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方劑組成解釋
二陳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二陳湯以陳皮、半夏為主,性偏燥溫,容易傷及脾胃。甘草性甘平,入脾胃經,能調和藥性,避免藥物燥烈傷胃,使藥力更為平和,更好地發揮療效。
- 緩解副作用: 半夏性溫,可引起口乾、咽燥等不適,甘草性涼,可緩解半夏引起的副作用,使患者更易接受治療。同時,甘草還能增強藥物的療效,使二陳湯的止咳化痰、健脾和胃功效更佳。
二陳湯中包含半夏,主要原因如下:
- 燥濕化痰: 二陳湯主治痰濕阻肺之咳嗽,半夏性辛溫,入脾胃經,善於燥濕化痰,可將肺部的痰濕排出體外,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 降逆止嘔: 半夏還有降逆止嘔之功效,可緩解痰濕阻滯所致的噁心嘔吐,與陳皮、茯苓等藥物協同作用,更加強了止嘔化痰之效。
二陳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燥濕: 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燥濕、化痰止咳的功效。二陳湯主治痰濕阻滯,咳嗽氣喘,胸悶腹脹等症,而陳皮的理氣燥濕作用,有助於消解痰濕,通暢氣機,緩解胸悶氣喘。
- 行氣開胃: 陳皮亦能行氣開胃,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二陳湯中常加入半夏、茯苓等藥材,這些藥材容易造成脾胃不適,陳皮的開胃作用,能協調脾胃,避免藥物對脾胃的負面影響。
二陳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二陳湯主治痰濕阻肺、咳嗽痰多、胸悶氣短等症,茯苓能健脾祛濕,有助於化解痰濕,改善呼吸道症狀。
- 助藥力: 茯苓能利水滲濕,有助於其他藥材的藥力發揮。二陳湯中的陳皮、半夏等藥材,需要藉助茯苓的利水作用,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化痰止咳、理氣和胃的功效。
二陳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和胃降逆,止嘔止呃: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之效。二陳湯主治痰濕阻肺,氣機鬱滯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而生薑可以溫胃降逆,化解痰濕,止嘔止呃,協同陳皮、半夏等藥物,更好地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 助藥力,增效作用: 生薑可以促進藥物吸收,並增強藥效。與二陳湯中的其他藥物配伍,可以更好地發揮各藥物的作用,提高療效。例如,生薑可以助陳皮理氣降逆,助半夏燥濕化痰。
總之,二陳湯中加入生薑,既能和胃降逆,止嘔止呃,又能助藥力,增效作用,起到重要的輔助治療作用。
方劑介紹
二陳湯主要功用是「燥濕化痰、理氣和中、健脾行氣」,主治「濕痰證」是化痰的要藥。
主要症狀是:容易咳嗽、咳嗽痰多、痰色白、胸膈痞悶、噁心嘔吐、肢體倦怠、頭暈目眩、心悸、舌苔白潤、脈滑...等等。
傳統中醫認為,體內出現濕痰之證候,經常是因為體內的脾臟與肺臟功能失調所造成。
脾失去了運畫的能力,濕氣不能化除就會聚集成痰,所以說「脾為生痰之源」。痰生在脾而藏於肺,於是有人用肺為「貯痰之器」。
濕痰中阻,脾失運化,肺失宣降,導致咳嗽,痰多且色白。痰阻塞氣機,胃氣失和降,肺失去宣發能力,就會出現胸膈痞滿悶,噁心嘔吐。
痰濁中阻,脾氣不運,清陽不升,所以四肢疲倦、頭暈、心悸,伴隨苔白潤、脈滑,這些都是痰濕之象。
二陳湯主治濕痰咳嗽之證,治療的方法是「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主要運用半夏,取其辛溫而燥之性,燥濕化痰,降逆和胃。燥而化濕痰,降逆以止嘔,散結以消痞滿。
正如《本草從新》提到其「體滑性燥,能走能散。和胃健脾,除濕化痰,發表開鬱,下逆氣,止煩嘔,......為治濕痰之主藥。」
痰之生,因水濕之不運,液之聚,因氣機之不順,配合陳皮辛苦而溫。《本草綱目》云「苦能泄能燥,辛能散,溫能和。燥濕化痰,下氣消痰」
