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濕困是一個經常運用的中醫證候,類似的名詞非常多,中醫各種流派中都有類似名詞,都只是在形容同一種現象:體內脾氣虛,而造成體內水濕不運,形成濕邪困脾。或是因為「脾陽不振」而導致寒濕停聚中焦,造成濕困脾陽。
傳統中醫認為,這主要是脾虛在先,濕生在後所造成。由於脾主運化水濕,為胃行其津液,脾虛則運化功能低下,引起水濕停滯體內,濕氣醞釀累積。在體內濕氣更重之後,脾就更虛難以化濕,形成慢性體質現象。
由於春夏的主氣是濕氣,所以春夏季如果淋雨、或愛喝冰水、濕就會從外入或從內生,犯脾就會出現濕困之證。
當外濕內襲體內,損傷脾氣或脾陽不足而致也會造成脾虛濕困。因此,這個證候主要包含兩個重點「脾虛」(脾氣虛、脾陽虛)以及「水濕停聚」。
最主要的症狀有:頭重、食慾不佳飲食減少、面色萎黃、身體沈重、胃脘脹滿、腹痛、大便溏瀉,噁心想吐、口黏膩不渴或口渴想要喝熱水、四肢疲倦、四肢浮腫、四肢冰冷、婦女白帶增多,舌淡或胖,苔白滑或白膩,脈濡緩等。
脾虛濕困時,最容易出現食慾不佳 寒濕邪氣入侵體內,有虛證,也有實證。其病位多在肺臟、脾臟與腎臟,而關鍵在於脾臟,所以《黃帝內經》提到說:「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古人認為,體質陰寒或陽氣不足的人,很容易出現脾虛而被寒濕所困的證候。
脾虛濕困時容易出現中醫所說的「痰飲證」,這是因為脾氣虛時運作能力不強,體內水濕不化,體內津液停聚濕而成飲。若影響到肺臟,就會咳嗽且痰量多,色白而稀,伴隨脾虛濕困的所有症狀。
脾虛濕困證常見於體虛肥胖的人,所謂「肥人多濕」,症狀是:身體胖且肌肉不結實、疲倦、四肢沈重無力、短氣自汗、痰多、下肢浮腫,婦女帶下清稀,舌胖嫩、多有齒痕,脈濡緩。
傷寒論中也有提到「太陰寒濕鬱結證」,這是指脾陽不振,寒濕內生,脾胃陽氣受損,引發肝膽疾病,出現目黃,身黃等症狀的「寒濕發黃證」,屬於「陰黃」範疇。
出現的症狀是:身體發黃、眼睛小便發黃,顏色像煙燻,其餘症狀與脾虛濕困證一致,如果用現代醫學角度來看,脾虛濕困會引發肝膽發炎的黃疸現象。
脾虛濕困有可能引發肝膽疾病而出現黃疸 脾虛濕困證常見於古代中醫疾病如:「痰飲」、「嘔吐」、「泄瀉」、「霍亂」、「黃疸」、「水腫」…等病。脾虛濕困證常常與「脾氣虛證」、「脾陽虛證」、「脾腎陽虛證」、「腎陽虛證」、「陽明濕熱里實」、「太陽瘀血營氣不敷」、「脾虛血虧發黃證」以及「萎黃證」等一起討論。
脾氣虛證很容易演變為脾虛濕困證,因為脾主運化水谷,又主運化水濕,在脾氣不足時則水濕不化,若脾虛日久,水濕不化,造成有形濕邪停聚中焦。脾氣虛者純屬虛證,而脾虛濕困則為正虛邪實之證。
脾陽虛證是以陽不足的表現為主,例如怕冷、四肢冰冷、腰冷、腰痛。而脾虛濕困證症狀類似,但是相對比較為輕微,以濕氣的症狀比較明顯。例如:腰以下浮腫、身重、四肢疲困、倦怠嗜睡、脾胃脹滿、口中粘膩…等症狀,
由於陽虛容易造成「脾腎陽虛」證或「腎陽虛」證,這些都容易出現體內氣不化水,陰不從陽,以「水腫」與 「濕氣」症狀為主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