情煩燥皮膚顏色發黃頭部出汗

相同名稱方劑


茵陳茯苓湯, 出處:《傷寒微旨論》卷下。 組成:茯苓1兩,桂枝1兩,豬苓3分,滑石1兩半,茵陳蒿2兩。 主治:陰黃。病人5-6日,脈沉細微,身溫四肢冷,小便不利,煩躁而渴。

茵陳茯苓湯, 出處:《醫林繩墨大全》卷一。 組成:茵陳1錢,半夏(湯泡)1錢,赤茯苓(去皮)1錢,陳皮1錢,枳實5分,桔梗(去蘆)5分,甘草(炙)5分。 主治:頭汗出,發黃。

茵陳茯苓湯, 出處:《衛生寶鑑·補遺》。 組成:茯苓1兩,官桂1兩,豬苓7錢半,滑石1兩半,茵陳1兩半,當歸1兩。 主治:遍身冷,面如桃李枝色,腹滿,小便澀,關尺脈沉遲細而發黃。發黃,小便不利,煩躁而渴。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