陳皮善理氣健脾,使氣順痰消,脾運得健,痰濕得除。其與半夏相配,共祛濕痰調暢氣機,使胃氣得和,清陽之氣升起,頭暈、心悸得以改善。
濕痰之產生,常常生於中焦的脾胃,《古今醫統大全》提到:「其源出於脾濕不流,水谷津液停滯之所致也。」所以配合茯苓,其性甘淡而兼入脾經,健脾滲濕,去濕運脾,改善痰飲。
《本草求真》提到茯苓為「利水除濕要藥,書曰健脾,即水去而脾自健之謂也」。《世補齋醫書》提到:「茯苓一味,為治痰主藥。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動,濕也,茯苓又可以行泄。」茯苓與陳皮配合,可以改善脾濕,脾氣運行順暢,因此可以化痰。
生薑味辛性溫,降逆化痰而止嘔,用為佐藥,既可助半夏、橘紅行氣消痰,和胃止嘔,又能制半夏之毒,與「小半夏湯」概念類似。
配合一些烏梅,可以去痰而不傷正氣。配合甘草除了可以調和藥性,亦可以益肺和中。以上諸藥合用,可以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醫方集解》提到:「陳皮、半夏貴其陳久,則無燥散之患,故名二陳。」二陳湯是治痰之主方,因為半夏、陳皮都是「陳久者良」(年代久功效佳),故以「二陳」命名。
加減法:本方通過加減亦可廣泛應用於多種痰證。《醫方集解.除痰之劑》提到:治痰通用二陳。風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瀝,寒痰加半夏、薑汁,火痰加石膏、青黛,濕痰加蒼朮、白朮,燥痰加栝簍、杏仁,食痰加山楂、麥芽、神麴,老痰加枳實、海石,芒硝,氣痰加香附、枳殼,脅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四肢痰加竹瀝。
現代臨床常用於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胃炎、妊娠嘔吐、神經性嘔吐等屬「濕痰」或「痰阻氣機」者,均可加減應用本方。
後代以此方為基礎,產生很多延伸方劑,例如南星二陳湯、二母二陳湯、香芎二陳湯、梔連二陳湯、蒼樸二陳湯、枳朴二陳湯、防葛二陳湯、二陳平胃散等等,都是以二陳湯為基礎,或加行氣,或入清熱,或佐健脾,或增燥溫之品,用於多種痰證。
傳統服藥法
上為咀,每服四錢,用水一盞,生薑七片,烏梅一個,同煎六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現代用法:加生薑7片,烏梅1個,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使用不當會引起口渴 咽燥忌 肺陰虛咳嗽忌
二陳湯的經絡型態
每年在進入春季末期、夏季初之後,由於天氣濕熱,脾經很容易出現虛證,體內因為痰濕累積,逐漸出現各種痰飲之證。
由於脾經與膀胱經連動性高,因此也會出現膀胱經虛證,這種經絡現象會持續到較為乾燥的冬季才會逐漸消失改善。
相關證候
相同名稱方劑
二陳湯, 出處:《誠書》卷八。 組成:半夏(炮,去臍)2錢,枳實(炒)2錢,酸棗仁(炒)2錢,陳皮2錢,茯苓5錢,甘草(炙)1錢。 主治:小兒驚悸煩痰。
二陳湯, 出處:《回春》卷三。 組成:陳皮、半夏(薑炒)、茯苓(去皮)、甘草、加人參、白朮、竹茹、砂仁、山梔(炒)、麥門冬(去心)各等分,烏梅1個。 主治:痰火嘔吐。
二陳湯, 出處:《回春》卷三。 組成:陳皮、半夏(薑汁炒)、茯苓(去皮)、白朮(去蘆)、蒼朮(米泔制)砂仁、山藥(炒)、車前、木通、厚朴(薑汁炒)甘草各等分。 主治:痰瀉。
二陳湯, 出處:《回春》卷四。 組成:陳皮、半夏(薑汁炒)、茯苓、枳殼(麸炒)、牛膝(去蘆)、豬苓、木通、山梔、麥門冬(去心)、車前子、黃柏(酒炒)各等分,甘草減半。 主治:咳喘,痰氣閉塞,小便不通。
二陳湯, 出處:《古今醫徹》卷一。 組成:蘇子1錢半(焙,研)1錢,半夏1錢,茯苓1錢,陳皮1錢,杜仲(鹽水炒)1錢,甘草3分(炙),前胡1錢,桔梗1錢,杏仁1錢(湯泡,去皮尖)。 主治:傷寒夾痰,寒熱往來,脈滑而喘逆者。
二陳湯,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一。 組成: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玄參、升麻、桔梗、天花粉、牛蒡子(研)、連翹、當歸、生地黃、赤芍藥、黃連、白朮、黃芩、青皮、紫蘇梗、山梔仁。 主治:弄舌喉風,啞不能言,舌出,常將手拿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